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丧葬风俗记

(2013-03-12 16:38:25)
分类: 散文专类

老家丧葬风俗记

 

 

    红白喜事,是老家村中最大的“事头”。婚事婚俗,现已是新派做法,有的年轻男女先领证生了孩子再结婚,故无洞房可闹,拜堂、拜天地等早已不再进行。但丧事(白事)依然按祖传的一套风俗进行,且一丝不苟。

    此次,回老家办理母亲丧事(葬礼),进一步了解了老家丧葬风俗的程序、仪式。可以说,丧葬风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家丧葬风俗,除增加火化过程中的一些仪式,别的严格按几百年的风俗进行,说明风俗强大的力量。现将本人了解到的丧葬风俗记录如下:

 

                          一、   送终

     人到年老寿终,讲究子女送终。在咽气时,要点上香火,跪拜,为亡者送行,让亡灵平安到达阴间。同时要哭丧,哭着送终,村中各家听到哭丧,就知谁家没了大人。哭丧有哭丧歌,声调凄婉,七字一句。亡者为男的老人则哭呼:“阿爸——阿爷啊”之类,亡者为女的老人则哭呼:“阿姆——阿娘啊”,妻子哭呼丈夫为“兄弟啊兄弟……”之类。哭丧都是女人哭的。但现在一些年轻妇女不太会哭丧了。

 

                            二、   穿寿衣

     老人亡故后,要穿寿衣,有的老人生前早有准备早有交代,穿什么,身上带什么。穿寿衣叫扛棺材的人来穿的,穿寿衣要给红包。先是扛棺材的人开价,再还价。一般先开价1888元,主人家还价,再开价,再还价。一般根据家庭情况开价,如家中富裕且有当官的,开价高,家庭条件差的,开价低。

     穿好寿衣将尸体停在门板或者木板上,称为停尸。

 

                       三、   守灵

     现在尸体没火化前要守灵,由家中男人轮流守。

 

                       四、   喜丧、哀丧

    70岁以上老人去世,属长寿而终为喜丧,一般人不太悲痛,亲友来后酒也照喝。40-50岁及以下去世的为哀丧,一般亲友不多喝酒,也不谈笑,说些安慰的话。参与办事各方价钱也不开高。

 

                        五、   火化

     过去没有火化,现在普及火化,但老人有想法。火化路上要放鞭炮。尸体抬入“金棺”(殡仪馆提供)启动时,家人要哭丧,子女要捧香火,坐在“金棺”两边。到达火葬场,尸体推入火化炉时,子女亲友要手捧一支香,跪拜哭喊。子女哭喊:“大人,要到老家某某村回来。”

    火化后,护送骨灰回家门,由一叔伯打黑伞,由长子手捧骨灰前往家门,挂上遗像,遗像一般提前准备。也有临时做的,骨灰盆用红布包好,摆在方案上,点上长明灯,供上水果香火。

 

                        六、   选日子

      火化后第二天要叫先生选日子,选日子很讲究,子女家人不能有相冲。

 

                          七、   报丧

 

     选日子后第二天要向亲友报丧。报丧要戴上孝,到亲友家上门报丧,在手机电话方便的今天,也要尽量上门报丧,除非路途太远的。报丧要一天内报完,如亲戚多,分组由东西南北报丧。一般进入亲戚家门喝一杯水即走,到中午吃饭时,报到那一家,简单吃一点,即离开,报丧者不得住宿。

 

                         八、   葬礼前准备

      葬礼前,家人有很多事要准备,是否做佛事,请乐队?有多少亲友?要备多少菜、多少酒水,回礼饼干、钉子、糖之类要多少?香烟要多少?一般香烟酒水小店里先送来,日子后再结账。如坟墓已造好,要清理好上山道路,没造好的则更忙。要准备好砖石、水泥、沙等原料。同时要请好厨师。家人在工作上进行分工,借好桌子、碗筷。

 

                       九、   葬礼的仪式

      葬礼当天,亲友上门,重点是葬礼的仪式。

     一早厨师赶到,安排家族叔伯中女的帮忙,男叔伯分工干活。碗筷向别家借(事后归还,送些烟、糖果)。

     如用骨灰盒,要扎彩轿。如用棺材,一是自购,二是定做,定做日子当天一早送来,一般在5点前,家人到桥头接“材”,女人在棺材到家时要哭丧。一是家中现场做,一般提前一天做。送“材”的人要讨红包,主人要高兴送上,对方会讲些好话:“发丁发财”之类。

    上午一般8点半左右做佛事,念佛的与乐队差不多同时到。来的路线有规定,要走大路。做佛事有讲究,不断唱经念经。

      乐队的职责是上午9点左右开始。亲友来吹奏迎接。农村中亲戚正亲的要担大箩(外边用红口袋,内装在大箩,放入米、米面之类)。乐队见亲友来吹乐欢迎。亲友来了,专门安排人在快到家门时接过担子,亲友跟在后面进入家门。

     主人家中专门派人负责收礼金的,收了礼金当面登记,每人送二包烟,同事按事先商量好的回礼(如一家送来礼金880元,一般回礼380元,如跟来孩子,要给见面钱220左右)。中午吃饭时,如客人多,一轮坐不下,一般分二轮。

     日子这天,叔伯家女人全来帮忙,洗菜、洗碗、端菜、照料。有的可能争吵过相互不说话,日子这一天会相互说话,重新和好,和好到什么程度,根据矛盾而定。这一天不叫是失礼,叫了不来会遭村人谴责。

     中午吃过酒菜后,开始出殡仪式。亲友中表兄弟要送花圈,叔伯要给点钱。

     出殡仪式第一道是“祭落材”。将骨灰盒放入棺材,钉子钉上一半,家中女人要跪着哭丧。男的依长幼次序站立。儿子要披麻戴孝,媳妇儿穿白衣白裙白鞋。出殡时亲人亲友要戴孝,子女辈戴白线,孙辈挂黄线,曾孙辈挂红线。亲友发给白布,披在肩上。

