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吃完饭后,霖和爷爷奶奶在房间里看电视,看到一半时,霖突然说想吃糖,爷爷起身,拿了一块糖放在他的手心,小家伙嫌少,嚷嚷着:“我要好多。”爷爷又拿了两块给他,他还是吵着说少,爷爷不给了,小家伙一看得不到要求,就把手上的三块糖全扔地上了,然后双脚一蹬,往床上一躺,开始“大闹天宫”了。
闻讯而来的霖爸,喝令霖要把地上的糖捡起来,可这家伙可不吃这套,就是不捡,霖爸气极了,拿起了旁边的衣架在霖身上“飞舞”了,小家伙是大哭特哭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霖爸的“捡起来”的要求,他还是不为所动。瞧瞧,这小家伙的脾气还真是倔。我也气得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是此时的我,还是有夹杂着“同情”的因素:孩子大哭着,一直抱着我。我蹲下来,对着哭得两行大泪的霖说:“一块不能吃吗?为什么每一次你都要要求很多?如果你再每一次都要求很多的话,那你只会变得什么都没有。http://www.bzxhw.com/2009-12/9/f117_713dd346473eacec7cd3051266b40d25.jpg”见小家伙没有再大哭大闹了,我也以为他已经听明白我的话了,所以我又拿了一小块糖给他,可这小家伙连看都不看,不要了。好家伙,还蛮有个性的,不要就不要,我干脆把那糖吃下了,我就是要让他明白,一块不要,就什么都不会有。小家伙看到我把糖吃了,那哭劲又上来了,所有人就在那看着他哭,谁都不理他。一会功夫后,他已经停止他的哭声了,嘴里也不再嚷嚷着要吃糖了,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可是我觉着,如果就让事情这么过去了,以后再碰上类似的事,霖肯定会照单重来的。我思来想去,我当即把孩子抱进一个单间,把他放在床上,我蹲下来,双手握着他的肩,我对他说:“爸爸打哪了?疼吗?”他不说话。我又说了:“你刚才的表现真的很差,妈妈不会喜欢这样的宝贝的。”,他仍然是不为所动。这时,电视上传来喜羊羊的声音了,他发话了:看喜羊羊。逮住这机会,我对他说:“我们现在不能看喜羊羊,得和妈妈说说,一听这话,不得了了,又赖床上闹了,见这样,我可生气了,我站起身,很大声地说到,自己起来,小子还不错,果真自己坐好了。
我又降下我的语调:霖,你刚才把爷爷给的糖都给扔了,这是一个不乖的孩子的行为,你这样做,大家都不会喜欢你的,知道吗?小家伙这时已经低下了小小的脑袋了,我估计着,孩子已经听进去了,已经明白了这就是错的行为。我抓紧时机跟他说,我们得洗了脸和脚才能去看喜羊羊,明白吗?这下小家伙又不乐意了,坐床上猛摇头,我很是纳闷,我又轻声说到:“洗完后,我们会香香的,大家才会喜欢哦”,不是猛摇头。“洗完后,朵拉才会喜欢你,我们再和朵拉一起玩好不好”?这招真奏效,原本低垂的小脑袋终于抬起来了,笑啦,我赶紧把他抱起来,问他,我们现在干吗去?他指着脸盆说:“洗脸”,哈。
霖妈有话说:
霖今天的“摇头”,让我很意外,原本以为孩子还什么也不懂,做错事时,只要大声呼喝,棍棒“伺候”。其实不是的,他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他不喜欢的,不想做的,他已经懂得用摇头来表示了,是我自己没有用心去了解过孩子,没有去注意到他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心与心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孩子已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慢慢长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