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