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省枣庄市千山头曾是国内最大的一处道观群

(2018-08-24 22:45:21)
标签:

崔祥震

历史

文化

分类: 古薛文化专栏

山东省枣庄市千山头 曾是国内最大的一处道观群

 

旧时千山头附近,庙宇林林,道观繁立,古迹俨然 

 http://s15/mw690/001JVpWNzy7TUiKBpEu2a&690



                玉皇殿、玄真观、玉真观、下宫、紫竹庵、仰止阁、北岳庙、玄都观、龙泉观、九天玄女庙、三清宫、观音庙、吕祖堂、清华阁(吕祖阁)、二贤祠、车服祠、水母宫、范蠡祠(滕州市羊庄镇薛河陶[桃]山上)、玉皇祠、禀灵宫、斗母宫、老北宫、关帝庙、老君院;白云洞、朝阳洞、仙人洞、仙犬坟、仙人井、仙人桥、鲁封碑、清华泉、神仙林、杨二郎脚印、唐柏、黑龙潭。

                    古奚邑、奚仲牧马场、奚仲井、 锦阳湖、仲虺墓

 

                  

 

 

 

奚公山庙宇遍布,是道教、佛教及儒教并备的胜地。为纪念奚仲而建的号称“江北第一古刹”的“车服祠”,是奚公山胜景之一。绣球山北面的吕祖堂就是儒家品茗论学的场所。千山头山势非常峻秀,海拔233.2米,有桥、泉、洞,千年古柏,更有丰厚的文化遗址。

 

奚公山成为全国的名山圣地,不只是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更主要的是这里庙宇名气大,能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后来任姓后裔也陆续前来拜谒车服祠,祭扫奚仲墓。隋唐之后,道教盛行,奚公山又逐渐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边界最大的道教圣地。据《滕县志》载:“唐朝道士王和斋是第一个来奚公山玉皇阁的”。传说奚公山西面庙宇多为唐宋时建,如玄都观、仰止阁等庙宇。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奚公山钟灵毓秀,故香客云集,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二日千山头庙会,千年不衰,闻名远近,热闹至极。

 

那么千山头到底有过哪些道观庙宇呢?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在千山头四周山麓及其山上,曾经出现过像“玉皇殿、玄真观、玉真观、下宫、紫竹庵、仰止阁、北岳庙、玄都观、龙泉观、九天玄女庙、三清宫、观音庙、吕祖阁、清华阁、二贤祠、车服祠、水母宫、范蠡祠[在滕州市羊庄镇薛河南岸陶[桃]山上]、玉皇祠、禀灵宫、斗母宫、老北宫、关帝庙、老君院”等等二三十座道观庙宇!

同时,自然不知然的也便产生了诸如“仙人桥、仙人洞、仙犬坟、仙人井、鲁封碑、清华泉、神仙林、杨二郎脚印、唐柏、黑龙潭”等许许多多的传说。

 

 

 

庙宇分布

    千山头顶端西侧有玉皇大帝庙称为玉皇顶,俗称为玉皇庙。

   大殿三间座东朝西,在南侧二十米是九天玄女庙(原言之“九天仙女庙”可能有误。)。

    从玉皇顶顺石阶往下的百多米处,石阶南侧有“三清宫”,百姓称“三星观”。

    从“三清宫”再往下三十米的右侧,有一座宏大的庙宇,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元都观”。

    元都观大门朝西,门前有一条从北岳庙向西南的山涧小溪,小溪上架一石桥,也即是仙人桥。从仙人桥桥通向元都观。石桥护栏石刻有仙猿,共十五只,七个头向上,八只头朝下,神态各异。

     仙人桥的东首南侧有一株千年古柏,树高十五米,树冠达半亩之多,需四个成年人手接手才能搂过来。

 

      从“元都观”逆山溪而上约300米处,有一庙名“北岳庙”,也称“北峪庙”。

    此庙的北边有一深井,井内有石洞,洞内曾有一丈多长的大蟒,舌头伸出像莲花,道士们认为是山神显灵,想成神的道士让人用绳送入井下,凡送到井中的和尚,道士均“成神”而去。 事后才发现想成神的道士、和尚被大虫吞噬。直到现在还留传着“千山头出神诓死多

