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爱变可怕了!孩子怎么办?【妈咪Jane早课堂】

(2016-06-07 14:15:18)
标签:

杂谈

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
我有个让人头疼的孩子,顶嘴、调皮、捣蛋、说谎、不好学、爱看电视玩游戏……每次发生状况时,我们都跟他好好说道理,可不起作用,狠狠打一顿后,他才能老实点,但没过多久各种状况又接踵而来……打骂好像也不起作用了,说他不懂事他又好像什么都知道,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才好,我该如何教育他?(Vivian 于2016年4月29日留言)

妈咪Jane这样说:
妈妈你已经说了,对孩子的打骂好像都不起作用了,其实打骂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妈妈觉得头疼主要是不知道除了打骂之外还能做什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打骂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母爱变可怕了!孩子怎么办?【妈咪Jane早课堂】
一、打孩子的不良后果

你知道吗?

新闻回顾

一首唐诗‘杀死’一个孩子,因为3岁的孩子背不出唐诗,被亲生妈妈掌掴致死……


11岁的女儿因为没有完成学校的作业,被爸爸剥光衣服,活活打死……

每次看到这些令人痛心的新闻,我就不得不重新想一遍“棍棒教育” 存在的种种问题。

“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句传统中的至理名言现在读起来总觉得是父母的不是。因为是父母想造就某种模样的孩子,然后为了刻出这个心中的模样父母不惜向棍棒借力。其实,这样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心里也很苦,总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把孩子变成邻居家的那个“天使”和学校里的“好学生”。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代,两代人的关系则越来越不能通过学校和家庭来暂且维持一下了。那时,孩子开始把父母视为空气一样的无形,慢慢地让父母在他们年轻的心里死去!


曾经读到一个报道,记者采访了屡受家长“棍棒”向相的孩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孩子答:

“希望自己快点长高长壮,

可以对一直责打自己的父亲

还以颜色。” 

所以,孩子在考试时故意考砸,在家里故意捣乱,看着父母焦急生气就会产生快感。

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啊!

这远比让我们的孩子没有“出息”要来的可怕得多!生养之后却得不到孩子挚爱的父母,其人生也会像是一座永远的牢狱,虽没有高墙阻隔,却时刻被儿女的人心淡漠所煎熬。

 打孩子的不良结果:


不良后果1:说谎 

会伤害自尊心,迫使孩子学会说谎; 


不良后果2:暴力倾向 

长期打骂导致孩子暴躁性格,成人后会重复暴力 ; 


不良后果3:报复心理 

 对怀有父母忌恨报复心理,更会让父母丧失在孩子心中威信; 


不良后果4:孤僻  

造成厌学,性格孤僻,人格畸形; 


不良后果5:易做错事

 遇到困难易采取错误方式来解决问题。


令人惊诧的一项调查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San Diego)举行过一次国际家庭教育会议,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会上公布了以下调查结果。

研究人员利用4年时间在全美范围内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

● 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人数为806人。

● 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人数为704人。

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一次是在调查开始时,另一次是在4年之后。

结果发现:

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

●2岁-4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5分;

●5岁-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负责这项调查的专家默里-施特劳斯说:许多人或许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母爱变可怕了!孩子怎么办?【妈咪Jane早课堂】

二、爱孩子的父母还要打吗?

老外们是怎么做的

了解这些后,爱孩子的父母还要打吗?在我看来,帮助孩子具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和满满的自信心就等于帮助他们立起了人生的脊梁骨。成长是需要顽强的意志去学习和实践的,父母可以是引路人,而更多时候应该是陪伴者。如果父母更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那么父母一定会发现比棍棒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什么了。


试想,如果武力解决不了世界上的纷战,那么为什么武力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屈服于我们的意愿呢?兴许,武力的确可以让年幼的孩子暂且低头而做出改变,变成一个没有自我精神的人,一个少被尊重、以后也不懂尊重他人的强势“弱者”。

看国外那些替代打骂的惩罚方法

新西兰: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日本:公共场合给孩子留尊严,但在家犯错,可采取一些惩罚,如取消出游或饿一顿。

英国:充满智慧的惩罚,不溺爱,用绅士风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

美国和加拿大:惩罚有度。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定下规矩,让他知道底线,一旦僭越,就会有惩罚。

母爱变可怕了!孩子怎么办?【妈咪Jane早课堂】

三、有时“母爱”真可怕
你意识到了吗?

