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 韩建升
(2011-06-02 23:24:28)
标签:
杂谈 |
今天高老师给我们上了五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让我感处最大的是在学生已对于折线统计图已有了较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放弃了让学生重复体验。此课中绘制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在学习之前学生早已牢固掌握,因此教师放弃了让学生重复体验,而是课的后期当学生了解了其优点后让学生绘制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听了这节课后觉得高老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去学习。
第一,高老师课前关注学生的起点。
因为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四年级上册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下册学过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对于“复式”相比“单式”的好处,“折线”相比“条形”的优点,学生已经有过体验。但是,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无法避免地要面临再次体验这两个方面。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高教师只是给学生指出了方向,课始的问题引入,黄晨和周泽谁的成绩好?从分析表格到选用哪一个统计图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既复习体验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为本节课的重点“比较趋势”做了思想上的铺垫。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可以自主思考,也可以同桌互助,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他在自己深入思考探究的同时更渴望和同学交流碰撞。在课堂上,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在自觉的行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于是在老师小施伎俩后学生便很容易的掉进教学设计的竞争圈套中,学习变成了心甘情愿的事情。
第二,高老师关注课堂上细节的处理。
在新授部分学生认识到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高老师直接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故意两条折线都是同种颜色)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别两人成绩,再次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课件直接演示出不同颜色的折线以及图例。
第三,大胆改编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第四,高老师的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活生生中提取素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五,高老师的课注重学生的基础的掌握。这是一节教学统计图的课,其中画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其实的一个教学要求。在关注了那么多环节后,学生们认识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后,高老师还是安排了学生安静坐下来,分析数据,画复式折线统计图,在交流中还讲解了画时的几个注意点,要先描点,再写数,最后连线,并且我们要一条一条画等。这样对于班里的后20%的学生在画统计图这一方面应该也没有问题了。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刻理解统计图所反映的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成为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因为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也是开放的。五年级孩子并对孩子的所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所以老师们当然不可小觑。所以高老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所理解的和关注的当然是和我们承认是不同的。高老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