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暑假兴趣班夏令营入园自我安抚宝宝独立恋母育儿 |
分类: 人气博文 |
入营第一天,等待注册的孩子及家长在校门口排队一直到街心花园,Sean已经等不及了,不停地催我快点带他入校。
这次回纽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送小儿子Sean去上纽约的Little
Red夏令营,这是自2007年我们回国后Sean第一次在纽约上学。过去一个月,我每天都在担心,害怕Sean会在校门口对我坚决地说:“妈妈,我们回家,我不要去夏令营!”毕竟这里没有他熟悉的环境和小朋友啊。
但出乎意料,他很高兴地进入了教室,玩了会儿后立即坐下画了张图,然后对我说:“妈妈这是给你的,小兔兔陪你回家吧,下午来接我哦!”
一进入教室,Sean
到处看了一遍,然后坐下专注地开始画画。没几分钟他就对我说,这是送给妈妈的小兔兔,让兔兔陪妈妈回家吧。这时我明白,过去一个月的“功课”都做对了。
在我的AskJane.cn育儿专栏里,一直有妈妈提问如何让孩子不粘妈妈,如何不哭不闹上幼儿园。刚回国时送Sean入上海的幼儿园也是遇到过麻烦的。久而久之,通过2个孩子分别在纽约和上海的入学经历,我也积累出一套“哄孩子入园”的经验。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在学校夏令营开出的清单上,明细列出以下物件:
* 一套替换衣服
* 泳衣
* 防晒用品
一个孩子喜欢的陪伴物:如一条小抱毯,一个小熊,或小布娃,在孩子休息或想家时用来陪孩子。当然,Sean
肯定是选择带他的小熊弟弟啰(我自己做的,请看图)。有了小熊弟弟,他会感到亲切、温暖和安定,虽然离开了家和妈妈,但只要见到小熊他就明白妈妈会在家等他放学,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抚。
Sean
的书包里装着他心爱的小熊,午休时他会抱着小熊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可能那时他会想一想妈妈,不过有小熊在好像妈妈也不会太远的。
这就是Sean书包里小熊的清晰照。白天,当宝宝不高兴时,会抱着安抚小熊倾诉,当宝宝开心时,又会亲吻小熊;夜晚,安抚小熊陪着宝宝入睡,摇动时,身体里发出的铃铛声让宝宝时刻觉得身边有一份贴心的陪伴。
而自我安抚这个概念的确在国内很新,父母不一定会认同,每当我提及“自我安抚”时,总会有一大群反对的声音,例如有的妈妈这样质疑道:“从母亲的天性和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来讲,用物来满足宝宝对于感情的需要(如果这是母亲有能力、有时间可以给予的),都是不合情理的,无助于孩子成长的。”我想说,养儿育女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父母大可不必按别人的办法去养自家的孩子,但同时我的养育经验告诉我,妈妈可以多听、多看、多学习、多实验,用开放心态学做妈妈,其收获一定会是丰富的,甚至超乎自己的预料。
给孩子一个安抚小熊,并不是让孩子忘了妈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negative mood
(消极情绪),学会用外力独立地去安抚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靠妈妈每时每刻的拥抱和亲吻来抚平害怕和焦虑。就如我们成人,压力大时会用吃来放松心情,焦躁郁闷时会用音乐、健身来自我发泄一下。其实,西方的妈妈和教育机构早已懂得使用心理暗示来引导孩子独立,比如父母为孩子从小建立一个独立的睡眠环境,从而让孩子从起居开始入手,习惯离开妈妈后的暂时独处;幼儿园允许幼龄孩子携带安抚玩具/
陪伴,让孩子需要时可以自由自在地抱着小熊进行自我对话(他们会与心爱的陪伴说话),自我想象(他们会想象小熊就是他爱的妈妈或亲人),从而达到自我安定和安抚的作用。
许多小朋友的安抚陪伴(小熊、小布毯、小抱娃)都被“安置”在标明各自名字的Cubbie 里,有需要时他们才可以取用自己的小伙伴。在集体中,孩子就这样慢慢学会了自我管理心爱的物件,同时也管理起自己的情绪。
宝宝会与一个或几个安抚玩伴建立起亲密关系,这是宝宝对自己熟悉物件的一份依托,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份心理和生理要求。而对妈妈,宝宝当然拥有与生俱来的不离不舍感,而这份粘连则应该随着孩子心智成长而逐渐减弱,如果这份情感粘连发展过度,或不被其他社会角色所替代,孩子就会变得过度依赖,大家都明白恋母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和人格成长。我之前的一篇博文《宁让宝宝恋物,勿要黏母》就有曾讨论过“恋物”PK“黏母”。
做妈妈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轻松快乐地“离开”自己,为他们逐渐进入和担当起的社会角色开路并护航,就如今天早上 Sean
没有任何焦虑感地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小集体。虽然Sean是带着那个小熊走进教室的,但他明白不到休息的时间,小熊就应该呆在书包里,只有等到
Sean
需要休息时小熊才可以出来陪伴一下,而Sean的妈妈更应该快点回家做妈妈自己的事去。只有当孩子有了这份独立的意识,妈妈才能安心于自己的称职母爱,否则母爱会显得越来越泛滥、越来越多余。
我对自己的告诫是:妈妈多用智慧去爱,少用情绪去养。
如果妈妈们在养育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困扰,可以前往我的专栏Ask
Jane提问,我每周会选择回答问题。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各位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