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县/蕃郡
滕州之地,古有“三国五邑”,三国为滕、薛、郳(小邾)。滕据志说始于黄帝时,无考,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乃称“滕国”。薛确凿始于夏初,奚仲为薛始祖,至商周。郳,本为商代古国。春秋初期邾国贵族颜友来此建国,沿袭郳号,史称小邾,县城东,市区东荆河东岸为故郳国城址,也即小邾国早期城址。滕、薛皆沿袭至战国后期,薛在春秋末战国初曾有任氏更于田氏。小邾春秋末为齐所灭,一说灭于楚。小邾子自穆公之孙惠公以下,在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 [《左传》疏]。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治故滕城)、薛县(治故薛城),属薛郡。
西汉初,沿袭滕薛二县之外,高祖又于小邾地析置蕃县。汉武帝时,改滕县为公邱县。
汉初所置的蕃县,隶属豫州鲁郡。东汉,魏,西晋因之。
《读史方舆纪要》载:滕县,兖州府东南百四十里。南至直隶徐州百九十里。古小邾国及滕国地。汉置蕃县,属鲁国。蕃,读若翻。晋属鲁郡。元康中,改属彭城郡。宋因之。后魏孝昌二年,置蕃郡治焉。梁大通二年,将军王弁侵魏徐州,蕃郡民续灵珍攻郡应梁,败死。是也。北齐郡废。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滕县,属徐州。唐、宋因之。金置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改滕阳州。二十四年,复改曰滕州,治滕县。元因之。明初,州废,县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今属。今城周五里,编户八十七里。
另外史载:《晋书 地理志》“蕃县,在周为小邾地。”
康熙五十六年版《滕县志》载“汉初,高祖始析小邾地为蕃县。”
《图书集成》载“故(蕃)县城,在(唐至清时滕县城,今火车站西北)西郭。”
《山东通志》“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蕃县为滕县。”
《乾隆志耆旧跋》“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改州郡为县,(县城)移东二里,小其城。”
409年(晋安帝义熙五年),蕃县属豫州部鲁郡。
南宋,
蕃县属豫州部鲁郡
527年(北魏孝昌三年),设蕃郡,蕃县改名蕃城县,郡治蕃城。
蕃郡辖蕃城县、永兴县、永福县三县,属徐州部部。(《山东通志疆域表》、明万历版《滕县志
沿革表》)
539年(东魏元象二年),撤销蕃郡,并入彭城郡。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又置蕃郡。
550年(高齐代魏时)北齐废除蕃郡,复改蕃城县为蕃县,属徐州部彭城郡。(《山东通志疆域表》)
586年(隋开皇六年),改蕃县为滕县。
蕃县城/蕃郡城
故蕃县城,或者也说是蕃郡城,在今滕州市区内火车站西侧,俗谓之“故县城”。
明万历版《滕县志 卷五-古迹志-城》载“故县城,在西郭,《通志》云‘隋开皇时置也。按北魏置蕃郡,而随(即“隋”)为滕郡。今邑城周仅五里许,不称郡城,此北魏隋时郡城也。’县(本“悬”字)不鸣钟,相传城有所忌,殆堪舆家厌胜之说也。又以为滕文公恶闻者,非。”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 古迹志》载“故县城,在西郭,《通志》云‘隋开皇时置也。按北魏置蕃郡,而隋为滕郡。今邑城周仅五里许,不称郡城,此北魏隋时郡城也。”
该道光版县志《建置》部分还载“旧惟土城,魏、隋以前理城西,今称故县城,盖魏隋郡城也。唐降为县,东移二里,更筑二小,宋金元因之。”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改州郡为县,县城东移二里的唐新县城,较西城(故蕃县城)小,周不足四里,明代宪宗时增扩,至周五里....更置外郭墙(外城)周十余里。(见康熙版《滕县志》,根据本文主题限制,在此不多表新城。)
总之,按“汉初,高祖始析小邾地为蕃县。”至“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改州郡为县,(县城)移东二里。”
蕃县[或郡]故城作为郡县行政治所前后延续一千三百余年。[按汉初,约220年,至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
查询2000年版《滕西办事处志》之名胜遗址《故城(蕃县[郡])》文介绍“蕃阳(故城)始于殷商的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司徒居住在蕃,春秋战国时期为邾属蕃邑,汉初于原邾置蕃县。南北朝时滕县均称蕃阳,后改为滕县。又按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 卷五》载“故县城在西郭,《通志》云......不称郡城,此北魏隋时郡城也。现蕃阳街职业中专附近,为故城址。”
职业中专,在2002年已经撤销并拆除,故县城在旧职业中专周围,按《滕县工会志》(1990年版)所绘地图可知,滕西中学东北,平行路小学、职业中专、第一棉厂、棉麻公司是故县城所在地。今(2014年)职业中专、第一棉厂、棉麻公司,早不存在,滕西中学、平行路小学都还存在,平行路小学与职业中专的,从五金公司斜向西北的路,旧称为“蕃阳街”,此街道旧时很繁华,今逐渐萧条,且有的路段因城建而错向或改道,或封断。
按照,所述方位,可知蕃县城东至铁路,北至小黑河为东北城城墙的方形城池,是一个典型的汉方城,周五六华里许。小黑河,荆河的北支,为其北城墙外护城河。小黑河在鲁在、孙楼拐弯内角,应恰是古城西北角附近。
以今天的地标看,滕西中学北部、东北部,通衢街道之北,京沪铁路西侧,平行路两侧,皆是故城所在地。
依据明、清滕县的县治图可知,残圮的故城郭前后的显著地标分别有玉皇庙和社稷坛、演武亭。玉皇庙旧时有遗址。据《滕西办事处
庙宇》记载“玉皇庙,座落在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西侧,通衢街后街路北,是一座两进院落的古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1578年?),与城(铁路东唐至清的滕县城)东南滕文公庙前的玉皇庙同龄。...
