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背叛--我身边的卧底
(2009-03-11 12:37:42)
标签:
背叛卧底大学同窗杂谈 |
分类: 诗文读我心 |
有一种职业是充当卧底。而卧底最难之处,便是情感之取舍。我所遭遇的这位卧底,便是这样的情况。
当知道D是卧底的时候,我们已经从学校毕业半年有余了。这个时候,知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的真名是不是D,这些对我们都不重要了。而缠绕于心的那份失落却久久挥之不去。作为朝夕相处的同窗,彼此之间曾经那样熟识无间的倾心交流,自以为十分了解的知己,忽然发觉如此地陌生,似乎D离自己那样遥远,那样琢磨不透。其之于我们的究竟有几分是真,又有几分是假,而当我们真心相对时,对方是挂着怎样的假面具示人。。。一种被欺骗和被背叛的感觉萦绕于心。
D是在我们读完第一个学期后转入的插班生。一天早晨,老师领进来一位男同学。中等个子,浓眉大眼,其外表穿着朴实,神态憨厚。老师介绍说他是D,我们班的新同学,是某单位来培训的插班生。随后,D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跟我们打了招呼,便正是开始了与我们的同窗生活。D的年龄明显的要大于我们这些应届考生,这一点非常符合他的插班生身份。唯一的例外是D不学英语――我们视为这是插班生的优势,为了这个例外,甚至我们个个羡慕――为什么自己不是插班生!
D是一个不擅言辞的人,但他性格的沉稳和温和与班上一些狂妄自大的初生牛犊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月后,D已经成为全班女生最信赖且最有安全感的兄长,无论谁遇到无法宣泄的烦恼都自然而然的找D,此时的D便成为了一名最适合的倾听者。当时在学校时同学之间都有一些小“集团”,以宿舍或者同乡等等为单位。D也不例外。其与一名男生G关系十分密切,即“死党”关系。如果我们要找其中一个,肯定能找到两个。G来自大都市,性格心高气敖,和男生相处不是十分融洽。但其对D却是心诚悦服。这一点令我们女生很费解――D究竟有什么法宝将G“收归门下”?此后,不但是G跟D之间,很多女生都将D视为知己,无所不谈。
D有一种男性能给女性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只有女性能够体验得到。也就是说,女性在这种男性面前会有一种无需设防的感觉。你不会担心这个男性会侵犯你,也不会担心这个男性会对你提出非份要求,这种男性在和女性相处的时候,女性会对之有一种信赖和依靠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异性之间便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和知己。而D对于我来说,便是这种极其具有安全感的男性。而D也因此成为我无法不谈的兄长和好朋友。
毕业的去向是大家所关心的事情。同窗之间都相互有联系。但当所有同学进入实习阶段并返回学校之后,却发现D已经不辞而别,如人间蒸发一般,此后杳无音讯。忽然间失却了一个交往甚密的同窗好友,许多同学似乎都有些失落感。以D平日的性格与为人,不应该是这种结局。直到半年以后的一天,同学相聚时,才有道听途说的消息,说D其实是警方的卧底。卧底?警察?我们为之大吃一惊。不明白何以我们身边会出现卧底,同时作为学生,究竟有何事值得警方派来卧底。随后我们知道了,D卧底的目的和对象,便是曾说过“识得D是三生有幸”、愿为D“两肋插刀”的G。此时,我们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词是“欺骗”,第二个词便是“背叛”。
虽然至今为止我们仍不了解个中详情,但这些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的,是我们这些昔日同窗怎么可能同时毫无察觉的被D蒙蔽。特别是与D关系密切的且感情深厚(包括本人)的几位,更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究竟D所说之话,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他周旋于我们之间,聆听我们的心声,却原来是有目的而为之。D利用了我们的信赖和真心,我们想,D所背叛的不但是同窗好友倾心付出的情感,其可能还出卖了众多同窗好友的秘密。
同窗们大受打击,未走入社会已经被社会“玩”了一把。同窗们随后开始回忆起D的点点滴滴。却发觉D不似电影中的情节般,未发现身边的这位卧底如何与上级接头,何时送出情报,也没有发现这个卧底有何过人之功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卧底如所有卧底一样――欺骗了所有的真心与真情。
不知道这个伤口经过多久才会复原。我们只有这样安慰自己,既然D系职责所在,因此对于D的“欺骗”,我们也就无话可说。但只是每每想起,心中泛起一种复杂的感情。
毕业二十年后。春节期间,多年未见的同学聚首,又谈起了D。我们班长此时告诉我们说,其现在和D有联系。随后,拨通了D的电话。班长告诉D,说现在我们同学在吃饭,还有班主任在,并希望D能赶来。班长随手将电话给了我。我接过电话,第一句话便是告诉D ,我是尔冬子。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尔冬子?哦,你也在。随即,电话里一阵难堪的沉默。我说,D,你能来吗?我们同学聚会,就缺你呢。D在一声“呃。。。”之后,又是一阵尴尬的沉默。于是,我说,D,你有时间就同我联系吧。D如释重负的回答,好吧。随即挂了电话。此后的几天,D低沉浑厚的男中音一直在我耳边回想。而我想的更多的,是D的沉默。D想说什么?还是不便说?
