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前葬礼:一堂跑偏的生命体验课

(2013-04-01 08:34:10)
标签:

生前葬礼

生命体验

杂谈

分类: 随便记下

 生前葬礼:一堂跑偏的生命体验课
  文/张剑
  近日,武汉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生死体验”,让人“装死”开追悼会。当天共有12位市民体验了生前葬礼。尽管如此,有众多市民仍很难接受这种行为。认为他们把死亡儿戏化了,很不严肃。(3月31日《长江日报》)
  
  在生命教育普遍缺乏的当下,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这场别开生面的生死体验,的确会给人带来许多关于“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这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模式,既深刻地体现了生命的崇高,又直白地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其范本价值当然值得肯定。
  
  然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对活着的积极思考,却并非是一次活动、一场表演就能轻易改观。与徒具观感的行为艺术相比,它更在乎的是每一个体是否具有“平等而顽强的生命意识、积极健康的生命理念”。于此而言,生前葬礼只不过是披着“生死体验”的面纱,给大家上了一堂偏离主题的生命教育课。
  
  一方面,在传统的话语体系里,“死”一直是人们不愿提及的词。这种现象,古人称其为“忌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中需要忌讳的也越来越少,但是,它并没从人们的观念中得以根除,尤其是人们不愿谈及的“死”。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这种完全不顾及市民感受,在公众场合大谈“生死体验”的做法,不但是对市民“生死观”的不尊重,更是对这一观念的严重亵渎。其最终结果,只会在市民的强烈反感中,与其“体验生命”的原始初衷南辕北撤。
  
  另一方面,生老病死虽是人类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但是,死亡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怎容得下这近乎“儿戏”的表演。生命中可以有彩排,但不是事事都可以彩排,况且,生命的价值,也并非只能靠死亡来体验。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悲情都通过“行为艺术”来展现,那么,这类表演背后,必定隐藏着“轻佻的生命态度、漠然的自身反省”。这种行为,又怎能将“生死体验”的内涵完美呈现?
  
  本来,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去普及生命的意义,有更多的方式让大家感知生命的存在。不幸的是,在过往的教育链条里,好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构建宏大的教育叙事。比较常见的便是,活生生的校园惨剧被拿来当成鲜活的安全教育素材,不堪入眼的交通事故画面被拿来当成宣扬交通安全的警示图片。于是乎,当我们想普及生命的真实意义时,便出现了“生前葬礼”这样“幽默”的画面。
  
  事实上,要想大家对生命有所体验,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生命教育”来改变。这类教育,不是靠一场表演、一次活动就能将其内涵丰富,而是通过系统性的生命教育来扭转固有的教育理念。遗憾的是,这类教育,在当下的教育生态里,还没有完全实现。

 

4月1日《生活新报》http://www.shxb.net/pdf/20130401/A15.pd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