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厦散文集《遇见生命》
| 分类: 评论专类 |
《遇见生命》分四章,读了两遍后,我发现刘厦这四个章节的安排,像一支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第一章《风吹的日子》,关于家园,生命,亲人,是第一乐章。第二章《我只是看看》,记录在大学学习期间的生活心迹,对于刘厦来说,进入大学学习,是人生中重要的大事。走出自己,面向新的世界,是第二乐章。第三章《独白者在》,节奏放缓,重在对生命的思索,为第三乐章。第四章《诗意的栖息》,为第四乐章,诗意地栖息,是人类的梦想。通过奋斗的人生,拥有诗意的心灵,心灵达到圆满的境界。
这仅是我个人眼光的解读。
刘厦的《遇见生命》是一个独特的文本。
作为三毛散文奖评奖办主任,这几年读到很多各种类型的散文。有历史文化散文,有灵性散文,有风物风情散文,有乡村乡土叙写,有人物亲情散文等。
通过对比,更感到刘厦《遇见生命》文本的独特性。与一些获奖作品比,也不逊色。故此,说刘厦的散文是"女版史铁生",也是中肯的。
这部散文集,我十分欣赏的佳作有:《岁月的遗物》《旧时光里的院落》《关于母亲的描述》《身为病人》《迷途之旅》《愿生命从容如水》《人为什么活着》《唯有残缺通向完美》《写诗是我爱的方式》。
我欣赏的优秀之作有:《病房》《轮椅老了》《窗口》《温暖的冬天》《路过另一个我》《无法愈合的伤》《留在心中的对不起》《生命中的月光》《出发》《课堂笔记》《熟悉与陌生》《写在母亲节》《国培大厦》《死亡或出生》《爱心是什么》《替妞妞活着》等等。
总之,一本散文集,好作品占比例很高。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
这真,主要体现在第一章、第二章中。这真,体现在作者关于家园、岁月、生命、亲情的叙写中。这真体现在大学学习期间新的生活新的世界的内心体验之中。
《旧时光的院落》与《关于母亲的描述》是集子中两篇分量最重的长篇散文,一篇近一万字,一篇一万七千字。
精短散文写好难,长篇散文写好也不易。这显示了刘厦在短篇与长篇散文上谋篇布局的能力。
《旧时光里的院落》,是作者对十几年前拆了那个院落生活的回忆。“那房屋是父亲三岁时建的,而我,是那个房子迎接的最后一个女孩儿。”“ 我在那个院落里出生,并长到了15岁。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现在我才知道,一个老院落,一个到处都是岁月痕迹的背景,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珍贵,那是一生的财富”。
此文写了作者与Y的交往,“和Y的友谊永远留在了我那老房子里,成为了我童年抹不去的,最纯净的记忆”,
作者写到:“多少年过去了,我仿佛已经过了几个轮回,看着老照片中那青灰表砖的院落,以及那院落中的我们,恍如隔世”。
回忆旧院落,作者满怀深情。“但那院落再遥远,也与我连着。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缓慢并不停歇的生长,长出了我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在那里我认识了烟火人间,那烟火让我记住了快乐的滋味,并养育了我的梦想。在那里我第一次经历生死,并懂得了珍惜,在那里我开始了写诗。在那里我获得了为人处事的标尺,方向的辨别力,生活难改的习惯”。
“但在孤独中能够怀念那个院落,是幸福的。那是我生命的根,无论我身在何处,根始终都在那里,我就不是一片无根的落叶,而是一棵旺盛的生命”。
作者将旧院落升华为“精神的故乡”,“每个人都有一处精神的故乡,我的精神故乡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青灰表砖的院落”。
《关于母亲的描述》是一篇感人的长歌,一曲泣血带泪母爱颂。我读时,感动得流下几次泪水,能感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刘厦的亲情散文中写到过姥姥,爷爷,父亲,母亲,而写母亲的更集中。
在作者心中,“多年来,母亲就像我的一根救命稻草,在波涛汹涌的洪流中,我紧紧抓着不放,却没有想过,这根稻草是否经得起,没有想过,她和拦腰折断只有一线之差,但为了救我,她坚持着”。