...。”通衢街玉皇庙,遗址仍存。
蕃是商的发祥地
蕃县之地,据学者研究, 蕃,为草旺,古时应该是繁草茂盛,树木蓊郁之地[ 蕃,草茂也。――《说文解字》] 。这里也是商代的发祥地。
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在商人建国以前有八次迁徙,建国后也曾五次迁都。
关于商人建国之前的“八迁”,学界历来争讼不断。
商人八迁:
1契自毫迁居蕃,“契居蕃”(《世本·居篇》
2昭明自蕃迁居砥石 “昭明居砥石”(《世本·居 根据文献记载,河南省商丘县(现为)篇》)
3昭明自砥石迁商
4相土自商迁商邱
5相土自西都商邱迁居东都泰山下后复归商邱
6商侯迁殷“商侯迁于殷”(今本《竹书纪年》) 商丘市睢阳区)
7殷侯复商邱
8汤始居毫
从成汤(天乙)王的祖辈起,商人的势力就越过黄河,向南发展,扩展到了嚣(今荥阳)一带。这一时期,传说商人有八迁。但由于历史久远,没有确凿的资料。清代学者王国维第一次提出了契至成汤八迁的地址:契原来居住在亳城,迁于蕃;昭明由蕃迁于砥石;昭明由砥石又迁于商;商迁东都为东搜;迁西都为商丘;帝芬三十三年迁于殷;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丘;成汤攻破夏桀居夏都亳(偃师)。
又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商的势力大为加强,但还不足以与夏朝抗衡。成汤勤政薄敛,体恤民情,到处笼络人心,被夏桀发觉,骗到夏台囚禁。成汤与夏桀虚以周旋,获释。回去后听取妃子的媵(ying)臣(即奴隶)伊尹的意见,离间了夏桀与同盟九夷族的关系,使夏桀处于孤立无援地步,成汤率领着商军西进夏代最后的都城偃师二里头,赶跑了夏桀,占领了天下,建立了商国。夏桀逃向鸣条,途中而死。
商的先王历经十四代,以每人平均在位三十年计,当是四百二十年。但这一段历史都记载在了夏代的历史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从夏代的禹帝到夏朝最后一个帝王桀(癸)的灭亡,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471年。而契与禹是同一时代的人,有人说契是禹王朝的司徒,而成汤又是消灭夏桀的人,由此也可断定为先商的历史与夏朝同期,也是471年。
成汤是商朝第一个国王。商族头领称王,从成汤始,成汤自称是武王,是说自己的功劳比不过三皇五帝不能称帝。但商王死后仍被商人称帝,还是有着帝王的身份。从这个时候开始,子姓王族统治了华夏古国,被后人称为前商。
成汤用伊尹和薛人仲虺(奚仲之后)为师,学习奴隶制的统治术,抛弃了原始军事民主制,确立了王权,正式走向了奴隶社会。但当时还有好些夏的部落(也曰方国)不服商的统治,成汤率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争,最后使商土内的方国全部臣服。
其中即有“契居蕃”(《世本·居篇》),蕃,隋唐旧滕县,今滕州市区所在地,在上古时期,应为一个蕃氏族部落。蕃,《史记》作“鄱”(读bo),《徐广》音皮。《索隐》曰“鄱,本音蕃”。据历史学大师,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关于《关于滕、蕃、邾的论述》之关于“蕃”的问题道“蕃、番一字,汉于山东滕县置蕃县,蕃本邾邑,沿其名。邾为炎裔,当时鲁南一带民族,十九属之蕃邑,可知其为炎族一支,足当铁证。”
商的始祖契,是中国商朝的祖先,传说其是舜的臣,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古文字的“契”字,本字:丰+刀,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楷书的“契”字增加“木”旁”则表示这种契刻记事是以木条为材料的。后来“木”误写成“大”,就成了今天的“契”字。
根据甲骨文字,其就是用毛笔等写上后,在顺笔画用铜刀具刻上的,这和契的本义为刻完全相符合。
居于蕃地的商祖契的得名,应该就是其有契刻文字的本领。对于自古人杰地灵的蕃地,即今滕州市来说,商文化始于滕州绝对不是偶然的。据说,中国古代科圣双杰“墨班”,皆出自本地,便给了滕州、乃至鲁南地带古文明之显耀一个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