东方朔故里何处寻

宫岫山
前两文谈了章丘、济南两处李清照故居和襄樊、南阳两处诸葛亮躬耕地的故事,本文再谈一谈东方朔故里的故事。
山东人常自诩家乡“一山一水一圣人”,其实,山东历史上除了有“一圣人”孔子外,还有亚圣孟子、兵圣孙武子、书圣王羲之、智圣东方朔和诸葛亮等。我第一次知道东方朔的名字,还是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的文章中:“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之后则是鲁迅问先生,先生不作答云云。后来看的书多了,方知东方朔是西汉著名词赋家、文学家。他生性诙谐,滑稽多智,学识渊博,机敏善辩,被后人推崇为中国笑话、相声、谜语、卜卦的鼻祖,又被神化为岁星、桃仙子。正如李白《玉壶岭》诗云:“世人不识东方朔,金门大隐是谪仙”。随着2006年45集电视连续剧《东方朔》的播出,东方朔的传奇故事更广为人知。
《史记
滑稽列传》载:“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汉书 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由此可知东方朔是咱山东人,准确地说是西汉平原郡厌次人。但在《汉书 地理志》中,西汉平原郡辖十九县: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侯国、羽侯国、般、乐陵、祝阿、瑗、阿阳、漯阴、朸、富平侯国、安德、合阳侯国、楼虚侯国、龙頟侯国、安侯国。其中并无厌次。厌次的不明造成了东方朔里籍的不清。《辞海》1979年版称东方朔是“今山东惠民人”,1989年版改称“今山东陵县东北”,1999年版又称“今山东陵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惠民人”。清《乐陵县志》亦将东方朔列入“乡贤”。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厌次地名的由来可追溯到秦朝。唐《元和郡县志》载:“厌次县,本汉富平县,属平原郡,后汉更名曰厌次。相传以秦始皇东游厌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厌”(音ya)的字义是压制,“次”的字义是旅次,即旅途居止之处所。公元前215年(始皇帝32年),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出巡厌气,东临碣石,次舍于此,地名由此而来。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厌次废县,今州治,秦县也。”指称厌次曾是秦朝一县。
西汉沿承秦郡县制,同时实行分封制。“高祖六年(前201年)庚子,封爰顷为厌次侯。”是为厌次侯国。(《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厌次侯传了二世,汉文帝五年(前175年),爰顷之子爰贺谋反,厌次侯国被废,改称厌次县。之后,历经汉景帝、武帝、昭帝三朝,至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因富平侯张延寿的封地由河南陈留郡“徙封平原”厌次,厌次县遂改称富平侯国。(《汉书 张汤传》及杨守敬《水经注疏》)富平侯国存至西汉终。由厌次的历史变迁可知:西汉初年的厌次侯国,在汉文帝五年之后的一百余年内为厌次县。东方朔生活在这一时期,故《汉书》称其是平原厌次人。从汉宣帝元康四年至西汉终近百年内为富平侯国,故《汉书》载平原郡所辖十九县中有富平侯国而无厌次县。
东汉建武五年,富平侯张纯改封武始侯,其封地徙至魏郡,富平侯国始改称富平县,汉明帝永平五年更名厌次县。(《后汉书 郡国四》及《十三州志》)三国曹魏至西晋,厌次县是乐陵郡治,唐至北宋是棣州州治,直到明朝洪武初年,厌次县被废。(历朝《地理志》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由连贯而清晰的脉络可知,西汉的厌次县(富平侯国)应在今山东滨州惠民县一带。至于西汉厌次故城的方位,北魏《水经注》指称:厌次故城在马岭城(今惠民何坊乡二郎堂村北二里处)的东北方,故城之南有厌次河、北有滳河。唐《括地志》称:“富平在沧州阳信县东南四十里,汉县也。”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厌次故城在惠民县东40里的桑落墅北。今亦有在阳信县水落坡乡邵城洼之说。其实各说都指向桑落墅北这一方位。惠民县还传说东方朔是本县香翟乡钦风街人,其墓地在胡集镇大柳树马村东南,这些民间传言,并无史料佐证,姑妄言之姑听之。
或云:既然东方朔的里籍厌次已明,争议何来?答曰:这缘于西晋夏侯湛的一篇文章。夏侯湛是西晋文学家,其父夏侯庄曾任乐陵郡太守。当时,乐陵郡领五县:厌次、新乐、阳信、漯沃、乐陵。郡治在厌次县。(《后汉县邑省并表》及《中国历史地图集》)夏侯湛来厌次省亲期间,目睹东方朔故里之县邑,观瞻东方朔的遗像和祠宇,慨然有怀,写下了《东方朔画赞(并序)》。此文收录于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中。《画赞》序文称:“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东方朔)故又为郡人焉。”清《乐陵县志》之所以把东方朔列为乡贤,可能就因为东方朔“故又为郡人焉。”其实,乐陵郡不等于乐陵县,乐陵郡治在厌次而不在乐陵。
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德州改为平原郡。天宝十二年,颜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郡治驻安德县(今陵县)。次年(754年)颜真卿书写了《东方朔画赞碑》。此碑今立于陵县东方公园的颜碑亭内,碑的阳额篆书,阴额隶书,碑文楷书。碑正面和两侧是夏侯湛《画赞(并序)》,背面是颜真卿《碑阴记》。碑文书体浑厚苍健,气势开张博大,为国家一级文物。此碑原在陵县东北十公里神头镇北街的东方朔庙,今庙已无,镇西南二里处尚存东方朔墓。《碑阴记》云:“厌次今移属乐安郡,东去祠庙二百里。故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廿二里,庙西南一里。”唐安德县即今陵县,县东北廿二里即今神头镇。据此,陵县称厌次在陵县,东方朔的故里在陵县神头镇。2002年陵县出土了唐高宗咸亨三年东方合的墓志铭,铭文称东方合是东方朔的二十八代孙。这又是东方朔是陵县人的一个佐证。