 

        从北岳庙向上,北山腰之阳有一洞叫“朝阳洞”,因有一自然石洞得名。

       在洞口外东侧有一井,井水黄旱不涸。洞中有一石盆像桃形,盆中的水随用随涨。

       传说洞口外青石上有杨二郎经过此处留下的脚印。

       从朝阳洞往西60米处有一人工挖的洞,可容十人之多。

 

      “狮子山”与“绣球山”相连的北面,有座面朝北的“观音庙”,称之为背座观音。

        再往北即是“吕祖堂”。

      “吕祖堂”是在北面、东面、南面三山的环抱之中,此处是一平方里的平坦山脚,也是设庙会的场所,其中有戏台和不知名的庙遗址。

        再西北300米的山脚下就是仰止阁,“仰止阁”西就是“神仙林”。

        仰止阁西一里许的“紫竹庵”为刘玄阳之妻李氏携二女出家处。李氏法号丹文,为紫竹庵十世弟子。她边修道边化募,同她的弟子和刘玄阳的弟子又在庵北创建“斗母宫”,焚修终身,成为正果。当时受到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赞颂,并撰文刻碑颂扬李氏功德。庵内有明代董其昌写的大草石碑。“紫竹庵”在庵上村,村中原还有供奉冉求的庙宇。

        从紫竹庵再往西500米处,在鲁封桥的村东还有一座庙名“禀灵宫”,也就是玉皇大帝的传达室。


 千山头西麓的玉皇观(三清观),今名玉皇宫殿

 

 

          奚公山的北边千山头山西麓三里处有“三宫”, 即老(南)宫、中宫、北宫。光就中宫而言,是十四个四合房组成,当时(明代)道士数百人。 南宫“龙泉观”,中宫“玉真观”,北宫“玄真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开山祖张建慈,四方募化,建起南宫和中宫,有宫殿四十余间。至清代乾隆年间,五世道长胡世明(曾任道台)及其师弟张太经,广为募化,继建北宫五十余间,道士住房四十余间,置地九百余亩,收道士百余人。乾隆末年,七世道长王一忍(拔贡)主持北宫。使北宫成为名扬四方的道教龙门派的基础。他善长诗画,结识了许多官绅、学者和商贾富户,因而募得巨资,计划仿北京白云观建造二十四个道观四合院,但仅建了十八个四合院,即与世长辞。据魏姓道士统计,从山东南的青华阁往三星观、玄都观、观音庙、吕祖堂、仰止阁至“三宫”全长十二华里。全盛时期有道士二百二十余人,长工近百人。有神殿四百余间,庙地两千余亩。这样大的道教圣地,在苏、鲁、豫、皖四省边连地区实乃罕见。

 

      从中宫往西,山脚有一泉,名“黑龙潭”,潭中的水看上去是黑色,打上来水质很清。

 

    千山头东面庙宇有数处已拆毁,现存较为完好的只有“清华阁”了。

     清华阁东下方有一自然石洞,名曰:白云洞。洞深10米可容数十人,再往里洞渐小,人不能入。

     清华阁的西侧10米处是石崖,石崖下有一泉,雨季时水量大,旱时水量少,可供数人饮用,水质甘,牧童多饮用。

    千山头北麓有老君院,今老院村便是其庙宇群落地所在。

 

 

 

 

            

 

      三、“仙人桥” “千年古柏” “鲁封桥”

