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二)----容易用错的同音字
(2014-09-19 17:12:53)
标签:
汉字同音字辨义 |
分类: 读书笔记 |
关于汉字(二)----容易用错的同音字
1、订、定。
都是会意字。订,从言从丁,会意为“评议”。引申为经过商议而签约的“签订合同”,预先约定“订报、订货”以及改正“修订、校订”。定,从宀从正,会意为“安定”。引申为固定的“定式”、不变的“定理”,必然的“定然”和最后的决定“定案”等。
可见,两个字的本义有很大区别,但都有“约定”的引申义,如:订货-----定货;订单----定单;订购----定购;订婚-----定婚。本来这些词都应该用“订”,表示的意思是“预先约定”。但后来人们为了强调确定性,常改“订”为“定”,应该说这是没必要的。但在“约定”的意义上,订、定是同义词,所以改了也不算错。
与“约定”相联系的词,还有预订---预定;制订----制定;审订----审定等。使用这些词时,要注意其细微差别。选用哪个词,要从语意出发,不可随意。
预订,意思是预先订购,以得到某种拥有权或使用权。预定是预先规定,如约定。
制订,突出拟订、草拟、创制。制定则突出确定下来,正式实施。
审订,突出审阅修订。审定,突出审查认定。
2、灰、恢。
灰,会意字,从手从火,本指燃烧后的粉末,因颜色暗淡不鲜明,引申为一种心理状态:消沉、失望。如“灰心”。
恢,形声字,从心灰声,本指心地宽广,所以含义为广大、宽广,如“恢宏”“恢恢”。引申为变成原来的样子,如“恢复”。可见,“恢”没有消沉、失望、懊丧的义项。“心灰意冷”不能写成“心恢”。
3、孚、负。
孚(二声),会意字,从爪从子。“子”即卵。“孚”是孵的本字,后来创造了“孵”字后,“孚”就失去了孵的意义,转而表达引申义:信。“诚信曰孚”。孚,使人信服。“深孚众望”就是深为大家信服和敬佩。
负(四声),会意字,上面是人的变形,下面是贝。贝是上古货币,后泛指财货。有了财货就无后顾之忧,所以“负”本义为“恃”,仗恃、凭借、依靠。即“有恃无恐”,如:自负、负隅。后来也作“背”解。背负、负重等。由此引申为担负(身负重任)、享有(久负盛名)、亏欠(负债、负增长)、违背、背弃(负义、负约、负心)、失败、小于零的(负数)。“不负众望”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能作“不孚众望”。同样“深孚众望”也不能作“深负众望”。
4、坐、座。
坐,会意字,二人对坐在地上。古代人们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现在日本人还习惯这种坐姿。坐,相对于走是静态,因此引申出房屋的位置的“坐落”,确定空间位置的“坐标”,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坐地”,对别人的成败采取观望态度的“坐观”等。
座,会意字,从广从坐,表示在屋里就坐,义为“坐具”。如:座位、座右铭、座上客等词。由“坐具”引申为器物的托,如:瓶座,炉座。又引申为器物的量词:一座台灯。
在古汉语里,坐和座可以通用,如《王粲传》“车骑填巷,宾客满坐。”王勃《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但现代汉语规定不再通用,只有“坐位”和“座位”可以通用。
5、位、味。
这俩字主要是在“品味”“品位”上混淆。三人为众,三口为品,品、众同义。人多了就有了种类区分,于是引申为“等级”、“官阶”,“品位”就是指官吏的等级。后也指物品内在质量的等级。所以现在说“品位”就是指的档次,可指人,也可指作品。有时区分等级就要尝尝滋味,于是就要“品味”,“品味”即仔细体会。如:“这是一部品位很高的文学作品,它的深刻内涵,值得大家反复品味。”
6、冽、洌。
冽,形符是两点水,水结冰义。后来人们给两点水加了个水字,就成了“冰”,两点水就不再单独最为字了,只做合体字的偏旁,仍旧表示“寒冷”的意思。如:冬、冷、冻、凌、凄、凝等。冽,从冰列声,本义“寒”,如“凛冽”“风冽”等。
洌,形声字,从水列声,本义“水清”,“清洌”“洌清”都是水清洁净的意思。古代常用以形容酒清而醇,请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7、泄、泻。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泄的本义是“溢”,即水满外流。引申为发散(发泄)、倾吐(宣泄)、露或漏(泄露、泄漏、泄密)、把液体或气体排出(泄气、泄洪)。泻的本义是水向下倾注。两个字都有水外流的意思,但泻的“水流”快而急,如“流泻”、“一泻千里”。生物把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而“腹泻”“上吐下泻”虽然也是“排出体外”,但不能用“泄”,这是要注意的。
8、奋、愤。
奋的繁体字是“奮”,会意字,从衣从隹从田,隹是小鸟,衣代表羽翅,田表示地上。鸟展翅从地上飞起,会意为“振作”。愤是形声字,本义是“懑”,即心怀盛怒而心不平,如“气愤”“愤世”“义愤”等。
