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方法(Postmethod)外语教学思想
(2017-09-21 11:13:09)
标签:
postmethodpost-method后方法教学后教学法时代人教社陈力 |
分类: 英语教育 |
关于后方法(Post-method)外语教学思想(2009访谈录)
【编辑部】:请问您选择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作为您的研究对象,是出于什么考虑的?您是否受到了国际上其他专家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的启发?
【陈力】: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出于工作关系而不是研究兴趣。90年大学毕业后教过十年高中英语,当时的课堂上仍是语法翻译法唱主角,再加点句型操练和听说之类的,交际教学思想虽已介绍到国内,但当时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的实际影响远没有像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中那么大。大学的时候,出于个人兴趣,曾翻阅过不少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类的闲书,尤其对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学派的观点主张产生过很强的共鸣,常激动不已。我是英语专业,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读这些闲书,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也有老师当面提醒过我。不过回想起来,我自认为这些“业余”的东西对后来教学工作的影响反倒比专业课和教学法等“科班知识”影响更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比如,工作之初我就比较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的激发和兴趣维护,注意运用情感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和师生平等对话等方面,也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的发展,应该说我的实际教学表现都有意无意地受到所读闲书的影响,只是当时不是那么系统和自觉。这些做法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二十年前这样的课堂还是会让学生觉得跟其他老师的课有点儿一样。记的常有学生跟我说兄弟班级的同学特羡慕我们班之类的话。对照现在的新课程理念,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好的,比如合作学习,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和目标集中于语言知识,带有很强的应试倾向。
后来到人教社工作,从教书的成了编书的。当时正赶上新课程实验开始,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在刘道义老师等前辈指导下,一边编教材,一边关注课程、教材、教法问题,也参与实验区的教师培训。自己的有些想法跟当时流行的观念不一致,于是工作中又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困惑。材培训中也了解到,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理念有不同反应,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思想的理解。一线教师和教研群体有困惑,课程教学研究人员中也存在不同声音。后来就有了一些争论,但问题是支持或排斥者多是在没有多少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概念化、形式化争论,少实例,更没有什么系统的实证(至今也难说有)。
自己对不同教学流派的关系和价值的理解,国内学者中主要受到桂诗春、张正东、戴炜栋、刘润清、束定芳等相关论述的影响,大致算是价值多元论者吧。单就“后方法”的话题而言,最初看到的是刘骏(1999年夏)对语言教学方法(关注CLT和折衷法)的一项调查研究以及后来形成的报告,该报告从历史、思想、发展、情景、教师五个范畴重新审视各种教学法的价值,特别强调了教学对象、教学情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学法价值的影响。虽然这项研究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后方法”的理论体系,但是可以看出其中核心思想与Kumaravadevelu的“后方法”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此后的五六年间,对“后方法”教学思想和理论的关注一直未间断,但因教材编写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特别紧,只能挤点零碎时间,断断续续地翻翻ELL,TESOL Quarterly等期刊上的相关文章,系统研究学习是绝无可能了。好在这种关注还在继续,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但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这篇对介绍Kuma理论体系的综述里面没有多少具体问题,只是一个介绍。希望自己未来能做更深入的探索,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
小结一下,个人对于“后方法”教学思想的认识,发端于早期阅读,孕育自教学实践,由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的困惑而激发,并随着后续阅读和思考而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编辑部】:
【陈力】:上面提到了,这篇短文只是对Kuma“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的简介,算不上研究。当时写这个综述,一方面是考虑到国内对“后方法”思想的介绍还不多,所见的几篇文献都是大学学报上的,估计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容易看到,讨论的角度也不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因此不避炒冷饭的嫌疑介绍一下,主要是觉得对老师们还有些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学法问题的争论一直比较多,不同教学法的价值取舍也是争论焦点之一。比如2007年的广州大辩论,其中许多问题都与这个“后方法”思想关联。这种背景下,这个介绍也算是给大家讨论问题提供一个参照的视角。
