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八卷临安志 不记琴操一段情
标签:
女人花之三十八宋代杭州西湖临安琴操苏轼郁达夫文化 |
分类: 女人花系列 |
http://s1/middle/5f0c201dhacf613b849c0&690
(徐菊庵
琴操参禅,图片载自网上,致谢!)
如何八卷临安志
-------女人花之琴操
琴操,据载本为官府小姐,13岁时其父犯案入狱,受牵连籍入官妓。因琴技娴熟,遂以蔡邕所撰《琴操》为名,本名竟无人可知。据传,琴操极其聪慧,能诗工琴,又冰清玉洁,自是当时一颗红星。一日宴饮,琴操抚琴助兴。酒酣之际,一官员高声吟诵“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琴操笑曰:先生错了,应是“画角声断谯门”。此人遂自嘲说:你能改韵么?琴操不假思索,依韵歌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虽改数词,依旧少游意境。非绝顶聪明,岂能瞬间而为?坐中秦观亦极喜新韵,击节和之。莺啼小试,便大动文人雅心,琴操随之声名鹊起。杭州知府苏轼近水楼台,便邀约西湖泛舟。
舟外,亭亭玉莲,悠悠流水;舟内,袅袅茶香,幽幽琴韵。相对而坐,竟一时默默无言。苏东坡撇一眼出泥不染的荷莲,突然说:“我做长老,你来参禅,如何?”
子瞻问:“何谓湖中景?”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何谓景中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
“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琴操机智而又太深的“禅”意,竟使得才高八斗的苏知府不敢再问“意中人”。左拥朝云右揽暮雨的苏东坡岂能不知琴操表象优雅的词句中丰富的内蕴。或许妓就是妓,官总归是官吧,老大的苏轼默然不语。
“如此,究竟如何?”琴操似乎依旧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美好中,清澈的眼眸直视着苏轼,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老大嫁作商人妇,门前冷落车马稀。”似乎被逼到了墙角,退无可退,转无可转。苏轼不敢看琴操的眼睛,下意识地随手捞起一只残荷,茫然地远望天际,一只水鸟箭一样地飞向苍茫的远空,隐匿在无边的浓云里。
琴音陡地一颤,琴操明亮的眼睛随着浓云慢慢暗了下来。风儿凝固在身上。舟人自顾自地哼着渔歌,“哗-----,哗------”,撸声悠长而沉闷。
少顷,琴音复起。初如野鸟啾啾,小溪潺潺;复如行云缓缓,暖阳融融。琴操起身云:“谢学士,醒黄粱,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遂于玲珑山削发为尼,从此青灯常映红颜女,草庵难掩玉莲琴。
之后,苏轼常和好友黄庭坚、佛印和尚来玲珑山与琴操品茶听琴、拜佛吟诗,沉静的小院里时传风雅之音。直到两年后,有一天,目送东坡的琴操,看到了苏轼回望时一双忧伤的眼神-----
不久,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海南。琴操竟寝食难安,再不操琴,不过三月,竟郁郁而终。东坡闻此噩耗,亦面壁而泣。垂暮之年,更是亲临玲珑山,重葬琴操,并亲书“琴操墓”。之后,长久肃立。
无人能够明了苏轼和琴操的问答中是禅还是情,或许亦禅亦情吧。但宋人笔记《枣林杂丛》说“琴操年少于东坡”,虽一句带过,似又隐含着什么,释蝶无从考证。然,心有灵犀的情感勿需表白,只要将其寄托给梦,梦在,情就在。就如琴操,梦寄托在寒庵里,梦寄托在荒冢中-----
九百年后,杭州才子郁达夫携好友林语堂、潘光旦登玲珑山专程谒墓。满目荒草败叶,萦耳悲风哀鸿。三人翻遍旧临安县志,对琴操竟无片言只语记载,是恐污了东坡,还是怕坏了临安?郁达夫愤愤不平,遂书曰:“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遂决计重修。只是,又要扰了琴操的梦-----
于是,释蝶感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