“母亲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赞我们,爱学习,学的快,既懂事又聪明。那时候我总觉得母亲虚荣。母亲从来不说照顾我们的辛苦,当别人说体谅她的话时,母亲总会把我们说的什么事都没有,仿佛她每天都非常清闲。那时候我总会觉得母亲很虚伪”。那时,作者理解不了,懂事又聪明,学习好,是对母亲辛劳和爱心付出的一种欣慰。
作者也勇于写出内心与母亲三十年岁月之间的一同挣扎。“她说的每一句狠毒的话,都是她的伤口在痉挛、在流血。每一句话,都是她黑夜与光明的斗争,是她脆弱与坚强的较量,是她消极与不甘的纠缠。只是母亲释放了出来,然而对于母亲来说,这是她唯一的跋涉之路。这样的声音,无一不准确的抵达我内心深处的创面,让本就疼痛的地方更加疼痛。我曾经诧异,为什么母亲总能准确地击中我的痛处,却原来,我和母亲拥有一个共同的伤口”。
“我就在母亲这年复一年地跋涉中慢慢长大。这样的日子我每天获得的是安逸,而母亲每天却要走过她的千山万水”。
作者直面生死的话题。“当有人问我的母亲,你老了怎么办啊?母亲的回答总是:我不会老,我不能老。这是母亲的决心,也是母亲欺骗自己的谎言。因为越过了这个谎言就是绝路,有这个谎言相伴,母亲就可以度过走到绝路之前的所有日子”。
“母亲和我们谈论死是常事,这是无路可走时必然会看到的一条路。
母亲希望我们活着,又希望我们死在她前面。
母亲会很快投入到家务中,全心的烧茄子,炸土豆,把厨房擦得锃亮,母亲会唱歌,歌声就像一条河,把她无尽的惆怅带向远方,让她的悲痛尽情地流淌。每次听到母亲唱歌,我就知道她又经过了一次挣扎,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母亲终归逃不过前方的那场劫难,如果我们先离开,我难以想像母亲如何面对,如何送我们走,如何和我们告别,如何与没有我们的时光相处。如果我们走在母亲后面,她又怎能闭上眼“。
“岁月让母亲老了,却没有让她的孩子长大成人。这个命运的结构或许就是母亲的终极悲哀”。
作者感叹::多年过去后,我才明白: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残酷说出一个合理的逻辑,找到一千个理由,而一个人要想为自己的善良说出什么逻辑,找到什么理由,是困难的。
母亲的心是纯粹的,就像一只小船,只承载着我们,然而它却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一路搏击。小船内是柔软的光明的,而小船外却是无边无际的狂风暴雨,天昏地暗。母亲用巨大的恐惧,保护了微小的幸福。
多少年后,我才明白,母亲所做的一切就是弥补我们命运的缺失。仿佛我抵达生活的路有很多鸿沟,母亲用她的岁月、汗水、疼痛、希望去填充,让我们可以到达普通的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同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让我们躲避了很多风雨,拥有了那么多幸福和快乐”。
关于母亲,作者进一步描述:
“对于母亲来说,我们对她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一般孩子对母亲意义。
我们对于母亲是一条路,这条路太难走了。我看见,走在这条路上的母亲从未停止过脚步。她的个头那么矮,却要翻越一座座高山;她的身手那么笨拙,却要跳跃一道道鸿沟;她那么怕水,却要淌过一条条河流;她那么恐惧黑,却要走过一段段夜路。然而,这条路没有尽头。
我们对于母亲又是一个巨大的行囊,这个行囊是她所有的财富,她多少年中,抱不动了就背着,背不动了就扛着,扛不动了就拖着,拖不动了就守着。她把这个行囊放在身上,压得直不起腰来,却也让她感觉无比富有。
我们对于母亲还是一个生活的坐标,以我们为中心画出的一个圆,就是她日子的范围,母亲所有的岁月和生命,都以这个坐标为角度,在这个圆中布局
我带给母亲的并非只有磨难,至少还有这弥足珍贵的,与时间抗衡三十年的陪伴,母亲慢慢地衰老,至少有我看着。母亲有放不下的牵挂和期待,有用不完的悲悯和坚强,有改变不了的惆怅和知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母亲的最大幸福呢。
感谢上帝,让我有了一次生命之旅,更感谢母亲,与我一路同行,让平淡的生活也有意义,让漆黑的夜晚也不恐惧,让无论生与死都注定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作者写一次生病的经历。“我的肚子使劲起伏着,每呼吸一次我都觉得再也没有力气了。母亲不停的哭,让我焦急;父亲偷偷的哭,让我恐惧;来看望我的亲戚都哭红了眼,并悄悄说,到时候就把我的画笔放在棺材里,这让我知道我快死了。可是,我的母亲是丝毫不肯放弃的。十多天她一直守着我,白天坐着,晚上也躺不下。我不能睡,母亲这十多天也似乎没有睡过。母亲握着我的手,把她的力量传给我,她的眼睛一刻也不肯离开我,好像一眨眼我就会消失。她哭着说:让所有的灾难都降临到我身上吧,让我的孩子好起来吧”(《旧时光的院落》)。
