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一)----容易误读的多音字
(2014-09-11 16:40:53)
标签:
文化释蝶汉字多音字辨析 |
分类: 读书笔记 |
关于汉字(一)------容易读错的多音字
1、处。
表“地方”意义的时候读chu(触,四声),如:处所、处处。表示其它意义的
时候读三声(楚),如:处事、处变不惊、处世、静如处子。
2、泥。Ni(尼,二声),是现在常用义。古代河的名称,后用来表示“含水的半
固体状的土”如“泥巴”,或像泥巴的物,如“印泥,蒜泥,枣泥”等。
Ni(逆,四声),义为用土、灰等涂抹墙壁或器物。如“泥子”,词语有:拘泥、泥古不化。 。
3、血。
单用的时候或者形容流出的鲜血的时候读xie(写,三声),如:鲜血、羊血、
血淋淋。用于复音词及成语的时候一律读xue(谑,四声)。如:血红、血债、血战、呕心沥血
注意这两句里“血”的读法:“血债要用血来还”,“他一出血就很难止住,大
概是血癌吧?”
4、价。
这个字汉字简化前是两个意义完全没有联系的字形,价和價。简化后归并为
“价”。这样,归并后的“价”才有了原先“價”的“价格”义。
古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宾客来见,由下人先传话。这个传话的下人就叫
“价”,读jie(四声)。“小价”“贱价”是谦词。“贵价”“尊价”是敬称,表示对来价主人的尊敬。可见“贵价”和“价格贵贱”没一点儿关系。
价还读jie(轻声)。作助词,用在否定副词后加强语气,如:不价、别价。也
用作某些副词后面的后缀,如:成天价、整天价。
5、识。
这个字的繁体是識,简化后为“识”。有三个意义:记识,认识,知识。后两
个意义常用。用作“记识”的意义主要是当“记住”讲,应该读为zhi(志)。如“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再如“标识”、字画上的“款识”、图书正文后面的“附识”,成语“博闻强识”等。
6、阿。
阿是形声字,从阜可声,应读e(婀,一声),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山
坡”“山的弯曲处”。现代汉语里还有“崇阿”“山阿”。成语“阿谀奉承”“刚直不阿”等。
阿读a(啊,一声),一般说来只做前缀,用在称呼或姓名前面,“阿婆”“阿三”
等。作为译音词“阿堵”(“这个”)中的“阿”读e(婀)。
7、拾.
此引申为“收捡”“整理”等,如“拾掇”。但“拾级而上”中“拾”读she(社,
四声),形容轻步。
8、胖。
9、便。
10、殷。
在书面语中充当象声词,形容远处的雷声,读yin(隐,三声)。如“雷声殷殷”。
11、埋。
12、落。
本义草木凋零。读luo(洛,四声)。落马,衰落、冷落、落落大方等都是这个读音。
大大落落-----落读luo(啰,一声)。
落下了、落在后面------落读la(腊,四声)。
落不是、落价、不落忍------落读lao(涝,四声)。
13、禁。
形声字。从示林声。禁止、禁忌是其本义。读jin(近,四声)。
引申义就一项,承受、忍受。如:“禁不起、弱不禁风、禁受考验、不禁”等。读jin(今,一声)。
14、裨。
形声字。原意是做衣服布不够用,用次一点儿的布接着补。所以有“增添”“次等的”两个含义。
由“增添”引申为“益处”,如“裨益”、“无裨于事”,读bi(闭,四声)。
由“次等的”引申为“副将、辅佐”,如“裨将、裨衣”,读pi(脾,二声)。
15、澄。
形声字,音cheng(橙,二声)。本义“水静而清明”,引申为“使清明”。澄澈、澄碧、澄清。又由此引申为使抽象的事务澄清。如“澄广宇,澄心。”
也读deng(邓,二声)。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得到某物或使某液体变清。如澄沙、澄清。
澄清,一形两义两音,要辨明义,才能读对音。
16、蹊。
会意并形声字。足奚都表义,奚亦声。足表路途;奚是古代奴隶的名称,此处取其“小”义。所以蹊的本义是“小路”,读xi(奚,一声)。如:蹊径。
蹊跷。表示奇怪或另有使人惊疑的原因。读qi(欺,一声)。
17、颤。
形声字,从页亶声。页是头的本字,所以颤字与头有关系,本义“头摇不定”。两个引申义读音不同。
表“短促而频繁的震动”的词,读chan(忏,四声),如颤抖、颤动、颤音、颤悠。
表“发抖”义的词读zhan(战,四声),如颤栗、打颤。“颤栗”与“战栗”同音同义。
18、露。
形声字,从雨路声,音lu(路,四声)。露水,露珠等,是本义。露附着地表的小草上,于是就有“在室外,无遮盖”的含义,如露天,露宿。又有此引申出显现,如露头、露骨、暴露、披露、吐露等。
有暴露引申出泄漏(露底、露馅儿、露马脚),公开出现(露面)、显示本来面目(露相),显示本领(露一手),言谈中显示出无知(露怯)等义项,这个“露”读luo(漏,四声)。
19,折。
会意字,从手从斤,手持斧的意思,表义为“断”。读zhe(哲,二声)。引申为“损失”(损兵折将)、“弯曲、曲折”(百折不挠)、回转(折回、转折)、中断(几折戏、打几折)、抵换(折价)。
又读zhe(遮、一声), 用于“翻转”、“翻过来倒过去”,如“折跟斗、折腾”。
还读she(舌,二声)。“断了”为折。如“绳子折了”。引申为亏损,如“折本、折耗”。
人员损失读zhe(哲),经济损失读she(舌)。
20.、缪。
形声字。读mou(谋,二声),本义“缠绕”,引申为“缠缚,修缮”,“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还没下雨,先把门窗缠缚牢固。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工作。后由物质缠绕引申为情感缠绵,如“情意绸缪”。
也读miu(谬,四声),同“谬”,义为“错误”。如“纰缪”。但现代汉语里谬缪不再通用,“谬误”不能写作“缪误”。
又读miao(妙,四声),姓。
21、薄。
形声兼会意字,从草从溥,溥亦声。溥义是广大、普遍,所以薄本义为“草丛生”。但后来随着汉字演变, 薄的本义渐失,而产生了“不厚”义,如“薄冰、薄板”等,读bao(雹,二声)。由“不厚”又引申为稀淡(薄雾)、土地贫瘠(薄地)、不厚道不庄重(轻薄、刻薄)、轻视(鄙薄、菲薄)、品行不好(薄情、博德)、减少减轻(薄收、薄赋)等,读bo(搏,二声)。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读bo(簸,四声)。
22、藉。
从草耤声,音jie(借,四声)。古代祭祀用的草垫子,后泛指垫子,也为动词,垫。还引申为坐、卧。如“藉琴砚”,即垫琴砚。“藉萋萋之纤草”就是坐在萋萋纤草上。藉过去也通借,所以“藉”的有些意义已经简化为“借”,但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安慰”的“慰藉”和表示“含蓄”的“蕴藉”中的“藉”,依旧不能简化为“借”。
又读ji(籍,二声),“践踏,凌辱”的意思。“杯盘狼藉”就是乱七八糟;“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誉极坏。
23、擘。
形声字,从手辟声。读bai(掰,一声)。义为“剖,裂”,同“掰”。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另读bo(簸,四声),义为“拇指”,引申为“杰出”,如“上届巨擘”。又引申为筹划、布置。如“擘画经营”,“有待擘画”。“擘画”也作“擘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