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方格子的纪实作品《留守女人》

(2015-01-02 14:43:55)
标签:

情感

分类: 我的阅读

        阅读方格子的纪实作品《留守女人》

 

 

阅读方格子的纪实作品《留守女人》


 

    元旦,我感冒还没好,但坚持阅完方格子的纪实作品《留守女人》。文坛需要这样直面现实之作。我为方格子叫好。方格子,女,1967年出生。浙江富阳人。

     记得有一届省作家高级研修班,我们是同一个班,她是小巧的江南女子,想不到写出这样有担当的作品。

  《留守女人》,是江南才女方格子行走乡间,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农民工留守在乡间妻子们的访谈(也有一部分对于农民工的访谈),表现了当今农村由于青壮劳力纷纷到城里打工,乡间只剩老弱妇孺的这种濒于荒芜的辛苦而沉重的现实;通过对于两地生活的探究,揭示了今日乡村的家庭和婚姻中的甘苦冷暖,揭示了留守妇女隐忍抑郁的精神世界,以及她们含辛茹苦对于农业和家庭的付出与支撑。

 

   《江南》杂志有评:长篇纪实《留守女人》是浙江女作家方格子最新的心血之作。作者通过长时间的走访和探寻,以同为女性的细腻和敏锐,体察中国乡村留守妇女的爱与痛。这些女人虽然各自家庭结构、生活态势不同,却均因缺乏教育和承担生育而绕不过相似的命运悲剧,最终困守于家庭。本篇同时呈现留守妇女丈夫的故事,以和正文形成对比。让人痛心的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概念被努力推行和普及了那么多年,乡村女性却仍未能真正走出家庭。

女性写作有着男性作家不可替代的优势,细腻,准确,敏感。读她们,就像静静坐着时,忽然从哪飘来一丝绒毛,粘附在眼睛,没有来由的,泪水便下来了。

   “芳芳说,活着就是受苦”,这个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女孩,脸上的稚气未曾消褪,却已经有了近十年的留守经历,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日子里,两个孩子是她的唯一依靠,却又是她的最大牵绊。他们镣铐一样纠缠着这个年轻的母亲。她的身后,是那一个群体的境遇。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硬性支出,迫使她们的丈夫离乡背井,去往城市赚取血汗钱。这是中国农村夫妻常年无法相伴厮守最根本的因素。

    她们强烈希望丈夫在家,享受天伦,然而,贫贱夫妻百事哀,诸多的现实问题随时会爆发,吃穿用度,开门七件事,件件需要用钱,争吵不可避免,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可以这么说,中国农村留守女人所承担的压力,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女子都无法比拟的。

    留守女人苏巧燕每年有一次新疆之行,这个连县城都不太光顾的女子,看起来闭塞,也安于既定的留守,却自有一套对蛮荒的留守生涯的小小抵抗,她每年都要外出,而且是到遥远的新疆摘棉花。

   “如果说之前的新疆,只是一个地域概念。那么,自从她去过那边之后,便是远方了,无边无际的棉花地。躬身于人流里的她,自有一份喜悦,快乐。离家千万里,似乎跟理想,跟梦想有关。”

    著名评论家阎晶明说,这个时代,有一群人这样生活着,他们历经悲欢离合,承受骨肉分离。无论身处平原,还是大山,远方成了她们一个时期内最敏感的话题。

    似乎也可以说,这是一幅中国乡村日常图景,总体而言,色调灰暗。然而,方格子并非有意要呈现此种图景,她有自己的思考,她的思考便是她的在场,她的感同身受。

    写了十多年小说的方格子,似乎第一次感受到,这是有力量的文学,也是文学的力量。这样的记录,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格子的乡村叙事显得尤为可贵,她建构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里,冷静与感伤同在,客观与悲悯携手。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快进的时代,人们可以关注的社会现实种类繁多,金钱,权贵,以及无穷尽的欲望,炙烤着这一代,作家也不能幸免。方格子放下操练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去从事陌生的非虚构写作,本身就是一次冒险。而且,她的题材,显然是不讨巧的。有人曾经告诉她,你的题材太陈旧了。这让她感到难过,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何曾愿意关注那样一个群体,她们像久旱的土地,多么需要温暖、温情的眷顾。她们是鲜活的有情感的女子。

   也有好友规劝:哪怕你写一出宫廷烂戏,也比你东奔西走写什么留守妇女来得现实一点。宫廷戏至少可以卖钱,你的留守题材的写作,只会让你吃苦。

   方格子笑笑,她说,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角落,我们看不到。现在,我看到了,就想用文字记录,哪怕只是告诉自己。

    在记录留守女人的生存境遇之后,本书也有少量外地打工者的链接,其中一段文字,大约可以诠释方格子此次写作的意义:如果说,非要道出写作此书的初衷,那么,我希望每个人,能用心体会这些“外地佬”的艰辛。他们远离故乡,抛家别子;他们大部分时间衣着随意,甚至寒酸,他们有时说话粗鄙。或者,他们偶尔因为某件小事跟当地人发生争执……然而,他们是男人,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如果可以,希望我的书也能够传递给这个被冷落的群体一点点温情。即便是一点点,也是好的。

     阅完全书,我陷入沉思。大地上有多少人生活并不幸福,还有多少人在受苦。

这是一部农村妇女的命运之书。

   让我们关注这群生活贫困、精神荒芜的人们。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能给他们以更多的扶持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