面对两个不健全的女儿,“母亲所做的一切就是弥补我们命运的缺失”,这平凡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
作者生活在农村,在有的人眼中,“母亲因为无私地为我们付出,而被认为糊涂”。
在《熟悉与陌生》一文中,作者深情写到:“一个五十八岁的母亲,独自照顾着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当气喘吁吁又面带微笑的母亲,把我和姐姐一个一个推进教室,整个教室都为这个伟大的母亲而动容。多少善良的人们,为母亲流下热泪,为母亲竖起大拇指。
一个人究竟有多善良,一个人究竟有多坚强,一个人的爱可以创造多少奇迹,他们在我母亲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高度。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仰望。
母亲寄托了每一个善良的人对人心的期待。她可以让现实中的人们更加相信未来,更加期待奇迹。这一点接近于榜样,或者说英雄”。
“母亲的爱,就是我的太阳、月亮和时间”。作者更加直接地感恩母亲。
“母亲用她的爱拼命弥补着我们生命巨大的缺失。我无论将什么付诸行动,同样也要以母亲的付出为代价。我幸运地得来了来大学听课的机会,而让这个机会成为现实,却要让母亲付出多少辛劳”(《写在母亲节》)。
在《身为病人》一文中,作者写为了给她治病,母亲给医生下跪的事。“从小我就知道,我的生命只在父母这里值钱。与其说是医学技术让我活到现在,不如说是父母的爱让我活到现在”。
《窗口》中:“夏天母亲在院里洗衣服,我看见汗珠在她额头闪亮,秋天母亲在院中扫着落叶,我看见她头顶的白发又多了。母亲重复着这一切,仿佛什么都没改变,却有东西悄悄流逝了。改变的是母亲的步履蹒跚了,没变的是母亲依然支撑着我的一片天“。
母亲用爱心创造奇迹,母亲的付出与无私的母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母亲获2015年感动省城十大人物的殊荣。2016年1月22日参加颁奖典礼,现场演唱了我作词的《喊一声妈》”(《感动的周围》)。
作者也写到父亲。由于内心的敏感,也发现社会上有的人对残疾人的眼色,她不允许父亲对别人说自己成绩好,而父亲却乐此不疲。作者还反对将自己的书送给不想送的人。写到与父亲的几次争执与冲突。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经历痛苦,在痛苦的伴随中挣扎出新的自我。
而让我不能原谅自己的是,我将太多的挣扎之痛抛给了父母,尤其是我的父亲”(《留在心中的对不起》)。这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剖白。
《岁月的遗物》中,钉子是一种隐喻,一种意象。“那一枚枚钉子是岁月的遗物”。“搬家的时候我把书包带上了,而那枚钉子却是我无法带走的。它将那么多的记忆留在了哪里”。
作者通过几个反问,使作品呈现出哲思之光。“每一次次钉钉子,是对生命的伤害,还是对人生的完美?每一次钉钉子,是让一个人变得成熟,还是让一个人变得沧桑?一个人就这样被岁月弄伤,也被岁月馈赠着刻骨铭心的疼痛”。
《轮椅老了》,从一把轮椅视角切入。从七岁开始,坐了二十二年的轮椅老了。“大多的时光我忽略了它,就像忽略我身边的爱一样。我也曾憎恨过它,就像憎恨我的命运。在我心灵路程最艰难的那段日子,我觉得轮椅就像一个牢笼,我在里头,世界在外头”。
“求医的路上我们风雨同行,学习的时光我们朝夕相伴,它经历了我和家人、朋友欢聚的时刻,我一个人的时候它也从未离开。多少次我趴在它的钢管上偷偷流泪,多少次我在扶手上用指甲刻着我的梦想”。
《路过另一个我》,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文字。用心灵与两个刘厦对话。一个是残缺的刘厦,一个是完美健康的刘厦。我读到文字背后血泪和疼痛。
《生命中的月光》是作品中另一副笔墨,清新、隽永、抒情。“我看见,秋天是所有生命的一个狂欢,果实鲜艳得透彻;大地沉默得坚定;月亮充满了无尽的爱恋。那秋云不是辽远吗,那阳光下的臭虫不是安逸吗,那飞舞的红叶不比春天的花朵更加美丽吗?”