一个月后,我接到了D的电话。“你现在在哪工作”?这句话脱口而出之后,我马上就后悔了。我知道我不该问,当然D也没有答。D与我的通话时间不到三分钟,但我发觉我们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那种熟悉、自如和默契的亲切感。既然不便谈论他的过去与现在,我们握着电话的手也没有了想象的热切。我有一种预感,这次通话之后,我们再不会有下次了,也没有必要有下次。双方你来我往的闲聊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放下电话之前,D突然说:对不起,我是善意的。便挂了。我没有问D的电话,因为D没有主动告诉我。
这么多年,我所不能释怀的,不就是D的所谓背叛,D的没有任何交代便不辞而别吗?D已经告诉了我,他是善意的。我反复琢磨他的这句话,是说他的蒙蔽是善意的?还是行为和目的是出于善意?电话中似乎双方都小心翼翼的不去触及他过去的“欺骗”,而D似乎也在有意回避。D是不是心安理得呢?是不是职业的习惯让他无须以真心待人?假面具的几率有多少呢?他现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在重复着过去?我不得而知。但D在电话中的一句话,却令我站在了D的立场上――D在电话中落寞的说:你们现在都知道了,我并不是你的同学。
我似乎忽然间完全理解了D的落寞和沉默。其实D和我们一样,对过去的一切同样无法割舍,D对我们都是真心的。但职业的缘故令D往往需要突然间斩断自己的一切,这基于任何人都是残酷的。何况D知道,这一天会不可避免的来临。
我想,从事卧底这种职业的人,许多都与所卧底的圈里人彼此之间产生了信赖、信任,一定有较深的感情交流,而卧底最终目标的实现,却是以摧残自己的情感为代价――这其中包括欺骗、背叛、蒙蔽等等,甚至许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这种摧残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它是残酷的。我们应该理解D。
真的庆幸我不是卧底。
当知道D是卧底的时候,我们已经从学校毕业半年有余了。这个时候,知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的真名是不是D,这些对我们都不重要了。而缠绕于心的那份失落却久久挥之不去。作为朝夕相处的同窗,彼此之间曾经那样熟识无间的倾心交流,自以为十分了解的知己,忽然发觉如此地陌生,似乎D离自己那样遥远,那样琢磨不透。其之于我们的究竟有几分是真,又有几分是假,而当我们真心相对时,对方是挂着怎样的假面具示人。。。一种被欺骗和被背叛的感觉萦绕于心。
D是在我们读完第一个学期后转入的插班生。一天早晨,老师领进来一位男同学。中等个子,浓眉大眼,其外表穿着朴实,神态憨厚。老师介绍说他是D,我们班的新同学,是某单位来培训的插班生。随后,D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跟我们打了招呼,便正是开始了与我们的同窗生活。D的年龄明显的要大于我们这些应届考生,这一点非常符合他的插班生身份。唯一的例外是D不学英语――我们视为这是插班生的优势,为了这个例外,甚至我们个个羡慕――为什么自己不是插班生!
