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戏疗法

(2013-06-22 20:24:47)
标签:

心理治疗

游戏

健康

分类: 咨询技术
    游戏治疗尤其是团体游戏治疗已经在国外蓬勃发展,并被广泛用于治疗儿童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儿童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恐惧症、多动症、孤独症、遗尿症、抑郁症、选择性失语症、退缩行为、攻击行为、性虐待与家庭暴力行为、学习困难、生活适应等,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游戏治疗的概述

1.游戏治疗的内涵与价值

     游戏治疗(playtherapy)是指治疗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譬喻、象征、玩具和游戏等方式,使儿童自然地进行心理投射或升华,释放紧张情绪,体验为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幻想。精神分析取向的游戏治疗家Klein主张,游戏是儿童自由表达其愿望的主要方式,它不仅仅是游戏更是活动,是儿童表达和通彻其潜意识幻想和探索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Garry(1991)也认为,玩具是儿童的词汇,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与幻想,而他们的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Landreth(1991) 则强调,当儿童的游戏被视为是他们的自然沟通媒介时,游戏效果才会真正地显现出来,当儿童自发性地参与游戏过程时,会比语言更能直接表达自我。所以,在儿童玩出(playout)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的过程之中,已经潜在地发生着自我治疗的功效。

     游戏和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对的,表达形式是相反的。当儿童被迫将自己的认知转换为口语化媒介时,会受到诸多语言发展上的先天限制性的制约。有鉴于此,美国DSM(APA,1994)在儿童偏差行为的诊断标准上,都是以感觉取向为主,而游戏心理治疗正符合这种取向。

     游戏对儿童的价值和附加值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价值性表现在:(1)游戏是人之天性使然的自发性活动,在充满各种强制性规则的社会中,游戏将会令人体验到一种清新的感觉;(2)游戏没有成人的评判与批评,使得儿童能够自在地犯错误而不必担心失败或成人的嘲笑;(3)游戏鼓励幻想和运用想象力,使得儿童能在虚构的世界中满足和表现控制性需求;(4)游戏可以增加儿童的兴趣度与参与度,因为儿童的注意广度较狭窄,且不愿参与无兴趣的和低活动性的活动;(5)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生理我和心理我。

2.团体游戏治疗的机制

    团体游戏治疗(groupplaytherapy)是团体治疗(group therapy)与游戏治疗的一种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著名团体游戏治疗学家Landreth(1991)认为:“所谓团体游戏治疗是指儿童与治疗师之间的一种动力性人际关系,游戏治疗师能提供精心选择的游戏素材和营造出安全的团体气氛,借由儿童自然的沟通媒介,实现其自身的完全表达和揭露自我(感情、观念、经验和行为)。”团体作为儿童生活的缩影,使得儿童有机会从同辈的立即反应中获得替代性学习,发展对他人的敏锐观察,高度提升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正如Berg和   Landreth(1998)所说:“儿童在团体治疗关系中能够经验和发现其同辈也有相同或类似问题,降低因孤独感而形成的阻隔。自我归属感的形成、尝试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人建立关系的更有效方式。”也就是说,游戏治疗团体必须能提供儿童最接近家庭的结构与接纳性,使其获得一个自我成长和学习他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并能够从有效的治疗关系中和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情景中获得自我学习与自我改变。因此,儿童在团体中可以自由地使用游戏语言进行沟通。

3.团体游戏治疗的条件和优势

     团体游戏治疗是否成功往往依赖于一些基本条件。VanderKolk(1985)认为,团体游戏治疗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包括:(1)治疗师要完全接纳儿童;(2)治疗师最好是邀请儿童参与游戏,不要解释目的、原因、问题或期许;(3)协助儿童学习自我表达和接纳尊重;(4)在治疗初期允许但不鼓励攻击性行为;(5)当限制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时,同时也允许所有的象征性行为的表达;(6)治疗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禁止儿童彼此出现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7)设定适宜的团体治疗规范,必要时治疗师要以简洁的、温和的态度向儿童说明;(8)治疗师要善于感受与表达同理心。

