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转>

(2009-10-30 19:36:45)
标签:

杂谈

分类: 宝贝教育
 

  时下,许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好习惯,把玩过的玩具随意乱扔,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屋子里乱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大人总是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不完。其实,这都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的具体体现。
  蒙台梭利指出,孩子从出生开始,在2——4岁达到高潮的敏感期,秩序感是关键特征。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仪式化的兴趣,总要把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或总是要在这个位置上找到这个东西。这种敏感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当事情没有按它们通常的秩序发生时,儿童会觉得很难过。他们还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不断地按同一方式重复地讲述……也就是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秩序特别的偏爱,是他内在的一种需要。如果抓住这一关键年龄,有意识地进行秩序感的培养,就会使这种需要变成一种主动、自觉地维护秩序的行为。成人也就不会为孩子不断地收拾东西而烦恼。

  作为蒙班的教师,我在培养孩子秩序感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与大家分享。

  一、环境要有序。

  在幼儿园,教师要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用心经营,这是一个间接却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所有教具和物品的摆放以及作品的呈现要很有秩序,并且要保持美观,擦得干净。每份材料就是一项工作,材料都整齐有序地放于一个托盘或篮子内,教具之间有间隙,便于幼儿取放方便,不至于碰撒而出现秩序混乱。让秩序感蕴含于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如果环境没有维护好,对幼儿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与精神方面都不可能收到什么良好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幼儿物归原位的习惯。

  要维护好有秩序的环境,首先要做到物归原位。而这一工作需要环境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付出努力,单靠教师去归位、去维护,就象家长的抱怨一样,成人总会有收拾不完的东西。如何让幼儿也能做到物归原位,这是秩序感形成的最关键一点。

  1、适当添加错误控制帮助幼儿物归原位。活动中所有物品的摆放不但要整齐,还要有固定位置。为便于幼儿记忆位置,在新环境或新材料投放时,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适当添加错误控制,帮助幼儿记忆位置,正确归位。如:刚入园托班、小班的孩子,口杯、毛巾、鞋橱上的编号或标记,就是帮助他们用后物归原位。中班幼儿图书橱可在各层贴上大、中、小标记符号,幼儿看完后根据图书大小,按大小标记分类归位。玩具橱内的物品,如蒙氏教具可根据标记或字卡提示归位。

  2、借助走线或游戏活动进行归位练习。如:蒙氏活动走线时,幼儿可自取教具橱内的任一教具,走完之后,放回原处。也可以玩游戏,如“小孩小孩真爱玩”,教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取来××区域的××教具,再放回原处就回来。”……如此进行区域、教具、位置的记忆练习,帮助幼儿自选工作后物归原位。

     3、用故事或游戏的口吻帮助幼儿物归原位。孩子们喜欢童话故事,他们幼小的心灵认为所有东西与自己一样都是有灵性的,借助这特点,为便于帮助幼儿归位,我们常说:“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家,如果小朋友用过后而没有把它送回家,它会很难过。”在培养幼儿小椅子起身后放进桌下这一归位习惯时,我班孩子(小班)大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刘子谦等几个小朋友不能归位。有一次,趁他不注意,我把小椅子给藏了起来,等小朋友都坐下来,他找不到了自己的椅子,小朋友也在帮忙找,这时,大家的注意集中到了一点上:“小椅子不见了!”我抓住这一机会组织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讨论谈话。我说:“我知道!刚才我发现有个东西飞出去了,好像是一把小椅子,是不是你老不去坐它(他很少往椅子上坐),坐了后,又不能把它送回家,它生气不愿和你交朋友了?所以就飞走了。”小朋友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在想,好像看到小椅子真的飞走了一样,黄申弘说:“小椅子没长翅膀怎么飞呀?”我说:“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没有翅膀就一定不会飞吗?”“什么东西会飞,什么东西不会飞?” …… 展开了一次大讨论。然后,我说:“子谦,如果以后你离开椅子时能把它放进桌下,说不定它会回来。”午睡时,我把小椅子悄悄地放回原处,等他起床后发现小椅子回来了,高兴地说:“老师,我的小椅子又飞回来了,它还想和我交朋友。”从此,刘子谦的小椅子总能归位了,也能坐在椅子上面了。其他孩子偶尔不归位的现象也有了明显好转。

     4、教师教学中操作材料的示范展示,从“取”到“收”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幼儿觉得“取”和“收”也是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更有利于幼儿物归原位。如:“剪纸”示范:取过材料    剪    将剪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剪下的作品放在规定的位置,剪刀和其他材料放回原位。“配色水”的示范:取过托盘(内有整齐有序的装有颜色和没装颜色的玻璃瓶、吸管、海绵等)    配色     清洗     放回原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幼儿没形成良好的秩序感之前,教师一定不要为了图省时省力,展示完了教具不收而接着让下面的幼儿操作,这样不利于幼儿物归原位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幼儿秩序行为形成的又一要素。

  首先,作为教师要注意很细致地使自己的仪表仪容保持整洁、平安、高雅,要为了孩子而修饰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动作优雅、怡人。其次,教师用过的物品一定要及时归位,切忌乱放无秩序。试想,秩序感不好的教师,教室内杂乱无章,自己似乎感觉不到,不能收拾整齐,物品随意乱放,做过的椅子不能归位等又怎能去教育影响孩子?

  四、时间上的秩序与规律有助于幼儿形成秩序感。

  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要求外部组织或客观物质环境必需促进儿童的内部秩序。学习材料必须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日常活动必须是可以预料的,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也就是我们一日活动的安排在每天的某一个时段干什么是有规律的,不能太随意。这样有利于幼儿心理方面建立秩序和规律,一天内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能在自己期望的时间找到期望的活动,在期望的地方找到期望的活动材料。

  五、强化幼儿良好的秩序行为。

  1、表扬同伴在秩序感培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同伴之间易于模仿,在培养秩序感方面教师经常表扬那些秩序感好的幼儿,对其他幼儿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有一次,我发现刚刚摆放的日常生活材料——   转、敲等,分类整齐地摆放在托盘内,并放在厨子的正确位置。看到这些,我郑重地说:“这份材料是谁玩的?”小朋友都瞪着眼睛瞧着我的表情,我说:“我想表扬这个人,因为这份材料玩完后不但能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而且,材料分类放在托盘内非常整齐有序,你们看……。这个人是谁?”知道的小朋友齐声说:“王嘉奇”,接着大家抱以热列的掌声。从此,这套材料不论谁玩过都会整齐分类摆放在托盘和教具橱内,其他材料也都相应地有秩序地摆放好了。可见表扬同伴能在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效应,他们会以此为榜样,调整、改善自己的行为。

  2、秩序感的培养要天天提,时时提。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每项活动都要注意提醒幼儿保持环境中的秩序。还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当中的良好行为表现,继续进行正强化。如:“××的材料收得真整齐。”等,从而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行为动机,促进良好行为的再次出现。

  六、家园协调,步调一致,帮助幼儿形成有秩序的行为习惯。

  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秩序感的培养也一样。教师在园要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行为。还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不但为幼儿营造一种宁静、舒适、充满情趣又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还要注意以自身的秩序行为榜样影响孩子,时时处处注意教育引导、提醒,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行为。
  孩子把秩序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相信不论现在和将来都会成为大家受欢迎的一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