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存在意识在《我爱黑眼珠》中的体现
(2010-06-05 15:39:51)
标签:
鸿沟我爱黑眼珠洪水李龙第台湾 |
简论存在意识在《我爱黑眼珠》中的体现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由于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转轨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崩溃与重建,使得大批作家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再现社会变动中人们失望、焦虑、惶惑的心理状态。这个时期的台湾作家,大部分都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及其艺术手法来探讨人生存在的基本意义,而对传统的价值信仰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七等生的《我爱很眼珠》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主人公李龙第是个靠晴子打工维持生计的待业者,在一个雨天,他去接妻子晴子,顷刻间便洪水泛滥。在面对妻子与妓女时,李龙第放弃了对面的妻子而选择了身旁一个无依靠的妓女。后来,妻子想渡过河而被洪水卷走。整篇文章看似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实则演绎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蜕变过程。
那么,文章又是怎样体现主人公的存在意识呢?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文章题目《我爱黑眼珠》,这个黑眼珠的归属问题。小说开篇提到“李龙第想着晴子黑色的眼睛,便由内心里的一种感激勾起一阵绞心的哀愁。隔着一层模糊的玻璃望出窗外的他……”在这个雨天,坐在车里,贴着玻璃,想着这个勇敢地负起维持活命责任的女人,憧憬着他们见面的情形,那黑色的眼睛,总会让他油然而生一种苦闷!从这点上看,题目中的黑眼珠可能是晴子的。但从后来李龙第在房顶上奋力救妓女看“当隔着对岸那个女人猛然站起来喜悦地唤叫李龙第时,李龙第低下他的头,正迎着一对他相似熟识的黑色眼睛”,这黑眼珠也有可能是妓女的。熟识的眼睛,才会唤起李龙第曾经的感觉,才会让他顿生一种怜惜之情。然而,纵观全文,这黑眼珠应该属于李龙第自己所有。他爱晴子、爱妓女,但他更爱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自己的行动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而妻子和妓女,只不过是他完成自我价值的一个桥梁。李龙第甚至希望她死去而排除自己价值实现的障碍,而他和那个妓女之间,可以说没有爱情可言,她只不过给了他一个重新构建自我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从这点上看,题目中《我爱黑眼珠》是主人公李龙第内心的独白,是他体现自我的另一隐性表达。
其次,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李龙第多次述说的他和晴子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鸿沟究竟代表了什么?
一方面,它是不是现实中洪水形成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这就导致李龙第不能跨越这条鸿沟去救彼岸的妻子,但我们细读作品却不能发现:其实这条洪水造成的鸿沟是可以跨越的。洪水现场有救生艇,假如李龙第愿意,他可以把妻子接到自己这一方来,也不会否认现场对他俩关系的质疑。由此而见,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不是由洪水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这条鸿沟可能是李龙第与妻子之间无法跨越的心理距离。文中提到:“这一条鸿沟使我感觉到我不再是你具体的丈夫,除非这一刻,这个鸿沟消失了,我才可能返回给你”文章在开头也提到,李龙第没有具体工作,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是男人的一种缺失,一种责任意识的缺失。所以当大水来临时,李龙第才会去救妓女,负起自己的一点责任,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他说“我必须选择,在现况中选择,我必须负起我做人的条件,我不是挂名来到这个世界上获取利益的,我须负起一件使我感到存在的荣耀之责任”。晴子是他鸿沟彼岸的理想,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才使得李龙第自我价值无法体现,所以他更希望晴子死去。而面前的妓女,则是他现实中的责任,当鸿沟难以逾越时,他会理所当然的选择妓女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讲,妓女还是给了他一个自身价值实现的桥梁,在李龙第正是借用妓女这个现实杠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在这篇小说中,李龙第是以一种自爱的方式,在妓女与晴子之间选择了一个能使他体现自我存在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