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青片之行 ——揭开伤疤,无言的痛(一)

标签:
伤疤羌族文化圣旗老奶奶北川 |
北川青片之行 ——揭开伤疤,无言的痛(一)
结束了北川青片为期七天的行程,回校后,前两天还热闹非凡的校园已是冷清一片。只是当夜幕降临时,学生宿舍的点点灯光还在提醒我,这所校园并不孤独。透过那些灯光,脑海中总是浮现这样的画面:工作的画面、学习的画面、在游戏中厮杀的画面,抑或是像我一样,面对着空空的宿舍,独自发呆。
看着一桌面收集来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本该欣慰的看着这些资料,然后一项一项的归类整理。电子书、特刊杂志、视频生成,这些出发前信誓旦旦要弄好的东西,现在脑海里却是一片空白,莫名的烦躁,莫名的不知所措。
青片乡,北川县最偏僻、最边远的乡镇.,5.12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们在青片乡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关于震后羌族文化保护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七天里,见证了灾后重建可喜的成就,领略了羌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也有幸看到了那蓝的天、绿的水。虽然实践过程中困难不断,但整个团队齐心协力,最终让我们的活动圆满成功。
http://s10/middle/5f0e36e1x8bfb4c4745a9&690——揭开伤疤,无言的痛(一)" TITLE="北川青片之行
揭开伤疤,无言的痛(一)
面对重灾区,特别是那些受伤的心灵,心中有些敬畏、更藏着一丝害怕。害怕面对他们讲起以前幸福的时光、害怕我们将他们带进失去亲人的痛苦轮回中、更害怕从他们眼神中读到的那些酸楚、那些无奈、那无法抹去的痛和伤。有时,我真的觉得我们不过是一群去灾区打捞故事,为了我们那苍白的素材而去唤醒别人内心痛苦记忆的罪人。正如伏尔泰所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却红光满面的走向罪恶”。我们之于这些人,又有多大区别呢?
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我们同行去布亚羌寨了解羌族文化保护的相关信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奶奶表情凝重的站在自家刚修好的新房前,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一脸茫然,屋内是一年仅十二岁的小妹妹在桌子上做英语作业。房子修得很漂亮,屋内装修也很好,属于典型的禹羌建筑风格。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小妹妹的妈妈和弟弟在北川老县城下落不明,家里人为了找到他们,电话欠了一千多元费也舍不得换卡,这个唯一不变的联络方式或许是维系亲情的最后纽带。哪怕是植物人或尸首,他们也从没放弃过。小妹妹的爸爸是一残疾人,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爷爷在当地一政府机关工作。那天休假,爷爷清早就去山上干活了,因为重建房屋欠下了庞大的债务,家里就只剩下他唯一的劳动力了,虽然和他未曾蒙面,但我能想象当他在工作休息的间隙,面对北川那座痛苦之城,他的思念、他那老泪纵横的脸。人类最大的敌人是对未知的恐惧,或许,这位爷爷,还有一丝对未来的担忧吧!毕竟,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者身上。
http://s12/middle/5f0e36e1x8bfb4c475c1b&690——揭开伤疤,无言的痛(一)" TITLE="北川青片之行
采访中还有一个细节,那是最让我不知所措的时刻。老奶奶在向我们讲述家庭情况时,她一遍一遍的向我们重复着她媳妇和孙子遇难的悲惨遭遇,而那位妹妹,在旁边一言不发,睁着她的眼睛,一会儿看看我们,一会儿看看她奶奶。她的眼神,或许是在祈求奶奶不要将那些伤展现给我们,还没愈合的伤口被无情的舔舐,钻心的疼。或许,她是在将对我们的鄙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给我们,只是,我们这帮无耻之徒,听得是那样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永远也不能体会在幼小的心灵里,失去母亲、失去弟弟会是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痛?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生命的脆弱与生命的坚强是失衡的人生命题。而语言,这种最苍白的武器,只不过是在某种语境下表达自己的虚伪罢了。一阵寒暄,除了几句鼓励妹妹好好读书以外,啥也没说,逃也似的离开了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