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实相生    相得益彰 ——谈《荷塘月色》的二重境界

(2009-03-09 18:48:12)
标签:

荷塘月色

《西洲曲》

朱自清

江南

分类: 杂谈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优美而清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朦胧而幽静的画面。众所周知,所谓“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情感基调,已成为解读或理解此文的经典之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教材也回归作者的原文,所以,我在教读此文时,便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在我看来,此文其实有二重境界。荷塘中的月色与月色下的荷塘,此为实境, 而在荷塘月色之背景下(确切的说是在“荷塘”的背景下,因为在此“月光”已幻化为作者那飘忽不定的情感了),作者超然物外的联想便构成了第二境,此为虚境。此二重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使《荷塘月色》的内容更加充实,情感更加丰富多彩了。

多年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荷塘月色》在写景方面的成就,至于对文章中抒情的比重的关注,已被人为的压缩到了不能再少的程度。概言之,就只有篇首的“颇不宁静”,篇中的“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和篇末的“妻已熟睡好久了”,于是,此三点便成为支撑全文情感的骨架,加之也许是作者无意的篇末年代的落款,又使此文承担了太多又太沉重的政治负荷,所以,留给读者去体味的除了那朦胧的荷塘和淡淡的月色外,也许就只有“淡淡的忧愁”了,而所谓“淡淡的喜悦”也只是因为有《西洲曲》的存在,且被经典的注解为“暂时摆脱了烦恼的喜悦”或“思念家乡以排解烦恼”(“这到底让我惦记着江南了”)。现在的课本中,再现了原文的全貌,又恢复了一段作者的联想——《采莲赋》,且《采莲赋》较《西洲曲》的文字更多,表现出的情感更热烈,意境也更鲜亮。这就使此文的第二境在全文中意外的凸显出来了。我们也好像不自觉的从眼前的荷塘月色中走了出来,进入到那热闹风流的江南的采莲时节了!这第二境虽为虚境,它却较文章开始时作者着力描写的荷塘和月色的实境更动人,虽为虚境,却更能拓展我们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同时,也让我们觉得第一境的荷塘月色的实境描写变得更有理由,更有生命力了。

在旧教材所选的课文中,虚境这部分只有《西洲曲》那么简单的几句,于是也觉得作者的用意正如教参中所说是“以怀念故乡来忘却眼前的烦恼”。但在新教材的课文中,补进了被删掉的《采莲赋》之后,不仅使此文的这一部分在篇幅上大大增加,提升了这一部分的情感境界和艺术氛围,而且使这一部分的诗文引用与前文写实景物的描绘相映成趣,互相呼应,使《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世界显得更加厚实而丰富,也让我们更加鲜明深刻的体会到了“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

作者在经过细致入微的月色与荷塘的描写后,笔锋一转,由眼前之“荷”联想到了“江南”与“采荷”之事,虽为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却那么自然的给我们展现了本文最精彩的一个境界,这便是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不然何以连用两篇引文呢?况且《采莲赋》较《西洲曲》所表现的境界更生动,更具体,所体现作者的情感也更炽热。由此两则引文做为框架的情感世界,在此文中便形成了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对等的境界。实境有月有荷,月色笼着一切,虚境有荷无月,莲情充溢胸怀!这一“虚”境与前文的“实”境相互映衬,使《荷塘月色》不仅在结构上更清晰了,而且在内容上也更鲜活,更充实了。

比较这两则引文,能鲜明的感到作者在有意的把我们引向他的精神世界。在这个境界里,作者在前文所精心描绘的景物都显得暗淡无光了,甚至让人真的从前文清冷的“荷塘月色”中走了出来,而自然(或不自觉)的融入到了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去了。两篇引文虽都与“荷”或“莲”有关,且与前文的“荷塘”相连,但作者实际上已悄然的把情感由“物”转向“人”了!《采莲赋》写一群美丽的少男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时节荡舟采莲的嬉戏场面。请看:“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真是有声有色,有情有调,难怪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了!而《西洲曲》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的人的深长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引起对情郎的思念。而此处的“莲子清如水”又与上文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悠然相通,于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其实,此处作者惦着的“江南”并非是所谓的“故乡”,而应该是“江南的旧俗”——“采莲”啊!总的来看,此二则引文其一“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让人心神俱往,其一“含蓄内敛”,外表含蓄清幽,内心浓烈如火,让人如饮醇酒。但是,它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赞美纯洁的爱情,歌颂火热的青春。

所以,对《西洲曲》和《采莲赋》的引用,显示了朱先生良苦的用心,它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是朱先生精神王国里幻化出的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至此,我们似乎才忽然发现,原先读完此文后觉得作者像一个背负生活和时代重担的老者,而现在看来却活脱脱是一个青春少年了!我们也似乎才发现,那个“1927年”的朱自清原本就是一个青年人啊!我们也发现,在平静、安谧,幽静如水的“荷塘月色”的外衣里,作者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一颗多么炽热的心啊!无论是入情还是入境,我都宁肯相信那“淡淡的忧伤”是作者青春的迷茫与困惑,也不愿相信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迷茫”,宁肯相信那“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对青春的赞美与歌颂,也不愿相信是“暂时脱离了现实”的解脱和自我麻痹。

如果我们再回头去审视《荷塘月色》,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作者描写的那么多精美绝伦的场景,原来都是包裹他灵魂的外衣,而他借用的二首古诗则是昭示他灵魂的浮标,是“远处高楼上奏着的名曲”和“渺茫的歌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处,连借用来的古诗的情景,也成为作者借以抒发情感的“景语”了。同样,在描写那荷塘中的月色和月光下的荷塘的时候,我们也明晰的看到了作者虽在自控却也忍不住流淌出来情感。看到了作者笔下的风景都有着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的情怀。

《荷塘月色》的虚实二境让我不仅体会到了此文丰富和饱满的情感内容,更让我在虚实相生的情境中,体会到了文章相得益彰的美感,让我在灵魂的最深处,深刻的体味到了人性中那至纯至美的伟大与真实。

                                             200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