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川青片之行——羌文化保护 任重而道远(三)

(2010-07-24 22:17:04)
标签:

羌民族

民间艺术团

民间文化

北川

继承与发扬

文化

分类: 随便记下

北川青片之行——羌文化保护 任重而道远(三)

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于2003年10月,是中国最年轻也是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5.12特大地震中,羌族同胞伤亡惨重:北川文化馆工作人员几乎集体遇难,两位对羌族音乐、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员也在其中;北川羌族研究所从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军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都不幸遇难。特别是口弦演奏幸存者只有10人,羌笛演奏者仅存2人。地震后,北川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关于羌族文化的书籍就出版了百余种。

 

(这是我在当当网简略搜索到的关于羌族文化的书籍,而这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地震后才出版的)

http://s7/middle/5f0e36e1x8c24076f3cf6&690任重而道远(三)" TITLE="北川青片之行——羌文化保护 任重而道远(三)" />

 

在我们走访的青片乡,保护羌族文化已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北川人民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此珍视,不管是地震后才成立的民间艺术团,还是灾后重建的羌寨碉楼,它们都那么恰如其分的融入了羌民族元素。一个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变成了技艺高超的羌绣专家,羌舞走进了北川中学的课堂,具有浓厚羌族风情的吉娜羌寨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羌族服饰、羌族歌舞正不断的被世人所接受。诚然,不管是出于神圣的使命,还是功利的目的,这样的文化重建都是值得尊敬的,这些现象,无疑让我们看到了震后羌族文化复兴的曙光。

然而,文化重建,绝非一朝一夕,它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面对这些,我们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对于北川民间艺术团,原扎根于青片乡五龙羌寨,地震后,搬迁到绵阳老龙山至今。他们几乎承担了北川羌文化对外公演的所有节目,这里集结了羌民族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几乎涵盖了羌文化的各个方面。但他们同样面临着一个发展难题:青片才是羌族文化的根,这里没有羌文化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它仅仅作为羌文化展示的一个前沿阵地,一个形象窗口,对羌文化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因为它在无形之中剥离了固有的民族氛围,让羊皮鼓、锅庄舞,在这里显得都是那么的单调乏味!再则,它生硬的将精英与大众区分开来,使羌文化不能很好的在民间传播,民族文化来自民间,脱离了大众的民间文化,注定是短命的。

其次,地震中丢失的大量历史资料、遇难的民间艺人使得羌文化在传播中出现了断层。加之羌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使得许多靠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瞬间丢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再则,多年来基础教育的缺乏使得青少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严重不足。羌语教学是地震后才走进学生课堂的,但也仅局限于简单的语句。保护羌族文化,教育需先行,我相信:有了教育的介入、政策的支撑、民间的互动,羌族文化一定会大放异彩。

最后,历史遗留因素以及汉文化的不断冲击,对羌族文化也是一个重要考验。历史上的“除四旧”使得大量羌族民间文化没能很好的传承下来,现代社会的不断冲击,更加剧了羌民族被汉化的进程。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越是交通发达、与外界接触越多的地方,羌民俗保存得就越少,越是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羌民俗保存得就相对完整。因此,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仍是羌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想,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民族习俗,她都是折射一个民族历史的镜子。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而无论继承还是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与发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