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康诗歌《发髻上的菊花》细读
邱景华
跟在姐姐身后
跟紧 一朵菊花的香
姐姐爱美
让苦命的野菊花
招摇在 苦日子里
旱地上拾麦穗的姐姐
烂泥里捡麦螺的姐姐
发髻上一面小小的旗帜
姐姐摘过菊花的地方
我看到一滴泪 从花梗落下
被大地悄悄收归心里
我追赶一团火焰
单薄的衣服在风中摇曳
对着菊花 我一路喊着姐姐
这首诗,写得虽然是苦难中的姐弟亲情,但不是传统抒情诗,不是从弟弟的情感出发,对姐姐在苦日子里爱美精神的抒情和赞颂;也不是咏物诗,以发髻上的菊花,来象征姐姐在苦难岁月对美的追求。而且采用淡化情感,强化感觉的现代诗写法。淡化情感,不是弱化情感,而是通过感觉意象的变异中,使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更加集中和强烈,并产生鲜明、含蓄和深沉的艺术效果。或者说,是将主观化的情感,经过艺术的转换,变成客观性和间接性的感觉意象。
姐姐“发髻上的菊花”,是一个写实的意象,诗中的“我”——小弟弟,也是一个写实的叙述者。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鲜明而生动地写出小弟弟的童年感觉:在生活上对姐姐的依赖和心理上对姐姐的依恋。写出弱小的弟弟,对姐姐的充满亲情的挚爱。换言之,是从小弟弟童年的眼睛和感觉,来写姐姐,而不是从弟弟的情感来直抒。是以写实意象为基础,以感觉为主,所以有相当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大家知道,现代主义诗歌就是追求客观性和间接性。
“跟在姐姐身后/跟紧
”,这就是小弟弟跟随姐姐外出的姿势和心理,“跟紧”,是重复强调,强化了小弟弟外出时,紧跟姐姐的真实心态。
“一朵菊花的香”,也是从小弟弟的视觉和嗅觉来写,姐姐发髻上插着一朵菊花,有香气一阵阵飘来,这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种转换,从跟紧姐姐,暗换成跟紧一朵菊花的香气。这就是强化感觉,淡化情感的艺术处理。
“姐姐爱美/让苦命的野菊花/招摇在 苦日子里”。
“招摇”这个词用得好!“招摇”《辞海》的解释是“张扬炫耀”。是贬意词,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多用于批评女性过度的张扬炫耀。但好的诗人,善于用旧词翻出新义。“招摇”在诗的语境里,产生新义,把贬义变成褒义:在小弟弟的眼里,姐姐发髻上的菊花,不仅是一种爱美,而且是一种不让苦日子压誇的乐观和坚强,是值得誇耀和张扬的。这样,小弟弟认为姐姐最漂亮的自豪感,就凸显出来。其实,“招摇”是一种现代诗的反讽手法。有了它,这三行诗就变得新鲜、生动,有光彩了。
为什么小弟弟这么爱姐姐?
根本的原因是姐姐勤劳、肯吃苦,为了贫穷一家的温饱,拼命劳作。“旱地上拾麦穗的姐姐/烂泥里捡麦螺的姐姐”。叙述者只用二行诗句,就概括了姐姐的辛劳。其实姐姐的劳作远不止这些,但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姐姐的辛劳,所以,二行就够了。“发髻上一面小小的旗帜”,把姐姐头上的菊花,比喻成旗帜,是强化姐姐的爱美,乐观和坚强,以及对幼小弟弟精神上的巨大鼓舞。所以,在他的眼里,菊花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这一节,也是写实,是对前一节的呼应和强化。“小小的旗帜”是对“招摇”的呼应,是对“苦命”和“苦日子”的抗争,突出了反抗命运的强者姿态。正因为这样,小弟弟才这样热爱姐姐,像跟屁虫一样沾着姐姐。
读这首诗,一定要从小弟弟的眼睛、感觉和心理的去体验,去解读。小弟与姐姐之间,有一种心灵上天真和淳朴的感应和互动,需要读者用心体察。
第一、二节是以写实意象为主,第三节有变化,来虚的,是想象。大家都熟悉这句名言,对诗而言:“想象是深度”。“姐姐摘过菊花的地方/我看到一滴泪
从花梗落下/被大地悄悄收归心里”。请注意,“
一滴泪”是幻觉,是幻像。假如没有“一滴泪”,没有第三节,前面二节对姐姐在苦日子里的爱美和乐观的表现,就会显得轻飘了,体现不出姐姐的“苦命”和“苦日子”的双重苦难。
表面上看,第三节仍然是从小弟弟的眼睛和感觉写姐姐
;实际上,此时作为叙述者的弟弟,已经不再是童年的小弟弟,而是长大成年的弟弟(即现在写诗的作者)。所以,对姐姐的感情已经从童年的依赖和追随,悄悄变成对苦命姐姐的爱怜。他回想童年往事,仿佛看到姐姐摘过的菊花梗上,有“一滴泪”落下,弟弟把它珍藏在心里,永远不会忘,永远不能忘(这种情感,是成年的弟弟才会有的)。但如果这样写出,就过于直白、直露了。所以,诗中采用“间接性”的写法:让“大地”收藏了这“一滴泪”。这样写,不但含蓄,而且意蕴更加深广,更加感人。
第四节,“我追赶一团火焰/单薄的衣服在风中摇曳”,又回到童年的小弟弟的视角和感觉,与第一节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一团火焰”,是指姐姐,这不是写实的意象,是幻觉、幻像。在小弟弟的幻觉中,姐姐好像是“一团火焰”,温暖着衣裳单薄,被深秋凛冽的山风吹得寒意裹身的弟弟。
最后一句:“对着菊花
我一路喊着姐姐”,又回到姐姐是苦命的野菊花的隐喻。“我一路喊着姐姐”,不是抒情,不是呼喊,而是一个写实意象的隐喻:一个穿着开裆裤,流着鼻涕的农家小弟,在秋天的山坡上,一路呼喊着寻找姐姐。走在前面的姐姐,也许被荒草掩没,也许被巨岩遮挡。但野菊花的香气却一路飘来,嗅着花香,就能找到姐姐……。
在小弟弟的一路呼喊中,苦难中的姐弟亲情,被放大,被强化,充满着强烈的暗示性,唤醒了我们童年的感觉和经验,以及广阔深远的联想。
《发髻上的菊花》是一首来之不易的佳作,已入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诗歌卷)。这十多年来,王祥康一直在努力从传统抒情诗向现代诗“转型”。这首诗的诞生,就是“转型”成功的标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