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投“尿弹”,监管在何方?
(2011-05-30 13:00: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随感 |
市民投“尿弹”,监管在何方?
因嫌楼下食客的猜码声过于喧嚣,楼上的住户竟投下两袋“尿弹”,导致8名男女食客身上溅了尿。昨日凌晨1时许,这一幕发生在柳州市屏山小区2号楼下的一烧烤摊。由于找不到投“尿弹”者,烧烤摊老板只好给食客打红包了事。(《南国今报》5月29日报道)
不可否认,用扔“尿弹”的极端方法去阻止食客的喧嚣,于情于理,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以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的做法为什么会“轮番上演”且很奏效,个中缘由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从消费者的角度讲,炎炎夏日,当他们忙完一天的工作,邀几个朋友出去放松一下疲惫的心情,无拘束的谈谈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舒缓白天的劳累,本也无可厚非。从商家的角度看,在“趋利思想”的本性使然下,面对消费者的大声喧哗,在这群得罪不起的“上帝”面前,他们做了“沉默的羔羊”也自有他们的苦衷。然而,如果我们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出发,就不难发现: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不同程度地在侵犯着他们休息的权利,投掷“尿弹”,只是无声反抗中最极端的一种罢了。
其实,问题的关键也在此处。消费者想自由表达,无所拘束;小摊贩们想赚钱盈利,对喧哗者视而不见;而普通市民却想安静休息,所以心生怨念。各方都想维护自己的自由,各方都想捍卫自己的权利,当失衡的天平只偏向一方,“闹剧”也就“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了。
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恢复天平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在消费者、商家、市民三者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当然,这个平衡点的建立,不光要传统道德的约束,更重要的还需要监管的实时跟进。
一方面,我们的环保监测人员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等相关法律,联合城管、当地值班民警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则可以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将烧烤摊位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在规避居民住户区的原则上,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当然,做到这些还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在市民公共道德的提升上多下功夫,比如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加强公德素养的培育,使大家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
种种迹象表明,市民之所以选择“扔尿袋”这种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正是缘于他们找不到一个能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管理机构。现实已证明并多次证明过,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远比那些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有效得多、快速得多。可见,只有进一步加大环保监测力度,规范城市夜间管理,权衡好各方利益关系,管好那些“需要管的人”,才能肃清夜间市场的种种乱象。否则,“扔垃圾袋、仍尿袋”的极端行为便会暗流汹涌,一发而不可收。
【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不管是选题还是行文,都堪称失败中的典型。决定停一段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