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税郭镇安城故城遗址考证
[喜上眉梢(崔祥震)/ 2012 8 9]
声明
为帮助家乡的朋友们对“安城故城”作进一步研究,将此文特由已被封的网易博客转至此新浪博客。由于工作原因,无暇对此文作进一步的修改,或补充更完备的资料。
——崔祥震 (2021
5 23),
概要
安城故城,是一个汉代城邑,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安城办事处(社区)冯庄村北,一处地势稍高于周围的南北土山岭上,乡人呼之“东大岭”。2012年8月6日笔者对“安城故城”作了实地考察与研究。
安城故城考
距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东偏北8千米,税郭镇安城村东北的土岭上,有一处古城遗址,这就是“安城故城”。
“安城故城”是一处汉代古城遗址,古城建在南北向不算高的土岭之上,土岭两侧各有一条发源于北面群山向南流向的古河道,城址前面不足百米便是一处名为“冯庄”的小村庄。
实地考证,古城所在的土岭最高处高于周围盖约10米许。因为早年破坏,城址与土岭融合在一起,古城已经不甚明显。实际上依据地面遗存状况,城址大小与形状也根本无法测量与判定,但是故城以内的岭顶上,到处散落有汉代特征的陶瓦片,如汉筒瓦、板瓦残块等,足以证明这是汉代遗址。此城稍高于周围,可以免遭水患之侵袭。
“安城故城”内有一处古庙,早年被毁,今在原址重建。乡人传古庙原本是建在一处高高的土台之上,台上庙内古树参天蔽日。文革大跃进期间土台被毁时,发现土层内瓦片垒垒,庙台周围当时也发现很多的汉代瓦砾堆坑。
又据北安城村杨家林先生言,在此附近曾挖掘出一道十数米的白灰拌土料礓墙基,想必是那时的建筑基础。
乡人又传这个古城是汉代的沂州城,建成之后,因为地域狭小,而向东搬迁。但是此曾为“沂州城”这个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这里曾是汉代的一个城邑,应是确凿的。
鲁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古城遗址众多,有很多的古城都找不到历史源头。具体到这个古城的真正历史渊源,还是有待于继续的考证。
根据国家文物部门发布的《山东古国古城分布一览表》等考古资料所载,“安城故城,汉代古城遗址,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安城乡冯庄村后70米许。”按之,遗址可能是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实地考察却没有发现任何的遗址保护碑等标石。
安城故城,极大可能是西汉“东安侯国”
“安城故城”所在的位置,就是两汉时期的东海郡之地。东海郡在秦代后期为薛郡所分置,武帝始行“推恩令”诸侯王割王国一县或一乡之地而分属。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1993
年临沂市尹湾汉墓简牍的出土,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末年东海郡的政区状态。
西汉时东海郡治郯县,属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大部、枣庄市中部、东部、江苏省连云港市,以及徐州市东部一带。十八个侯国:兰祺、容丘、良成、平曲、昌虑、山乡、东安、建陵、都平、建阳、都阳、新阳、阴平、郚乡、建乡,(崔祥震注:还有一个侯国不详 。)
《前汉书
世系表》还载,在西汉甘露四年(前50年),汉宣帝封鲁(孝)王子九人:昌虑侯弘、平邑侯敞、山乡侯綰、建陵侯遂、合阳侯平、东安侯疆、承乡侯当、建阳侯咸,这八个侯国,大都在汉东海郡西部,即今枣庄市内,或者附近。
东安侯疆,又写作“东安侯强”,其分封地望,大约就在今枣庄市市中区东郊附近。《汉表下》细载:
“东安孝侯强,鲁孝王子。(甘露四年)闰月丁亥封,侯拔嗣,免。东海。”《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载“东安,侯国。莽曰业亭。”东安侯刘强传至儿子刘拔,王莽初改称“东安”其为“业亭”,传二世即被免掉了。
“尹湾汉墓简牍”时期,尚为侯国,免国后为东海郡所辖汉兰陵县。
因东海郡北邻城阳国有“东安”(汉“东安县”亦名东安),
而今枣庄市之地的“东安侯国”存在时间较短,
且是小小的乡侯之类,名声不扬,寂寞无闻,故后世关于其地望一直无人问津,甚至于城迹没落。
既然封鲁孝王子刘强为“东安侯”,东安侯国就在汉鲁国疆域内。而遗留至今的“安城故城”,实际上就是祚国时间很短的“东安侯国”。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至公元23年被推翻,东安侯国就是在王莽当政之初所“免”的。
也就是说,东安侯国建“国”于甘露四年(前50年)至被免,时间即是五十年左右,最多或不超过六十年。
“东安侯”免国之后,并没有转化为东汉时期的“县”,而是并入汉兰陵县,后又入承县,于是这个古城同时也就开始废弃了。唯有附近的村庄,至今以此没落的东安侯国故城为名“安城”(崔祥震注:村分为前安城村、后安城村。)
东安侯国城址,可能旧不称为“东安城”,或应是“安城”。其所在的岭子,乡人称之为“东大岭”,
其“东”是与“西大岭” 相对而言,还是源自
“东安侯国”,或是巧合,或兼有之。
汉代城阳国“东安县”并非是东海郡“东安侯国”,或其延续
与此相混淆的是汉城阳国“东安县”。此“东安县”,《水经注
沂水》载:“沂水南经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密水东流经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密水又东南流入沂。”
《禹贡锥指》也载
“东安故城在沂水县西南。”《汉书补注》在注城阳国东安县时,总结了清人观点:城阳国东安县故城今沂水县南三十里。在今沂水县沂水镇南30华里处,沂河西畔的许家湖镇后城子村、前城子村、黄崖头村(原属姚家店子乡、镇)之间有一处古城遗址依稀可见的方形汉代城址。城址为矩形,尚有部分城迹。一沂水支流河道由西向东从城址前经过。
此古城很符合《水经注
沂水》“沂水南经东安县故城东”之说,这个就是沂水河边的汉“东安县”,而《水经注》记载其又是东安侯国,部分有误
。
《山东省古地名辞典》也载“东安县,汉置县,属城阳国。遗址在今沂水县沂水镇南15公里,姚家店子乡前城子村、后城子村、黄崖头三村之间。遗址南北1000米,东西700米,尚存残墙25米。城址以内曾出土过铜壶、铜盘、“五铢”、“大布黄千”等汉币及阳文“军假司马”铜印等文物。后汉属徐州琅琊国。晋末废东安县。隋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另于盖县故城(即今沂水县中庄乡盖冶村)置东安县,隋末(一说唐初)省东安县入沂水县。”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姚店子镇的相关资料介绍:东安故城, 位于后城子、前城子、黄崖头三村之间,沂河西岸。周长1000米,文化层12米。出土文物有铜壶、盘、陶豆、铁器鼎、焦斗、铧、五铢钱等。另有“大布黄千”“军假司马”印鉴,城北有“九女墩”、“八角墓”等汉墓群,墓群出土有汉画像石,砖刻“建武元年”。据考证,此邑为汉城阳国东安县故城。
[崔祥震注:1985年左右,曾在沂水县后城子村北一个汉墓地上采集到一块纪年砖。该铭文青砖侧面上刻有“武元”和“建武元年三[月]二日制作”的文字。“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武元”可能是“建武元年”之意。]
经测定,按直线距离,汉代的“东海郡安城侯国故城”至当时的“城阳国东安县”相距远达130公里!城阳国东安县也不是汉代鲁国的疆地,鲁王子也分封不到那个地方去,而且二者相距如此之远,泾渭分明,绝不可混淆东安侯国实际所在的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