    现在女人不太会哭丧,请乐队中一人代为哭丧,唱词优美,方方面面讲到,一般20分钟。哭丧仪式毕,扛棺材的人将钉子全部钉入,棺材上放好扎好的仙鹤、青松、彩球,系上竹杠,棺材4人扛,骨灰盒放入扎的彩轿,2人扛,女婿要扶扛。

    出殡仪式正式开始。

    最前面是幡、旗,再是锣鼓手。之后是扛兆队伍,大外甥扛白布系上的兆,曾孙扛黄布系上的兆(如年幼父亲代扛),孙女婿扛蓝布系的兆。兆是出殡当天上午到山上连根挖起一整株毛竹,竹枝不能削去,一株大的毛竹,重量重,所以扛兆很吃力。扛兆的人主人家为赠一枚金戒指(2000元左右)。兆之后是挑花篮的人,由孙女中一人挑。

    之后是军乐队,乐队是整个行进队伍的灵魂,用哨子指挥行进节奏。乐队之后是捧灵队伍,由长子捧灵位,二子捧遗像,儿子多的跟在后边。之后是扛棺材队伍,棺材一起身,要求不能落到地面,如落到地面主人可不付钱,还可动粗。之后是女儿、媳妇哭丧队伍。后面是花圈队伍,最后是亲友送葬队伍。

    这一套完整的仪式程序将亡者送上山。旗幡开道,锣鼓助威,一路开道,让亡者一路走向坟墓。之前,放鞭炮专门安排人员,一般10-15米左右,路两边同时放好鞭炮,前面快放完了,后面随接响起,一路呼啸,响声震天,很有气势,如放得好,一路呼啸,像一阵风一路呼啸向坟地。

    出殡有规定的道路,一路棺材扛过的地方,各家会倒放扫把,家门口正冲道路,会点燃稻草,是路祭也是驱邪。到达终点时,一般亲友会向死者坟墓拜几拜,然后扔下白布,返回主人家吃酒菜。

    棺材进入墓穴前,又有一个祭奠仪式。扛棺材的人要讨红包,发钉子。另哭丧的人要哭几声,也要向各方讨红包。

    有个规定,奉灵的儿子与奉遗像的儿子,一旦开路之后,不得回头。奉灵是由一个人在后边打伞,遮住灵位。

    棺材进入墓穴,主人家早安排人拌好水泥,重新封好墓穴。

 

                         十、下山风俗

     下山后,要由做佛事的念过经的水净在盒中,放入柳枝、松枝,送葬者用柳枝沾点水,在身上洒一下,为“洒净水”。如丧事家不念佛,亲友会不高兴来送。有的人大人在生不孝敬,死后花钱做佛事,如不做,否则在村中抬不起头。

 

                          十一、点心饭

        亲友送葬日来,主人家准备酒菜,一般18-22个菜,提供酒水。

 

                           十二、回礼

        吃好饭后,每位亲友会得到一箱饼干、糖果之类的回礼,回礼中有系上红线的二枚钉子。

 

                            十三、做三日

   主人家的人员在丧事第二天,不得到别家走动,否则别人以为吊丧之家不吉利而不高兴。到了第三日,叫过三日,借来的桌、椅等归还人家,送上一些香烟糖果。第二天或第三天,要叫各户叔伯来喝酒。各家会高高兴兴来。意义为一是感谢叔伯帮忙,二为增加和睦。

    三日,丧家子女要到坟前祭奠。先是七点左右,烧好开水,由一子点燃稻草包,(根据家中到坟墓距离编织多少长短)走在前面,一子提小壶,一子拿毛巾,到坟前请亡者洗脸。

    之后,9点至10点左右,子女要烧好九碗菜到坟前祭奠,也要放些鞭炮,同时整理好花圈等。之后是下午头七,要到坟前做。

 

                          十四、头七

    亡者过世后,家人要做头七,一七为七天,七七四十九天。一七为头七,做七是表示子女对亡者的怀念。

 

                           十五、早清明

    亡者之家,在亡者去世后一年或当年清明,要在清明前一天祭奠,称“做早清明”。

 

                    十六、传统习俗仍在继续

     丧事与造寿坟,是老家村人十分看重,也再忌讳的大事。婚事好办,丧事难办,丧事程序多,仪式多,准备事情多,方方面面,让亡者家人忙得很累得很,又不得一点马虎。但此风俗在老家传了一代又一代,依旧这样传下去。这也许就是民风民俗的生命力。

 

    我家是信基督之家,不信奉这些,我记下这些文字,供民俗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结语:关于风俗的一点思考

 

    风俗为什么这样有生命力?

    什么是风俗?风俗就是民俗像风一样不经意吹着,所经之处,百草皆伏倒飘摇,这就是“风俗”吧。大家乐于约定成俗,成为一种共同的行为艺术,这便是风俗吧。最后,传承者行动者连起始的原因都不再追究,因为不过是一场游戏,所以,那些对集体抗拒的人,那些不入流者,也会被风俗熏染加入其中。

    集体的玩乐就是风俗的本质。风俗背后暗含着无意识的恐惧与狂欢。先是恐惧,然后是敬畏,最后是狂欢。

    风俗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村庄表达恐惧、敬畏、狂欢的行为艺术。在一个特定的日子,举行一场特定的仪式,并且自然而然达成妥协。

    也许,关于风俗,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

 

2013年正月十六,母丧事第二天

记于老家笔架山下

2013.3.7上午 3.、8晚上整理

 

(文稿3、12由张文文帮助打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