    另外,治疗师要明确游戏团体的治疗性界限。这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促进成长方向的重要挑战。Landreth和 Sweeney(1997)提出,治疗性界限具有这些功能:(1)界限定义了治疗关系的范围;(2)界限提供了对儿童身体和情感上的保证和安全;(3)界限表露了治疗师对儿童提供安全的意图;(4)界限使团体聚会次数符合实际状况;(5)界限允许治疗师主张一种正面和认可的态度对待儿童;(6)界限允许儿童表现否定的感觉而不会造成伤害和之后报复的恐惧;(7)界限提供了稳定和一贯性;(8)界限促进和提高了儿童对自我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感受;(9)界限守卫了游戏治疗室;(10)界限维持了合法、伦理和专业标准。

    一般而言,团体治疗与个别治疗相比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显著的特点。Sweeney(1997)总结了团体游戏治疗具有如下优势:(1)团体倾向有利于促动儿童内在的自发性,增加儿童的游戏参与度与勇敢性。(2)儿童的情感生活与两个层面相关:一是每个团体成员的内在议题;二是儿童与治疗师间以及儿童与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问题。(3)在任何团体情景下,替代性学习和净化作用都会发生。儿童观察到其他成员的情感与行为上的表达,而且他们学会因应行为、问题解决技巧以及自我表达的不同方式。(4)有助于儿童试探性地参与团体游戏过程。(5)促进儿童自我成长与自我探索,当儿童有机会反省与获得自我洞察时,能够从同辈回馈中学会自我评价。(6)团体为儿童跟进和适应现实世界提供重要机会,团体作为真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缩影,团体治疗的经验有助于联结现实情景。(7)治疗师有机会在团体中对儿童每日生活表现进行真实的观察,这种真实生活的观点,能在游戏室中找到缩影的证据。(8)儿童有机会为每天的生活作准备,治疗性游戏团体为儿童提供发展人际技巧、熟练新行为、拥有情感及行为表达的不同经验的机会。(9)通过建立信任的治疗关系来减低儿童的焦虑感。

二、团体游戏治疗的理论模式及运用

1.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Carl Rogers于1951年创立了个人中心治疗法。Axline(1955)则创造性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儿童群体的游戏辅导,逐步形成了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child- center group playtherapy)。这种治疗模式将团体历程的重心放在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气氛,以求儿童自我发展的最大可能性。治疗师不是一个治疗学的实践者,而是一种实践的治疗学者。他们充分相信儿童所具有的先天性内在人格的自我成长趋势和力量,所重视的不是儿童表层的问题,而是儿童本身。因此,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的焦点既不在治疗师身上,也不在治疗的过程上,而是许儿童去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觉察和自主实现的旅程。

   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强调三个关键性的治疗要素:一是儿童个体本身,这是一个包括儿童的思想、感觉、情感、行为和身体的整合系统。每个儿童都存在于一个互动性的、持续改变的经验世界之中,而他处于这个世界的中心。儿童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标的,旨在满足个人在经验独特现象世界时所产生的需要。二是现象场,儿童所经历过的任何事件或情景对他们自己而言都是真实的。因此,治疗师必须以儿童的视角去了解任何一个儿童或团体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是最简单的,例如一张图画、一堆积木、一堆沙等。如果治疗师欲接触儿童的内在人格,那么儿童的现象世界就要被关注和洞察。因为儿童不会符合原有社会规范及预期。三是自我,它是一种可知觉、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是从现象场中慢慢分化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与改变是和现象场不断互动的产物,而团体就是一个现象场,儿童在支持成长的团体氛围中获得了自我概念的发展。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非常重视治疗关系的建立。

     这种治疗关系是促使儿童发生自我改变的有利工具。所以,治疗师必须经过游戏治疗和团体治疗的专业训练,有目的地筛选和使用有意义的游戏玩具,并扮演安全关系的催化者而非指导者。在团体游戏治疗过程中,儿童将依赖他们所拥有的丰富人际资源,体验到一种充满温暖、同理、接纳、安全感与积极关注的环境,通过治疗性互动与分享,获得团体伙伴在感觉、想法和行动上的反馈。随着归属感的发展,儿童逐步学习识别有效或无效的社交技巧方法,以恰当的方式在游戏室和游戏室之外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最终发展出一个适宜而独特的自我。具体来说,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目标包括:(1)发展更正向的自我概念;(2)承担更大的自我责任;(3)更能自我指导和自我接纳;(4)更能具有自我弹性;(5)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6)经验有所控制的感觉;(7)对问题的处理过程更敏感;(8)发展内在评价系统;(9)更信任自己。

