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产证”下的悲哀,教育公平何在

(2011-06-20 09:20:56)
标签:

校园

分类: 时事随感

“房产证”下的悲哀,教育公平何在

/张剑

外来打工者带孩子来公办小学报名,却被告知“须在当地买房子”才有报名资格。校方负责人称,因“学校容量有限,务工人员子女数量超预期”。(《新京报》619日)

 

刺痛你我心灵的,或许不是凌晨就在校门口“排号”的家长们,不是学校“稀奇古怪”的招生条件,而是校门外那一帮天真无邪的孩子。铁门外的他们,踮起脚尖打量着这所校园,满是欣喜,却倍感无奈。只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外来务工者,只因为他们的父母买不起一所北京的房子,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拒收的对象。

 

按照校方的解释,之所以要求有房产证才有报名资格,是因为“学校容量有限,务工人员子女超预期”。简单两句,尽显教育部门的傲慢与偏见。笔者想问的是:该校单方面规定的“房产证”门槛有无法律授权?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房产证”门槛是不是解决入学问题的最佳途径?

 

厘清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剖析。翻遍我国《义务教育法》和北京市《关于做好2011年通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通知》的所有条款,并没有找到“出示房产证就有优先报名权”的相关规定,也看不到任何关于“房产证与入学资格相关联”的辅助说明。所谓法无授权则禁止,该校“一厢情愿”的把报名资格与房产证联系起来,是在用违法手段剥脱孩子们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在用“教育资源有限”变相地歧视来自农村的小孩。

 

再则,从解决“教育资源紧张”的方法上进行分析。当下社会,“教育资源紧张”仿佛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诚然,由于农村居民大批涌向城市,外来子女的确加剧了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也给当地正常的教育秩序带来一定冲击,然而,方法总比困难多,这些理由也并不能成为他们以“房产证”为学校招生设置门槛的借口。毕竟,在形形色色的解决办法中,“房产证”对务工者来说,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道“冰冷”的墙,没有几个务工者能够轻易跨过。其实,解决教育资源紧张,我们大可以借助同地区各学校资源的互补优势,平衡各学校的学生资源,已达到解决学生入学难的目的。这,或许要比冷冰冰的“房产证”规定要人性化得多、合理得多。

 

事实如此明显,北京这所学校不过是在利用教育资源紧张的借口,大肆伤害最基础的教育公平。当学生在教育面前失去了尊严,当最公平的教育机构都不再充满人文关怀,这不但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丧失。根治此类问题,不但在于国家要出台硬性的法律条款,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机构要找回做教育的良心,否则,此类问题,远不会结束。

 

6月24日《现代教育报》 http://www.modedu.com/readpaper/zoom.php?Img=http://www.modedu.com/uploadfile/201106/20110624_21ker.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