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转>
(2009-10-30 19:36: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宝贝教育 |
| |
|
时下,许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好习惯,把玩过的玩具随意乱扔,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屋子里乱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大人总是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不完。其实,这都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的具体体现。 作为蒙班的教师,我在培养孩子秩序感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与大家分享。 一、环境要有序。 在幼儿园,教师要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用心经营,这是一个间接却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所有教具和物品的摆放以及作品的呈现要很有秩序,并且要保持美观,擦得干净。每份材料就是一项工作,材料都整齐有序地放于一个托盘或篮子内,教具之间有间隙,便于幼儿取放方便,不至于碰撒而出现秩序混乱。让秩序感蕴含于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如果环境没有维护好,对幼儿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与精神方面都不可能收到什么良好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幼儿物归原位的习惯。 要维护好有秩序的环境,首先要做到物归原位。而这一工作需要环境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付出努力,单靠教师去归位、去维护,就象家长的抱怨一样,成人总会有收拾不完的东西。如何让幼儿也能做到物归原位,这是秩序感形成的最关键一点。 1、适当添加错误控制帮助幼儿物归原位。活动中所有物品的摆放不但要整齐,还要有固定位置。为便于幼儿记忆位置,在新环境或新材料投放时,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适当添加错误控制,帮助幼儿记忆位置,正确归位。如:刚入园托班、小班的孩子,口杯、毛巾、鞋橱上的编号或标记,就是帮助他们用后物归原位。中班幼儿图书橱可在各层贴上大、中、小标记符号,幼儿看完后根据图书大小,按大小标记分类归位。玩具橱内的物品,如蒙氏教具可根据标记或字卡提示归位。 2、借助走线或游戏活动进行归位练习。如:蒙氏活动走线时,幼儿可自取教具橱内的任一教具,走完之后,放回原处。也可以玩游戏,如“小孩小孩真爱玩”,教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取来××区域的××教具,再放回原处就回来。”……如此进行区域、教具、位置的记忆练习,帮助幼儿自选工作后物归原位。 三、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幼儿秩序行为形成的又一要素。 首先,作为教师要注意很细致地使自己的仪表仪容保持整洁、平安、高雅,要为了孩子而修饰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动作优雅、怡人。其次,教师用过的物品一定要及时归位,切忌乱放无秩序。试想,秩序感不好的教师,教室内杂乱无章,自己似乎感觉不到,不能收拾整齐,物品随意乱放,做过的椅子不能归位等又怎能去教育影响孩子? 四、时间上的秩序与规律有助于幼儿形成秩序感。 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要求外部组织或客观物质环境必需促进儿童的内部秩序。学习材料必须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日常活动必须是可以预料的,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也就是我们一日活动的安排在每天的某一个时段干什么是有规律的,不能太随意。这样有利于幼儿心理方面建立秩序和规律,一天内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能在自己期望的时间找到期望的活动,在期望的地方找到期望的活动材料。 五、强化幼儿良好的秩序行为。
1、表扬同伴在秩序感培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同伴之间易于模仿,在培养秩序感方面教师经常表扬那些秩序感好的幼儿,对其他幼儿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有一次,我发现刚刚摆放的日常生活材料—— 2、秩序感的培养要天天提,时时提。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每项活动都要注意提醒幼儿保持环境中的秩序。还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当中的良好行为表现,继续进行正强化。如:“××的材料收得真整齐。”等,从而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行为动机,促进良好行为的再次出现。 六、家园协调,步调一致,帮助幼儿形成有秩序的行为习惯。
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秩序感的培养也一样。教师在园要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行为。还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不但为幼儿营造一种宁静、舒适、充满情趣又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还要注意以自身的秩序行为榜样影响孩子,时时处处注意教育引导、提醒,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行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