D是一个不擅言辞的人,但他性格的沉稳和温和与班上一些狂妄自大的初生牛犊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月后,D已经成为全班女生最信赖且最有安全感的兄长,无论谁遇到无法宣泄的烦恼都自然而然的找D,此时的D便成为了一名最适合的倾听者。当时在学校时同学之间都有一些小“集团”,以宿舍或者同乡等等为单位。D也不例外。其与一名男生G关系十分密切,即“死党”关系。如果我们要找其中一个,肯定能找到两个。G来自大都市,性格心高气敖,和男生相处不是十分融洽。但其对D却是心诚悦服。这一点令我们女生很费解――D究竟有什么法宝将G“收归门下”?此后,不但是G跟D之间,很多女生都将D视为知己,无所不谈。
D有一种男性能给女性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只有女性能够体验得到。也就是说,女性在这种男性面前会有一种无需设防的感觉。你不会担心这个男性会侵犯你,也不会担心这个男性会对你提出非份要求,这种男性在和女性相处的时候,女性会对之有一种信赖和依靠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异性之间便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和知己。而D对于我来说,便是这种极其具有安全感的男性。而D也因此成为我无法不谈的兄长和好朋友。
毕业的去向是大家所关心的事情。同窗之间都相互有联系。但当所有同学进入实习阶段并返回学校之后,却发现D已经不辞而别,如人间蒸发一般,此后杳无音讯。忽然间失却了一个交往甚密的同窗好友,许多同学似乎都有些失落感。以D平日的性格与为人,不应该是这种结局。直到半年以后的一天,同学相聚时,才有道听途说的消息,说D其实是警方的卧底。卧底?警察?我们为之大吃一惊。不明白何以我们身边会出现卧底,同时作为学生,究竟有何事值得警方派来卧底。随后我们知道了,D卧底的目的和对象,便是曾说过“识得D是三生有幸”、愿为D“两肋插刀”的G。此时,我们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词是“欺骗”,第二个词便是“背叛”。
虽然至今为止我们仍不了解个中详情,但这些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的,是我们这些昔日同窗怎么可能同时毫无察觉的被D蒙蔽。特别是与D关系密切的且感情深厚(包括本人)的几位,更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究竟D所说之话,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他周旋于我们之间,聆听我们的心声,却原来是有目的而为之。D利用了我们的信赖和真心,我们想,D所背叛的不但是同窗好友倾心付出的情感,其可能还出卖了众多同窗好友的秘密。
同窗们大受打击,未走入社会已经被社会“玩”了一把。同窗们随后开始回忆起D的点点滴滴。却发觉D不似电影中的情节般,未发现身边的这位卧底如何与上级接头,何时送出情报,也没有发现这个卧底有何过人之功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卧底如所有卧底一样――欺骗了所有的真心与真情。
不知道这个伤口经过多久才会复原。我们只有这样安慰自己,既然D系职责所在,因此对于D的“欺骗”,我们也就无话可说。但只是每每想起,心中泛起一种复杂的感情。
毕业二十年后。春节期间,多年未见的同学聚首,又谈起了D。我们班长此时告诉我们说,其现在和D有联系。随后,拨通了D的电话。班长告诉D,说现在我们同学在吃饭,还有班主任在,并希望D能赶来。班长随手将电话给了我。我接过电话,第一句话便是告诉D ,我是尔冬子。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尔冬子?哦,你也在。随即,电话里一阵难堪的沉默。我说,D,你能来吗?我们同学聚会,就缺你呢。D在一声“呃。。。”之后,又是一阵尴尬的沉默。于是,我说,D,你有时间就同我联系吧。D如释重负的回答,好吧。随即挂了电话。此后的几天,D低沉浑厚的男中音一直在我耳边回想。而我想的更多的,是D的沉默。D想说什么?还是不便说?
一个月后,我接到了D的电话。“你现在在哪工作”?这句话脱口而出之后,我马上就后悔了。我知道我不该问,当然D也没有答。D与我的通话时间不到三分钟,但我发觉我们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那种熟悉、自如和默契的亲切感。既然不便谈论他的过去与现在,我们握着电话的手也没有了想象的热切。我有一种预感,这次通话之后,我们再不会有下次了,也没有必要有下次。双方你来我往的闲聊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放下电话之前,D突然说:对不起,我是善意的。便挂了。我没有问D的电话,因为D没有主动告诉我。
这么多年,我所不能释怀的,不就是D的所谓背叛,D的没有任何交代便不辞而别吗?D已经告诉了我,他是善意的。我反复琢磨他的这句话,是说他的蒙蔽是善意的?还是行为和目的是出于善意?电话中似乎双方都小心翼翼的不去触及他过去的“欺骗”,而D似乎也在有意回避。D是不是心安理得呢?是不是职业的习惯让他无须以真心待人?假面具的几率有多少呢?他现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在重复着过去?我不得而知。但D在电话中的一句话,却令我站在了D的立场上――D在电话中落寞的说:你们现在都知道了,我并不是你的同学。
我似乎忽然间完全理解了D的落寞和沉默。其实D和我们一样,对过去的一切同样无法割舍,D对我们都是真心的。但职业的缘故令D往往需要突然间斩断自己的一切,这基于任何人都是残酷的。何况D知道,这一天会不可避免的来临。
我想,从事卧底这种职业的人,许多都与所卧底的圈里人彼此之间产生了信赖、信任,一定有较深的感情交流,而卧底最终目标的实现,却是以摧残自己的情感为代价――这其中包括欺骗、背叛、蒙蔽等等,甚至许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这种摧残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它是残酷的。我们应该理解D。
真的庆幸我不是卧底。
前一篇:媒体人,请善用你的镜头!
后一篇:平等的人格,才是真正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