见《奚公山的水蛙大如瓮
 

     仙人桥在一条源自仙人井的小溪上。千山头“元都观”依山座东朝西,门前横着山涧沟,上下山的人们必须从仙人桥通过。仙人桥在一条源自仙人井的小溪上。一是山路平正,通过仙人桥可拜谒“元都观”、“三清宫”、“北岳庙”,又可步入石阶直上“玉皇顶”、“九天仙女庙”,更可以跨越到山的东面“清华阁”等庙宇参拜;二是凡来千山头的人们一定要观赏仙人桥的建造工艺和在仙人桥松树荫下体验神仙般的感受。“元都观”庙在唐代就有四方来朝拜的香客,断定“仙人桥”也是唐代的产物。桥的全身做工精细,坚固玲珑,特别是桥的护栏上雕刻的仙猿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桥身的每一块石料都是精工细锲,石与石之间特别紧密;三是有个传说:“凡经过仙人桥上的香客能如愿以偿,或能好病或能长寿或能升仙”,因此,谁不愿意在“仙人桥”上走几趟呢!

 

    千年古柏,可能仙人桥、元都观同龄。树围四人合抱,树高十五米,树冠遮荫达半亩。当夏季太阳正午荫凉遮住全桥身,人们品着香茶,迎着徐徐的山风,听着牧羊人清脆的鞭声,看着桥下潺潺的流水,真如同置身仙境。

 

        在奚公山西南绣球山上几千年来,当地百姓视“墓地”为仙山、圣地,说祭祷奚仲墓有求必应,不管多大的难事,祭后即可解决。当地府县官员也视奚仲墓、奚公山为圣地,并发出告示,封山造林,严禁百姓上山樵采。明代兖州府鲁王奉旨前来审理刘玄阳被诬告一案时,曾下令封山,“鲁府封”石碑犹存。

   当鲁王路经薛支河时,深感上山的行人不便,遂拨了官银,并命县衙绅士资助,修一桥名为“鲁封桥”,即鲁王封山时修的桥,今名“鲁桥”。

 


      玉皇观(玉皇宫)北侧附近巨石垒垒的三清观(三清宫)旧址

 

 

 

 道长玄阳墓

千山头西山麓 三清观北侧的古墓

 

 


 千山头山脊上有泉,无雨的时节亦有泉水涌出。

神奇,水从何来,莫非有了神气?

 

 

 


                  千山头山顶最高处有九天玄(元)女庙
 

 

 

                 奚公山北,千山头西山麓的老北宫 千年银杏

[位于滕州市柴胡店境内的簸箕掌村、胡楼村附近]

 

 

 

 

 

 

四、仙犬坟的传说

 

     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三清宫”的道士到江南化缘打算重修庙堂。他养了一条比较懂事的狗,因化缘出门,时间较长,不便将狗带走,道士事先就做好训练,经常带着狗到北岳庙吃食,他跟北岳庙的道长议定:让狗每天来吃食后仍回三清宫看门。三清宫的狗实在通人性,主人走了它就去北岳庙吃食,回三清宫看庙守院。说着说着两个月过去了,北岳庙的主持与三清宫的狗也很熟了。有一天,三清宫的狗在北岳庙正在吃着食,北岳庙的道士对狗说:“你在我家吃饭,去您主人家看门,哪这么便宜的事!”北岳庙的道士开玩笑似的说毕,就没放在心上,主持人也出外化缘去了,小道士把代养三清宫狗的事 早放到脑后去了。

      三清宫的道士在江南化了半年缘,几乎每天都挂心他的狗,会不会饿着。心想:因吃人家的饭不及时,一定胖不了,回家后一定把狗照顾好些。他归心似箭地来到千山头,虽然感到疲劳,还是想早点看到他的爱犬。当他距三清宫几十丈远时,只见他的爱犬摇着尾巴迎面扑来,他慌忙伏身抚摸,万万没有料到是个空,哪有狗影子。他揉揉眼睛,东瞅西看,急忙走进三清宫,突然发现狗死在香案台底下,已经干瘪了。他悲痛的直跺脚,原来狗挨了北岳庙道士的伤脸,从此不再去北岳庙乞食,就饿死了。

当三清宫道士了解清了情况,很惋惜地将有灵气的狗埋在门外南侧,并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仙犬坟”三个字。

 

 

 

 

关于奚公山上车服祠,还有一个传说的故事“车服祠的和尚--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