对教师的来说,希望有两方面的启发。一是思维方式。“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近十年才受到关注,而实际上它的核心思想并无新奇之处。从方法论上讲,“后方法”所阐释的一些原则和参量,不过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这实在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后方法”的基本原则跟辩证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命题并无二致。作为一种教学主张,“后方法”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等观念也是相通的,目的决定手段,内容决定形式。当然,“后方法”教学思想针对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做了更深入细致的具体思考,并针对性地提出三大参量和十大原则,对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了。记的前几年陈琳老师曾在教育报上写过一篇谈外语教学中的辩证法的文章,其基本主张与“后方法”思想也是不谋而合。“后方法”思想的价值与其说在理论突破上不如说是在实践上对人们的具体提醒。虽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大家都十分熟悉,可关键是一到具体问题,就很容易走向极性思维、程式化的怪圈,“后方法”思想中的一些主张和信条可以作为外语教学领域理论走与实践的中间环节中的一种清凉提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方法”提供的辨证思维方式,给教师认识和选择各种教学法提供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框架,可以提醒教师有意识地提防极性思维的影响,给可能出现的盲目追求新奇或者脱离实践谈理论的现象打个预防针。
二是教学实践。在“后方法”背景上反观新课程提出的一些理念,理解起来也许更容易,实践中也更便于操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英语教学在师资、软硬件条件等很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这些差异对教学带来无法回避的影响,而课标作为一种标准性质的文献,受各种限制不太容易把很多因素都写得具体。因此,在宏观的标准和具体的教学之间需要似乎还需要一个过渡环节。 “后方法”提出了“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赋权”等核心理念,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化,将教学理论知识实践化。这样,在大的原则指导下,不同教师立足各自地区的、学校的不同教学条件,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各自尝试探索自己的具体路子,生成自己的教学法,这样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会在实践中生根,而不是仅仅是一种理想。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更有效地激发出来。“后方法”思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流派,它虽然不是锦囊妙计式教学法,而是一种灵活、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思想,但它总结出的一些大的教学原则,比如学习机会最大化、意图曲解最小化、促进协商式互动交流、培养学习自主性、增强外语语感、启发式语法教学等,既不是太宏观,也不过于具体,因此对指导各种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有更好的适切性。
【编辑部】据我们的了解,您在开展理论型科研方面比较有经验并且撰写了很多相关的理论学术论文,请问您觉得在开展理论型科研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在确定实证研究课题项目、学习和选择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展示方面需注意什么?您能和一线教师详细谈一谈吗?
【陈力】我的专业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兴趣是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理论,以前写过句法研究的文章,论题都很偏很小,也不太跟教学相关,估计没几个人有兴趣看。后来由于工作变化,更关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近几年写的一些东西都是应用和普及类的,离纯粹的学术越来越远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相反,这些东西教师更容易接受,得到的呼应很多,感觉更实在。
教师科研对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受到各方重视。但问题是,教学科研跟狭义的学术科研应该有区别,中小学教师教研主体上应该属于应用型的,纯理论研究对一般教师既不适合也没多少意义。教师的科研比纯理论研究有更宽泛的领域,且有应用型强的特点是不是科学研究,不是看是否公开发表了论文,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在于研究命题是否合理,材料是否真实有效,方法过程是否严谨可靠,得出的结论或思考是否有原创性等。对教学问题的任何事事求实的谨慎探索和创新都有科研意义,这种探索产生于于备课上课的过程,隐藏在跟学生互动沟通的过程,隐藏在教学反思和教学日记、听课和阅读笔记中。只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过连续的观察和思考,科研过程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有所悟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尝试运用和检验,那么研究就在深入甚至说在起作用了。对多数教师而言,论文发表可能只占到教学科研的一小部分,仅以论文评价教师科研,并不科学。
当然,论文写作本身,有利于问题研究的精细、深入和系统,对教师的科研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应该受到鼓励。不过要我跟老师们谈论文写,作我很心虚:拜读过很多老师写的东西,比我好很多。近年出版的指导教师科研和论文写作的书挺多的,各种研讨培训会上相关专题讲座也不少,多数教师对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都应该比较熟悉了,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老师可以买本小册子看看。由于这几年组织老师们做过一些课题,也参加过一些论文评选工作,我倒是愿意从一个选稿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谈跟其他选稿人的观念冲突,既是一种分享,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我个人的选稿标准很简单:“真善美”三字而已。