这两个字一般不会用错,但在与“发”“激”组词时,容易出错,需仔细辨义。
奋发:含义是兴奋激昂。
发愤:含义是下决心或立志。还可理解为发泄忿懑。
奋激:与“奋发”同。
愤激:也作激愤,含义是愤懑而激动。
“奋发”不能写作“发奋”。“发愤”也不能写作“愤发”。
9、备、倍。
备的繁体字是備,象形,表示“盛矢之器”,义为“具”,即器具。由此引申为“具有”“设备”,又为“完全”。如“备尝”(尝够了)、“备至”(极其周到)、“备受”(全面受到)等。
倍是形声字,即“背”(背的古字是北),含义是“反”。后来本义消失,被假借为表示程度了。如“倍加、倍增、事半功倍”。
两个字都表示程度。但备表示的是广度,而倍表示的是深度。所以“备受、备尝、备至”等不能写为“倍受、倍尝、倍至”,否则就无法解释了。
10、
屈,本义是用尺蠖行进的方式表示“弯曲”或“使弯曲”,如“屈指”“屈膝”。后引申为“屈服(宁死不屈)、委屈(委曲求全、屈打成招)、违心服从(屈从)、受压迫受侮辱(屈辱)、理亏(理屈)、大才小用(屈才)”等。
曲,象形字,不直。弯曲、曲折、曲尺、曲背、曲径等都是本义。由“弯曲”引申为“弯曲的地方”,如“河曲”;又引申为理不直(是非曲直)和错误地解释别人的原意(曲解)。
这两个字同音且都有“弯曲”“使弯曲”的意思,但“屈”不等同于“不直”,所以在使用时,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写混。
11、
这两个都是以“柬”为声符的形声字,区别在于形符。所以要追本溯源。
炼,形符是“火”,本义是用加热的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如“炼铁、炼钢、炼乳”等都是通过高温去掉杂质提高纯度。由此引申出对文字的推敲斟酌,如“炼字、炼句”等。“锻炼”的本义是对金属的锻造冶炼,借以形容人的强身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如“锻炼身体”,“在工作中锻炼提高能力”。
练,形符是“丝”,本义是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由“煮熟”引申出经验多、阅历多,如“熟练、老练、练达”等。写文章要求简明,就用“练”的“洁白”义,如“简练、洗练”。煮生丝要反复煮,才能达到熟的目的,由此引申出“练笔、练习”等。
12、
振、震都是形声兼会意字,且同以“辰”为形符兼声符。故音同义近。辰为“动”义。振从“手”,震从“雨”,说明两个字虽然都在“动”,但“动”因不同,“动”的程度也不同。振,义为摇动、挥动,引申为奋起。如“振作、振臂、振奋、振兴、振笔”等。震,义为霹雳,威力非常。如“地震、震慑、震惊、震怒、震耳欲聋、震古烁今”等。
振动、振荡,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如摆的运动。
震动、震荡,指激荡、颤动,如“春雷震动山谷”。
13、
宵,形声字。从宀肖声,义为“夜”。农历十五是上元节,故这天晚上又称“元宵”。霄,也是形声字,从雨肖声,本义是“雨霰”,即“雨夹雪子”。雨霰从天而降,所以又引申为“天际”,如“霄汉、云霄”。“皎皎霄月”中的“霄月”就是挂在天穹上的月亮。“通宵”写为“通霄”就是直通天际了。
14、
萃,从草,本义“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荟萃”,同义反复,聚集、会聚的意思。“出来拔萃”中“类”和“萃”也同义,“同类”“寻常”的意思;所以这个成语就是形容超乎寻常。
粹,从米,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粹白”(纯白)、“精粹”(精美和纯粹);引申为“精华”,如“国粹”(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粹”(文章精华)。
文萃是指文章汇集,不能和文粹混淆。
15、
混,形声字,从水昆声。古指水势浩荡。后来义为水浊。由浑浊引申为糊涂,不明事理。如“混小子、混头混脑”。此义读二声。还引申为搀杂(混合)、蒙混(混充)、庸庸碌碌(混日子)、界限不清(混淆)。表示这四个意思的时候读四声。
浑,形声字,从水军声,也表示“水浊”。引申为糊涂、不明事理,天然的、朴实厚重(浑朴、浑厚),全、满、完整(浑身、浑然),很(浑圆)。
在表示“糊涂、不明事理”义上,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其它都不能。
16、
副,形声字,本义“劈”,即将物体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二相对应的是合二为一,由此引申出“相称”的意思。名副其实、名实相副就是名与实相称。其它义项不论。
符,也是形声字,本义为“信”。汉代用竹片做成符节,作为信物。使节持符和官府持符相合为证。符合、符号都是本义的引申义。
符的“符合”义和副的“相称”义接近,但不同。所以用“符”代“副”是错误的。
17、
