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日前揭晓,结果显示在全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市儿科医院与教科院普教所的专家们分析认为,儿童、青少年患精神障碍的情况增多,首先归咎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中国现在仍有很多家庭,观念中还是“过日子就是过孩子”。许许多多的父母把自己一生的赌注押在孩子身上,并从中找到了这种自我牺牲的价值和意义。尽管科学已经证明,人群中只有千分之三的超常者,但固执的父母认定,只要孩子努力就可以成为天才。而当这种成龙化凤的愿望化为泡影的时候,父母们的失落和打击,恐怕也算是人生不如意之最了。为了让孩子能遂父母的愿,家长对孩子是百依百顺,为子女付出多少血本都在所不惜。家庭在消费和支出的意向上,为孩子的开销或孩子的选择意向竟占家庭比重的22%~40%。父母们出了血,因此有了很多不合逻辑的期望,他们认为有理由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侵占属于孩子自己任意遐想的自由。有两句话在孩子们中流传很广,“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
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负担,声势浩大的“减负”和素质教育促使很多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作了很大改进,书包轻了,作业少了。然而在这些衡量学习负担的“显性压力”相对减轻的背景下,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隐形压力”一下子凸现出来,无处不在地挤压着孩子幼嫩的心灵。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他们一味的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或者对孩子抱着过高的预计和期望,而同学之间也交流着这些又符合社会其他方面传递来的压力,并不自觉的相互渲染。久而久之,正常的社会竞争压力通过社会传导机制和各种途径,层层递增及放大,以至超过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挥之不去,让他们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社会竞争压力。一提起升学和前途,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脸上立时浮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严肃:“我家长对我特别好,从来没有逼着我学习。可同学们都说,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卖菜,扫大街。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可不能让他们失望。如果考不上大学,以后该怎么办呢?”
当今的社会,追求成功已经成了大众的普遍心态。“实用主义”的泛滥,对家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父母们往往将“素质”与琴棋书画联系;把“成材”和名牌学校挂钩。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自己安排,此外还有练琴、画画、书法、舞蹈等“素质教育”的内容,这些都是要考试的。家长不管自己是什么职业,大多希望自己子女多读点书。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闲着做其他事,不如让他们多做些功课。孩子做其他事,家长不放心,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据调查,某市93.11%的家长认为请家教是必要的。并且有19.2%的小学生请家教,初中生为27.51%。按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越差,请家教的比例就越高。学业较差的请家教高达49.68%。被调查的3027名小学生家长认为:提高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办法时,“家长另找作业”的占37.25%;“要求老师补充作业”的占1.03%;“参加学校辅导班”的占34.81%;“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占13.03%。就这样,家长们“平时忙着请家教,周末陪着上学校”,为的就是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份决胜的筹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其危害远大于娇宠溺爱,甚至于体罚。“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当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以制服孩子。还有像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如用讽刺、挖苦等形式,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就产生自卑意识。
调查显示,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是“最高兴的事情”,而“最恼火的事情”则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许多的家长对自己没那么多的紧迫感,对孩子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制定了庞大的五年或十年“规划”,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强行实施他们的教育计划。“别人的孩子学琴,我们家孩子也得学”,“别人的孩子学英语,我们家孩子也不能落下。”表面上是为了培养孩子,其实还是“母以子贵”的传统思想在作怪,同时也是过度竞争的社会环境压力所致。孩子要面对未来残酷的竞争,就要参加各种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是一批批的“教育狂”产生了。
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仅因友人说弹钢琴对开发孩子智力有好处,父母亲就倾其所有并负债为女儿买来钢琴。不料女儿视学琴为苦役,而他们却强逼她每天练四个小时,练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还效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女儿疲倦时将其头、手吊起,并伴以经常的打骂。终于有一天,女儿抄起剪刀,剪断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不怕疼吗?”女孩说:“剪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一辈子也解除不了。”
天津一个12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怎么“玩命”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每次走出学校的考场,回家就进了“刑场”,她感觉自己要受如此漫长的罪.还不如死了好。于是他吃下了十几片安眠药。在南京,一个中学生实在受不了母亲层层加压的考试成绩要求,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孩子们在痛苦中煎熬中,选择了用残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为反抗。社会学者指出,做父母的难以想象孩子力不从心,却又不得不去竞争的困境。可以看见的结果时,因失败举荐产生的压抑,慑于父母威严而撒谎后的负疚,对于前程的恐惧……种种扭曲的心态,最终只能由伤害自我来表达根本就肩负不起父母设定的近期及未来目标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