“真”,就是论题从实践中来,有疑而问;所用材料都尽最大可能依据事事,真材实料,对自己负责也对读者负责。“善”,就是有独特的思考,对读者有启发,对问题解决有助益。常见不真、不善的文章,有的表现为“空”:炒冷饭,无新意,重复人人皆知的真理,或论题大而无当,泛泛而谈。有的表现为“装”:专把简单的问题演绎成无人能懂的玄论,或为了看上去更学术而罗列一大堆未必看过的文献书目装门面。有的表现为“盗”:参考别人的成果不如实注明,甚至于直接剽窃他人的成果,或断章取义的引用或者随意改造别人的表述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三者的共性是没有实在的营养,对实践也很少有指导作用。空、盗、装之外,还有一种“伪”:在没有实际调查的情况下,为使文章有说服力,任意编造数据,列几个图表,摆几组统计数字,或者把调查研究中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人为的修正,以获得支持结论。这种不真不善更隐蔽、危害更大、更令人鄙视!本来,数据材料对任何一项研究的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的,对论点是否成立有着根本影响;数据作假,文章根基就不复存在,整个文章也就为一堆不折不扣的垃圾。何况这些假数据又可能被人作为根据来论证另外的问题,得出更多的错误结论,如果借以指导实践,后果可想而知。“空”、“盗”、“装”的文章是偷工减料欺骗“消费者”,“伪”就是在饭菜里投毒,更应受到唾弃。
“美”,是形式问题。跟“真”和“善”不同,“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是选稿时大家意见分歧最多的。有人喜欢规范严密的,有人喜欢平实朴素的;有人喜欢长篇大论的,有人喜欢短小精悍的。既然是形式,当然可以“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并没有绝对的道理在里面。有人看重形式的规范严谨,认为教师科研中感悟、总结式的文章过多,实证研究少,为提高研究层次和深度,加强学术规范和严谨,必须提高形式规范要求。我个人则更喜欢平实简洁的文章,理由很简单:符合普通教师的写作特点和阅读习惯。规范严谨的学术论文写作风格不是不好,而是对多数中小学老师来说要求过高,读起来费时费力,影响阅读热情,最终效果反而不如简洁的。况且从另一角度看,强调形式规范的选稿标准其实也是双刃剑,落实得好,会提高教师科研的水平档次;流于形式,则可能催生学术八股。实际情况正视这样,看稿过程中就常收到一些华而不实、因形害义的“大作”,本无多少创意和实在价值,却非要来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摘要、关键词、引言、问题、概念界定、假设提出、设计问卷、过程实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分析,注释、参考文献等样样摆上,真的“看上去很美”,只是看后觉得滑稽。所有类型中最怕最恨的,当属上面提到过的用数据骗人的一类。此类论文往往是根据需要拼凑或改造很多数据和统计表、柱形图、饼形图,再用专业统计软件做些数据分析,加上头头是道的分析,非常唬人。请内行审稿人费很大劲看过后,结论却是:数据不实,或操作不当。白白浪费别人的劳动,简直是图财害命。若把关不严发表出来,影响就更坏。所以,特别忙的时候,只能偷懒优先短小精悍的用,“分量重的大作”只能暂时割爱。尽管遭到很多人的攻击,我坚持认为教师的写作不必模仿理论研究性质的学术论文的文风!大家熟悉的一些特级教师,像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看看他们写的文章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大而空的文章,术语堆积、冗长拗口、生涩难懂,是形式上典型的不诚信。术语使用本来是为了使表达更精确,交流更简捷。它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作者本人对这些术语的理解清楚、到位,二是读者看到这些术语时不会有误解或者歧义;否则,术语使用就没有意义,甚至会画蛇添足。二是不追求“学术腔”。有人或许担心说得通俗了就显得没有学术含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深刻的思想完全可以用通俗的话语表达清楚,表达不清楚常常是由于作者自己认识不清。很多专家博导写的文章也是非常平易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诗意,你能说他们的文章没有价值吗?说到底,文章是不是美,关键在于是不是真、善,如果没有了内容上的“真”和“善”,文章形式上再复合规范,再怎么逻辑严密,都不可能是“美”的,有的甚至是毒蘑菇,样子好看其实很害人。
最后再谈感想很深的一点,独创性。独创性是论文的灵魂。如果都说一样的话,后说的就有抄袭之嫌了。最近跟北京某区老师们一起做一个“十一五”课题,12个老师交上来的课题研究开题计划,一看几乎一样。这哪里是12个老师的声音?就是一个人的。那还不用那么多人参加课题干嘛?一个人就够了。其实我知道他们不是相互抄袭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不是抄的却非常相似!我猜可能是老师们觉得科研很神圣很一般正经,不能随便说自己的大白话。其实不可能12个人都想的都一样,但问题是要写课题报告的时候,老师们会去找参考,而很可能大家参考的科研指导书等提供的模板大同小异,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这又能怪谁呢?类似情况多的是,据说有个国内的校长团到美国做访学进修,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交上的课程作业后被美国教授认定是互相抄袭,其实他们多数人还真是自己写的。说这个例子是想强调独特性是研究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多数所谓研究不过是重复。要形成自己的思想,离不开角度独特的观察、大胆的实践尝试、独特的阅读。真正的智慧在一线,教师需要以更大的自信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外来的声音保持起码的判断力,这样才不会在跟风随潮中迷失自己,而且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立存在,才有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可谈。我们的教育和教育研究近些年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大,但形式学的多,内容学的少。西方价值体系中最讲究独特性,个性思考,这一点我们学的不够。如果是学术问题的探索,就应该讲究一个独特性,不能大家都一样。要写东西,最要紧是用“你自己的”话说“你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后,引用一句话跟老师们共勉:Truth speaks in a language that is simple and direct.
来源:《基础英语教育》编辑部访谈(20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