曾经看过台湾著名音乐人许常德写的《“母爱”真可怕》,他解释说,这个书名其实包括了多重含义: 

“母爱”真可怕

●首先,妈妈们的压力很大,所以妈妈本身可能变得很可怕;

●其次,如果有一个孩子在这样妈妈的压力下,日子会过得很可怕,母子之间也会互相伤害。

在目睹太太做了母亲之后把女儿当成了生活的绝对重心,并强势育儿多年后,许常德决定写一本“揭露”母爱怎么由“伟大”变“可怕”的书。


他介绍说:“母亲的工作总是超时,她们的风险总是最大”,“她们的脑袋还被塞满社会对她们不人性的期待”,“她们的身份总是多重,她们的爱不知节制”,“她们都是昨天的孩子,没人教过她们怎么做妈妈” ……虽然妈妈们的辛苦众所周知,但她们最终收获的未必是孩子的理解和体谅。小时候妈妈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三步曲:

第一步:

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名校,千万不能早恋;

第二步:

到了25岁之后,妈妈们就开始问怎么还没有男/女朋友,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婚;

第三步:

结婚后,逼着催着生孩子,逼着要养下一代。

孩子一生都在母爱的光芒照耀下,有压力地活着。许常德甚至很明确地说,“如果你的妈妈是这种观念的人,我觉得如果你要对你的人生和你爱的人负责的话,你就不能听从你的妈妈。”

母爱变可怕了!孩子怎么办?【妈咪Jane早课堂】
四、母爱也需要休息

你能做到吗?

可爱的许爸爸给出了一个良方:母爱也需要休息。在书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妈妈”其实是一份很容易上瘾的工作,“圈子”越小,越容易上瘾,越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许爸爸说:

孩子是全世界最诱人的毒品,不要小看妈妈成瘾的过程。

就像你每天早上6点把孩子叫醒,叫了20年,突然不用你叫了,你会怎么样?当一个妈妈全心全意在孩子身上,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个孩子的压力会很大。二十四小时不打烊可不是什么美德,这代表你工作量超时。一个不知节制给予的母亲,长期下来就会患心理疾病,她们会不自觉把自己的生命掏空,没有自己只有孩子。一个没有朋友、没有梦想、没有私人空间的人,生活怎么会好呢?这样的人当妈妈,对孩子怎么会有好的影响呢?


时代越进步,代表我们每个人要越独立,而不能依赖在别人身上,想要依赖在别人身上都不会有好下场,不管婚姻还是亲子关系,都一样。‘母爱’可能只是一个出口,你可以想象当孩子独立不再那么需要她,她会多崩溃。”


所以,母爱真的要适时休息。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轻松又满足的妈妈,有时间和朋友聚会的妈妈,有心情一个人去旅游的妈妈,不把孩子和老公当做她生活全部重心的妈妈,懂得让家务分配得宜的妈妈。有了以上这些能力,做妈妈才有意思,做她的孩子才有意思。

享我的养育贴士:

● 做孩子的朋友,陪伴他们成长,与他们一起快乐人生。

● 放弃 “棍棒教育”,棍棒只会打出逆子,打出强势“弱者”。学习学习再学习,让自己成为与时具进的长者。

● 与孩子多交流勤对话,找到他们的话题他们的兴趣,放下妈妈的“架子”,做一个欣赏孩子的妈妈,不做一个挑剔强势的妈妈。

●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自己长大成人,妈妈是来帮助孩子的,不是来管住孩子的。

● 给予孩子信心。告诉孩子,你终有一点是他人不及的,所以只要发现你的长处,你就是最棒的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媒体机构转载需授权!如果喜欢本文可以打赏作者哦![害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