    儿童中心式团体游戏治疗师应遵循八个基本原则:(1)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和关怀之心;(2)无条件接纳儿童;(3)主动创造团体安全感和许可性,让儿童觉得有自由去探索及完全地表达自己;(4)能敏锐觉察和有效反馈儿童的感受;(5)相信和激励儿童有能力表现负责行为;(6)相信儿童的自我引导力,避免任何要指导儿童游戏或谈话的行动;(7)准确觉察治疗过程的渐进性,不试图加速治疗过程;(8)只有在能协助儿童接纳个人及关系中的责任的状况下才设限。

2.阿德勒式团体游戏治疗

     阿德勒式团体游戏治疗(Adler group play therapy)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阿弗莱德·阿德勒(AlfredAdler)于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学派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特征都具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人的生存在具有成长和发展倾向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目标性和目的性,并受其对未来的预期所驱动。人的最高目标是致力于寻求自身的重要性或优越性,努力获得控制、超越、权力以及终极完美。生活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完美。自我决定和意义是人格的核心,人不是命运的牺牲品,而是有创造性、活动性、有决策能力的生物。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或人格,这种生活方式最初建立于儿童早期,以弥补与克服个体知觉到的自卑感。显然,阿德勒学派强调心理与行为的社会目的论和自我成长模式,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实质上是教导人们应对生活任务挑战的最佳方法,提供指导并协助改变自我的错误看法,为沮丧的人提供激励。

    阿德勒式团体游戏治疗模式认为,幼童也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容易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形成错误的解释而融入其生活形态,表现出自我破坏行为。这些错误的信念是沮丧和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师有责任从儿童的知觉了解儿童的生活,须要观察团体内儿童之间的互动方式、个别儿童的游戏、询问特定的问题,并对儿童的动作、感受、反应进行测试与评价。例如,对于团体内某些寻求权力的儿童和在家中有太多控制的儿童,治疗师会致力于和儿童分享权力;对于适应不良的儿童,治疗师则专注于儿童独特的、有价值的技能,鼓励儿童在游戏室内尝试所有可能性行为。

    在组建一个阿德勒式游戏治疗团体时,治疗师往往通过筛选式会谈来评估儿童是否适合团体游戏治疗。之后,治疗师须要评价团体成员在人格特质与行为上的平衡性。通常,治疗师会尝试平均安置各种成员,例如,社会兴趣低和社会兴趣高的;主动的和被动的;外向的和内向的;朝向积极行为目标的和朝向消极行为目标的;抑制的和行动的;易受同辈压力影响的和拒绝接触的。此外,治疗师要定期向儿童的父母、老师进行咨询,来了解儿童的社会背景。一般来说,在团体运作期间邀请父母或老师来参加团体治疗性会谈二次或三次,进行个别父母的咨询课程,如教导亲子技巧,每星期轮流和来自不同儿童的父母见面或电话沟通儿童改变的进展状况。

    阿德勒式团体游戏治疗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开始阶段。建立平等、信任与合作式的关系。治疗师积极鼓励儿童参与团体活动,和为自己的参与过程承担完全责任。二是评价阶段。收集资料,探索儿童的生活方式。通常,治疗师询问儿童一系列问题,例如,“我是……”、“我必须是……”、“其他人是……”、“世界是……”、“所以,我的行为是……”。治疗师也会使用多种评价技术,诸如家庭星座、关系困难、早期回忆、潜意识梦境、艺术创作过程,来了解儿童的生活目标与生活方式的线索。三是工作阶段。协助儿童觉察自我的生活方式。治疗师借助于暂时假设、良药苦口、多元化故事叙述、鼓励、隐喻沟通等多种策略,来实现儿童在游戏室内的自我觉察学习。譬如,多元化故事叙述就是邀请儿童使用布偶、洋娃娃、动物模型等玩具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与此同时,治疗师须要尝试性描述儿童的人格特质,识别故事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景与儿童生活的相似之处,并诊断出儿童生活的主题。之后,治疗师使用相同的人物角色、性格、情景重新叙述出一个不同结局的故事,同时附加上适当的社交技巧、控制社交情景和不会导致自我挫败的重要需求。四是结束阶段。重新定向和教育。治疗师协助儿童学习和自我、他人、世界建立关系的策略。

