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造就顶尖生物学家的梦想与现实

(2012-01-06 08:24:35)
标签:

校园

分类: 时事随感

造就顶尖生物学家的梦想与现实
  文/张剑


  近日,中国官方公布《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目前,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人员25万余人,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创新人才依旧短缺。(1月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
  
  “无论什么领域,满足感都来自于缺乏远见。”较之于我国生物科学缺乏国际顶尖科学家的现状而言,科学技术部能够及时纠偏,提出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其远见卓识值得大家赞赏。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假如科学技术部不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计划”与“现实”的关系,那么,这番宏伟规划又可能落入“年年期盼诺奖,年年都没有诺奖”的惯有悲剧循环中。
  
  其一,实施“造就顶尖生物科学家”的计划切勿操之过急。众所周知,学术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他必定有着丰富的学识积淀,常人不能企及的研究眼光,以及另类的思维视角。而这些,往往又不是一日之功,它和一个人的阅历、接触知识的广度、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我们只顾着向“造就顶尖生物科学家”的目标一路狂奔,而忽略了培养科学家最该具备的人文内涵,那么,即便在2020年我们能罗列出三五个科学家的名字,或许也是有名无实。
  
  其二,必须解决落实海外留学不归的现实困境。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今,大约有58万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学生到海外深造,然而归国人数仅有15万人,不到留学总数的25%。如果说少数之人出国不归还“情有可原”,那么如此庞大的数据横亘在你我面前,恐怕就值得大家深思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了。试想,一个搞生物研究的留学生回国后,国内没有与之配套的研究设施,缺乏足够融洽的学术氛围,他所学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他还愿意回来吗?
  
  其三,务必解决好我国创新教育蹒跚学步的旧有顽疾。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似乎已经认识到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却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局面。基础教育创新缺乏系统指导,高等教育创新却以“就业”为尊,二者的综合结果是,创新教育被搞得不伦不类。
  
  因此,在我看来,如果能够解决好上述问题,“2020年前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的目标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相反,如果我们光有“美好”的规划,而缺乏改变现实的实际行动,国际顶尖科学家依然离我们很遥远。

 

1月6日《华西都市报》: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2-01/06/content_41376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