宿的本义是“夜间休息”,如“夜宿、露宿、住宿”等。引申为夜间休息的地方“宿舍”,又引申为“旧有的、一向的、年老的、久经其事”等,如“宿仇”(旧有的仇恨)、“宿敌”(一向对抗的敌人)、“宿诺”(多年以前的诺言)、“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宿将”(久经战阵的老将)、“宿疾”(拖延多年难以治愈的疾病)等。
夙的本义是“勤奋的人天不亮就起床做事”,成语“夙兴夜寐”就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虽然两字的本义不同,但在引申义“旧有的、一向的”这个特定意义上,是可以相通的。如:宿愿-----夙愿;宿诺-----夙诺;夙嫌-----宿嫌;夙敌-----宿敌。
18、
三字都是声符为隹读音相同的形声字。在古文中,为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三字通用。用作副词,表“只有、只是”,惟、唯通用;表“思考、想”,惟、维通用。表“单单”惟、唯通用。考察三字的区别,还需从形符入手。
维从丝,说明跟丝有关系。本义“系车盖的绳子”。古代车盖是布的,固定四角的四根绳子叫做“思维”,由“维系”引申出支持、保护,如“维持、维修”。
唯从口,说明跟口有关系。本义作“诺”解。诺是应答声,相当于现在的“是”,可叠用“唯唯”,意思是“一味顺从”,如“唯唯诺诺”,此义项读三声。用作副词时读二声,如“唯一、唯独、唯我独尊、唯命是从。”哲学名词“唯物主义、唯心论”等是专有名词,不可改为“维”。
维从心,说明跟心有关系。本义为“凡思”,即广泛而综合的思考。但现代汉语中的“思维”是约定俗成,应该是“维”抢了“惟”的功能。“惟妙惟肖”中的“惟”是语气词,与它字不可通用。
19、
两字跟“直”组词为直接、直截容易混用。
接的本义是“交”,“君子之接”即“君子之交”。由此引申出接触(接近)、连接(接二连三)、接替(接班)、毗连(接壤)。直接用的是“接”的“接触”义,直接接触,不经过中间事物。
截,本义为“断”,横断叫截,竖劈为剖。所以半路杀出叫“截击”,在水道上横断水流叫“截流”等。“直截”取“截”的引申义“明快”,“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简单爽快。
20、
两字都是以“崔”为声符的形声字。形似音同。
催,形声兼会意字,从人从崔,崔亦声。崔的意思是“高山”,高山压顶,令人急迫,所以催字的本义就是“相迫”,如现代汉语里“催促、催办、催迫”等。引申为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如“催生、催化、催奶、催眠”等。
摧,形声字。以手折断物体,本义“折”,如古诗“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引申为挫折(摧折)、毁坏(摧毁)、攻陷(无坚不摧)等。
21、
暄,形声兼会意字,从日从宣,宣亦声。宣有“遍布”的含义,日宣合在一起,就是“阳光遍布,和暖宜人”;暄是暖字的另一种写法。“春日暄和”就是春日暖和。
喧,形声字,含义是“大声说话”,引申为吵闹,如“喧哗、喧闹、喧嚣”等。
寒暄,就是冷暖,问寒问暖,名词作动词用了。以为寒暄就是说话聊天,就会误写为“寒喧”。
22、
暌,从日,说明与日有关系,古人解释为“日入”,即太阳下山。日落月出,日月很少同时出现在天穹,所以人们用“暌”表示“分离”的意思。“睽违”就是分离、离别的意思。
睽,从目,说明跟眼睛有关系。《说文》释义为“双目不能集中视线”,由此引申出“不相合”,如“睽异”即(意见)不合。不相合有分离的意思,所以古文里暌睽通用。但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分离的意思都用“暌”。睽主要叠用,形容注视,如“众目睽睽”。
23、
两字都是形声兼会意字。两个“辛”形符也兼声符。“辛”古人释义为“大罪”,考察古字,大凡以“辛”作偏旁的都和“罪”有关系,如死有余辜的“辜”;辟,古代的极刑;辞,罪人的辩解之词。
辨,在两个罪人之间加一把刀,表示必须识别区分。辩,在两个罪人之间加个言字,表示两个罪人各自为自己辩解。
由此,两字的区别是:辨,义为识别,如“辨别、辨识”;辩,义为解说,如“辩白、辩论、辩解、申辩、辩护”等。
分辨重在辨别,分辩,义在辩解。
辩正与辨正都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但“辨正”侧重识别,“辩正”侧重陈述。
诡辩,指违反逻辑规律作出的似是而非的推论、或者无理狡辩,都要借助语言,所以不可写为“诡辨”。
思辨,指思考辨别,哲学上有“思辨哲学”一词。不可写为“思辩”。
辨证和辩证都是辨析考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通用。但“辨证施治”是中医术语,意思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脉相等全面分析,综合诊治,不可写作“辩证施治”。“辩证法”是固定哲学名词,也不能写为“辨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