3.格式塔式团体游戏治疗模式

     格式塔式团体游戏治疗(Gestalt group play therapy)是基于Fritz Perls所创立了格式塔治疗法(Gestalt therapy)的理论架构。格式塔疗法融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身体治疗和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采用实验行为主义方法学来处理当事人主观知觉世界和此时此地的体验,它是一种过程取向的治疗模式。格式塔式游戏治疗团体的基本目标是协助儿童借助于治疗性的各种体验来获得自我觉察能力,从环境支持转为自我支持,充分利用自我资源,而成为一个统整之人。具体包括如下方面:(1)整合自我内在的各种倾向,充分接触自我与他人;(2)提高对我现时体验(感觉、情感、思考、幻想和行动)的觉察力,学习自我支持;(3)探索自我的疆界,突破自我设限和已知的领域;(4)将领悟转化为行动;(5)敢于和乐于进行创造性行为的尝试。

    平等、尊重的“你-我”对话关系的建立是格式塔式团体游戏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治疗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团体操作上,都以一种非评价式的、始终保持着支持儿童的完整的、健康潜能的态度,努力创设一个安全的团体环境,从不强迫儿童超出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这种关系本身会产生出一种治疗性功效,从而为儿童提供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关系体验。治疗师要善于识别和诊断儿童的接触层次水平和抗拒行为。Perls(1970)将人格层次的发展比喻为剥洋葱皮,个体要实现心理成熟,就必须蜕下五层神经症:虚伪层(phony layer)、恐惧层(phobic layer)、僵滞层(impasse layer)、内向爆发层(implosive layer)和外向爆发层(explosive layer)。健康良好的接触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它需要利用躯体、各种感觉、意识、情绪、智力,进行恰当而充分的表达。儿童一旦陷入困境,例如悲伤、焦虑、抑郁、愤怒等,就会出现自我防护和限制,从而阻断健康的自我表达。同时,健康的人际接触须有一个自我疆界(指一个人在与“非我”的关系中体验到“我”),如果儿童存在自我虚弱感、破碎感的话(如要求得到持续注意的或惯于独自玩耍的) ,其自我疆界就会模糊而导致人际接触困难。治疗师须慎重对待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的抗拒行为。所谓抗拒是指儿童用于保护自己免于以充分真实自我的方式体验现实的防卫策略。儿童常用的抗拒模式有内射(introjection)、投射(projection)、反转(retroflection)、聚合(confluence)、转向(deflection)等。一般来说,良好的接触会伴随出现一定的抗拒,当儿童在治疗中开始感到安全之后,抗拒就会自然削弱。因此,治疗师要尊重儿童的抗拒行为,避免迅速、强硬地逼迫儿童解决他们的抗拒。

    为了强化儿童对现实的认知与觉察,治疗师通常会协助儿童时刻关注自己经验的结构,即意识到这种体验是什么以及是如何体验的。为此,治疗师有时会提出一些促成现时中心式的问题:(1)你现在正体验着什么? (2)在你说话时,你正在想些什么? (3)你现在如何体验你身体的焦虑? (4)此刻你如何尝试退缩?你正在如何避免接触不愉快的情感? (5)当你坐在那里,试图说些什么的时候,此刻你正在感受到什么? (6)当你现在正对你父亲说话,你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在团体游戏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行动导向的技术:对话实验、轮流交谈、想象预演技术、翻转技术、夸张实验、梦的分析、投射技术、责任承担技术、非语言表达技术、语言活动技术。这些技术架起了通向儿童内在自我的桥梁,它包括了各种形式的图形艺术,例如素描、绘画、拼贴画、陶艺、音乐、戏剧创作、沙盘、饲养小动物、感觉与身体体验、讲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庭治疗
后一篇:音乐疗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