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商代古既(暨/蔇)国考[崔祥震2011711]

分类: 考古与历史研究 |
2011-06-23
19:03:34|
原文见之于:
http://img.ph.126.net/UxBOaJY2peGb5K99ChI0vA==/3404721318293565239.jpg
文引
山亭区西集,从前人们一直认为是一处古代的集市,其地因集市而得名。
旧时有一首童谣在孩子们中间传唱着:
小老头,赶西集,
买了一对小公鸡,
吃鸡肉,喝鸡汤,
留着鸡毛扎风箱。
说的就是山亭区西集,西集自古以来就和附近西部的羊庄一样,有大集市,与羊庄一同出名的还是香辣可口十里飘香的羊肉汤,西集羊肉汤鲁南苏北特有名气。
很巧合的是,“西集”之地,虽然与集市有关,但其得名却是来源于此处在商代时期的一个古国:暨国,后世又传称其为蔇国,或者称为既国。
因商代蔇国分支东迁至君山东麓,另建一国“东蔇”,则此地称为西蔇。明清之后,“西蔇”又讹传为“西集”至今。
山亭区西集镇政府驻地东,被群山所包围着的一片数千亩的高地,即是古蔇国遗址所在地。
http://img763.ph.126.net/mvqNzyCuBRUGLPoMmekB3g==/1993968735020201223.jpg
http://img.ph.126.net/42n-exWEg__lWUR2fnWfKQ==/622341173524041628.jpg
高地东北
实地考察这一片半山环抱高地,你怎么会想到这里曾是商代的古暨国所在地,再后来又是春秋时代小邾国的属地了呢。
|
故国不存,故地犹在,原名依然,东西蔇后沦为春秋城邑,又为各路诸侯会盟之所。三国两晋,皆为郡县下的行政机构“亭”,呼为“蔇亭”。尤其是“西蔇”,清后,衍化为“西集”。 |
与临沂西部抱犊崮(君山)东麓的古蔇国有何渊源?
翻开春秋战国地图,聚焦鲁中南之地,你会发现在临沂地区西部山区抱犊崮东部附近有一个古暨(蔇)国。
而考究枣庄市的古代历史,则发现:商代时期的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偪阳国。西周时期,蔇国即不存在今枣庄市地区的版图里了。
而曾为商代古蔇国枣庄市腹地,却并不是在抱犊崮东部附近。
那么这个历史地图上所标注的古蔇国与枣庄市腹地的那个古蔇国,有何渊源关系呢?
那么这两处的“蔇国”有关系吗?古蔇国的历史发展背景如何?今枣庄地区“蔇国故城遗址”又在何处?
以下我们就着手探讨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今山亭区西集镇政府驻地,就是古蔇国所在地,其东面的高地“台城”也即“会盟台”,便是蔇国故城遗址”。
http://img769.ph.126.net/q1NPyJtj4b8LKXxL9KCtMA==/1066508686757911073.jpg
《峄县志》又载:“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千亩,居人呼为盟台。” 还载:“蔇,彭姓国”,并说蔇亭“今其地尚存,有盟台也”,明代尚有盟台古迹可寻。 南宋罗泌所撰《路史》载“沂之承有蔇亭,即古暨国”,即此,地属徐;特别注明春秋时“蔇”也作“暨”,为鲁国疆域。
(按之时属小邾国(郳)。春秋时期,邾、小邾(郳)、滕、薛等,皆鲁国附庸,所以一般认为此暨,也是属鲁。《通志》云:周宣王时夷父颜有功于王室,王别封其子友于郳为(鲁国)附庸。以居郳故,因称郳国。唐
春秋时鲁庄公九年于齐大夫会盟于暨,即此。古有暨城建于盟台之上。西集所处的位置,地处丘陵地带, 地势南北高山、中部平原。
有南北古路从此穿过,自古以来旧是南北交通要道。在西集东侧,古道附近的一片平原地带,形似数千亩之地的台城,为南北两条源于周围山岭的河道所夹持,即是古蔇国遗址所在地。古人选此建立方国,一是为了水陆交通方便,而是为了便于取水。
因西集位于盟台之西侧,故古称“西暨”,明代依有此称,一因谐音,二此地古有集市,所以至清代始演称“西集”至今。 |
在山亭区西集镇东集河村西南高地,小龙河的附近有梁王城遗址,或许与古暨国有关,或许是后世春秋时代小邾国遗址、郳国遗址。
矗立在小龙河河岸的四通保护碑: “梁王城遗址保护碑” 、“小邾国遗址保护碑”、 “倪犁莱城遗址保护碑”,和“郳国故城遗址保护碑”,极大可能就是指的一回事情,异名同物。
这里的“诸城”实际上应该是滕州市郊城河东岸的古郳国上所建立的小邾国,数次东迁移后的城址,二者东西相距60华里。
一为西蔇,在今山亭西集,为蔇国故地;
二为东蔇,在今苍山车辋,为蔇国后人所徙。
|
江南“诸暨”,是古暨国后裔所迁
http://img768.ph.126.net/lTFOC-wnI4N0naZqWZ7zig==/2987012452854842788.png
古暨人迁移图
http://img313.ph.126.net/wItDT95q536Xcf_bLaGcEA==/3673811396028510427.png
商朝势力全盛时是以殷墟为中心的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带,势力范围未及江南。在商灭包括暨国在内的东夷诸国之际,这给予了暨国难民千里迢迢跨越天险长江,而至诸暨荒野之地,以求生存的机会。
可见“诸蔇”,并非一“暨”,而是指大彭姓氏国的“两个暨国”,东暨、西暨,同为商所灭,并驱赶至于江南之事。
北方蔇国所覆灭,最早见于被称为左丘明所著的《国语·郑语》中载:“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说:“彭祖氏,殷之时尝为候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彭城,古彭祖国也。《外传》云殷末灭彭祖国也。”司马迁没说“殷之末世”具体年份。 依据《竹书纪年》记载,应当在商朝中期武丁时期。《竹书纪年》说:“四十王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武丁在位时,把强大的鬼方、大彭、豕韦先后消灭,《尚书·无逸》中称赞说:“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要全力推行王道,不能任诸侯大国不受制约的扩张发展,平定反叛,建立稳定的殷商王国。这样一来,为商朝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彭国,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商王朝作为反叛诸侯而消灭。 南宋孝宗时学者罗泌著《路史》“沂之承有蔇亭,即古暨国,彭姓,其派者为诸暨,有概浦、诸山,隶越。”提出沂州承县所属的蔇亭,在古代有暨(即蔇)国,彭姓建立。后来流徙到南方叫诸暨,后为吴越所属。
东西两个蔇国,同是大彭国的封地,理当一同诛灭。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商灭大彭国和彭氏诸蔇国。东蔇国存亡或许仅仅百余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