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的命运反证着这个社会的不正常心态
(2014-11-06 09:14:59)分类: 时事随感 |
“小英雄”的命运反证着这个社会的不正常心态
文/张剑
6月23日,汶川抗震时勇救7名同学的“小英雄”雷楚年涉诈骗被抓获。因为当年的英勇事迹,他不但被程度一所重点高中面试录取,还到处演讲、当上了奥运会火炬手。然而,在这些光环围绕的同时,他却经常逃课打牌,月花销万元以上,还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包括女友在内的21人共46万元。(11月3日《成都商报》)
曾经被光环围绕的抗震“小英雄”,没想到在时光的“历练”中竟成了社会的反面教材。这过山车似的命运扭转,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公众人物的人生轨迹时,其实也向我们提出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命题,即在一个对榜样和模范人物高度渴求的当下社会,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去关注和关心他们的成长?而当媒体的聚光灯渐渐散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介入他们的生活,并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毫无疑问,在抗震救灾的特殊关头,“小英雄”身上迸发出来的,是一种可贵的榜样精神。这种精神里包含的友爱与互助、坚韧与顽强,无疑不是彼时的人们相互搀扶、共度难关的力量源泉。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种精神标杆,虽然无论他处于哪种环境中,其都有着巨大的学习与模范价值,可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全能”的,他就能够处理一切超越于其自我能力的不可能事件。
尴尬的是,我们的社会,在对待“小英雄”上,却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他们对他的崇拜,不仅超越了其作为模范应该彰显的自我价值,更是逾越了基本的社会底线,以为被表彰的他就是全能的,以为他就能逾越基本的社会规则,可以在权力和人际关系间肆意游摆。殊不知,这种对权力、对人治的畸形崇拜,不但将英雄自身推入了自我迷醉的不复深渊,更是将社会对他寄予的厚望拉进了绝望的冰点。
事实上,在“小英雄”的沦落过程中,如果社会不用金钱去交换他的自我吹捧,学校不用无视让他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家长不沉寂于他曾经的荣耀而时刻提醒他只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或许,这相对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能够将他从外界的畸形认同中救赎回来的。遗憾的是,当光环笼罩,所有这些应该被承担起来的责任都在大家的喧嚣中被消解了,以至于当冰冷的手铐落在这个曾经的模范人物面前,我们才幡然醒悟,才察觉到自己的失误与失职。
“社会对待英雄的心态有多不正常,英雄倒下的步伐就有多快”的简单道理已经在雷楚年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印证。但它同时也警醒着我们,在多元价值与社会认同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对“英雄”的推崇,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律,不尽职尽责的引导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认知心态,那么,这种对“英雄”的塑造是带有极大的风险的。它不但可能颠覆我们的价值认同,还会在更大程度上消解我们今后对待类似榜样的自我观念。而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个社会究竟还存在着多少像“小英雄”一样的人物,以及对待他们的不正常心态,我们却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