《旧唐书 》和《新唐书 》的《地理志》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原属沧州的厌次县划属德州,贞观十七年又划属棣州。可知厌次县属德州的时间为十七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棣州为乐安郡,厌次县仍属之。《碑阴记》所称“厌次今移属乐安郡,东去祠庙二百里。”属实。但《碑阴记》所言“故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廿二里,庙西南一里”与唐《括地志》等古代地理名著所述相悖。由历代《地理志》及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可知,陵县属西汉平原郡的鬲县,在平原郡的最西边。惠民属西汉平原郡的富平县,在平原郡的最东边,两地相隔数百里。且陵县自西汉以降,地名只称过鬲县、安德,从未有厌次之称,而惠民自西汉以降,地名多为厌次。故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指出颜真卿此说之误:“其地(指今陵县神头镇)又适有汉重邱故城,因附会而为此说,鲁公偶未之考耳。”
已知东方朔的墓和祠庙有多处,除陵县神头镇之外,今山东寿光纪台镇东方村也有东方朔的墓和祠,当地村民尊称为朔墓、朔祠。《水经注 河水》载:“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可知早在南北朝时期,厌次县西就有东方朔的墓和祠。至明朝,惠民城内仍有东方朔祠,明备佥事李三才在任职武定州时曾拜谒东方朔祠并题诗云:“金门称六隐,古宇俨高风。调笑汉天子,优游给事中。龙蛇何自定。夷柳竟谁工。自顾成轻薄,驱车古庙东。” 据清《乐陵县志》载,明清时乐陵县城内也有东方朔祠。祠多不足为怪,称奇的是一个东方朔竟有三个相互远隔数百里的坟墓,其中必有各地东方朔后裔修建的衣冠冢吧。
如今,惠民县境内的东方朔故里已无迹可寻,而陵县则以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而闻名遐迩,独领风骚。正是:朔翁轶事越千年,颜公书体天下传。今人评说厌次事,书生笔墨一席谈。
附注:
(一)侯国:汉承秦制,兼分封制。至汉高帝十二年,封(县)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列侯的爵位大都以所封地命名,(县)侯的封地则称“侯国”,隶属于郡,(县)侯国的长官侯相由朝廷任命,故侯国和县相差无几。列侯不就国,无治国权,所食赋税由侯相转陈。侯的爵位世袭,无子则国除。
(二)乐陵郡和乐陵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分平原郡、乐安郡与渤海郡数县置乐陵郡。此为乐陵郡肇始。曹魏初仍设乐陵郡,后改乐陵国,是乐陵王曹茂的封地。西晋仍设乐陵国。国与郡平列,彼此相差无几。乐陵郡及乐陵国辖五县: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郡治在厌次。五胡十六国期间,乐陵一带先后属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诸国,行政区划多循旧制。南北朝时期,乐陵一带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均设乐陵郡。隋朝初年,乐陵郡废。
(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最早记述厌次故城的史籍。《魏书 地理志》载:“厌次,治马岭城。”可知北魏时厌次县城在马岭城(今惠民何坊乡二郎堂村北二里处)。《水经注》中的厌次故城则指西汉时的厌次城。
《水经注 河水》载:“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今平原县城)东,又径安德县故城(今陵县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今德平东南)故城南,又东径般县(今乐陵县城西南15公里盘城孟村东)故城南,又东径乐陵县故城(今乐陵县城东南13公里大顾家村北)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径朸县(今商河县城东北17公里龙桑镇)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径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乐安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駰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水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爱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
又载:“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
(小括号内注释和文中括号均为笔者所加)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c8becd0102vl4m.html
AD:我所知不同版本:山东陵县,山东阳谷,山东惠民,山东乐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