《取快递的路上》写取快递路上遇到一些感动的事。帮着拿打气筒的男生,来自云南小姑娘D推母亲推轮椅。
“超常的人生苦难和建立在这苦难之上的精神毅力”。我也看到刘厦在创作上的成功,比常人付出建立在这苦难之上多倍的精神毅力。
我也看到刘厦在作品中,为残疾人发声,为社会的弱者发声,为迷茫的人发声,为追梦的人发声。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情怀。
我想,爱心与接受之间,只要献爱心者出于真诚,同时给予接受者以尊严,是可以的。人间因为有了爱心、善良、相互帮助,才更美好。
写出内心的真的一面,是这部散文集的价值所在。
《比生活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中,甘肃农村一位二十八岁的妇女用斧头砍死自己四个孩子后,服毒自杀的事件,引起了作者的思考。“其实,能够将人击败的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人自身的思想认识”。
《替妞妞活着》,探讨尊重生命这个深刻的话题
《残疾人路上的软障碍》《碎思四则》等都有作者大量的诘问、思考。
在《人的位置》中,作者感叹:“而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已经封闭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计较着一点点得失,虽然他们来往于天南地北,但内心却越来越狭隘。更可怕的是,人们用聪明的头脑,不断追赶着自己疯长的欲望”。
关于孤独:“每个人都不能真正到达别人的命运中,人最终还是孤独。只有来到生命的边缘,才能懂得珍惜着拥有的一切”(《病房》)。
关于磨难:“磨难不仅让我们顽强,更让我们的内心丰富、深刻。如果人生是一场对灵魂的洗礼,那么磨难才是生命的本质” 《温暖的冬天》。
关于残疾:残疾在社会中,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人性中的丑和美,放大了人群中的冷与暖,所以残疾人的悲喜极为强烈。残疾在一个人的心中,就像一块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关于灵魂和肉体:“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它们的关系是:要么灵魂服从肉体的支配,要么肉体成为灵魂的仆人,我的选择是后者。为了信仰献身,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壮美的英雄”(《出发》)。
关于爱:“爱的存在前提,或许就是不公平,公平了就是交易,很多爱得不到回报,依然存在,很多爱是自私成就的(《出发》)”。
关于出发:“出发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去哪里,而在于离开,离开原来的自己” (《熟悉与陌生》)。
关于熟悉与陌生:“人和人之间,是熟悉更真实,还是陌生更真实呢?” (《熟悉与陌生》)。
关于帮助:“我们遇到的所有帮助,从道德方面说,都是奉献。从心理学方面说,这叫利他。但我想从生命本身的角度说,这是人类最纯粹的爱。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爱情,因为它是最无私的”(《取快递的路上》)。
关于感恩和梦想:“生命的存在状态千差万别,每个人面临的磨难和选择也不同,但是,感恩和梦想的意义对于我们是一样的。只有学会感恩、坚持梦想,才能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演讲后记》)。
关于追求梦想:“追求梦想的过程,也是对梦想损伤的过程,无论是否实现梦想,它终将一点点消失,转化成生命的代价” (《出生与死亡》)。
关于迷途:“人生或许就是走进一个又一个迷途,并努力走出一个又一个迷途的过程” (《迷途之旅》)。
关于活着:“人活着,就是要完成宇宙赋予的责任,责任包括体现和创造。至于怎么去完成,便是跟随梦想,跟随灵魂的召唤了”(《人为什么活着》)。
关于残缺:“生命是一场独白,每个人都走在一条孤独的路上,这条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条路的出发点是残缺,终点是完美。残缺才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核,这个生命之核也可以叫作终极孤独”( 《唯有残缺通向完美》)。
关于人生:“我觉得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路是脚在走,一条路是心在走。前者走向天涯,后者走向生命的深处。两条路的进程不成正比,但互相交织。完成心路的跋涉,才更接近生命的终极意义”(《写诗是我爱的方式》)。
以上摘录的,我想就是刘厦的“哲思锦言录”。
如果说,刘厦的诗歌,重于心灵与审美的表达,那么,她的散文则重于生命的感悟。
正如刘厦自已说的,我的创作无论水平如何,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我能尽量以没有社会身份的,最纯粹的状态感受生命,传递我所体验到的生命真谛,记录一个灵魂的生命之旅。平静而专注地去写作,这无疑是辛苦的劳作,但我从中获得生命最深的快感和无限的滋养。
刘厦《遇见生命》散文集是独一无二的,她对生命的感悟之深,是有些作家无法写出的。向生命深处开拓,体悟生命的意义是刘厦散文的突出特色,她的散文与其说是文字与心灵铸就,不如说是残酷的命运给她一种别样的馈赠。
正如张海迪所说的,即使没有翅膀,心也要飞。刘厦以自已的创作成果,证明了梦想的奋飞,也实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尼采说,爱命运,就是不仅爱自已的幸运之处,也要爱自己的不幸之处。命运对作者不公,就爱自已的幸运之处,也要爱自己的不幸之处吧。
最后,我还是要说,刘厦是一个才女,一个思想者。
2020、3、16晚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