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2011-07-21 17:43:00)
标签:
杂谈 |
2006年,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启动,2008年,我大学毕业踏上了三尺讲台,这时候新课改在浙江已经进行了两年。在大学里,我对于高中新课改的了解并不多,当我一走进我们高中,各种关于新课改的信息就扑面而来。08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省里组织的一个培训,听到的、看到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也充满了忐忑。新教师面临新课改,如何尽快认清新的形势,正确把握新课程精髓,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成了我当时的首要任务。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年过去了,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三年来我参加了不少培训和教研活动,听了不少前辈和专家的课,每一次的学习都会让我感觉到震撼。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不断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常常感觉到困难重重。
困惑一:时间紧,任务重
三年教学下来,总的一个感觉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年年如此,高一更甚。新课程改革后,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必修内容都要在高一一年内完成,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年就被我们的地理狠狠地蒙了一棍,往往高一地理没有学好的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成绩都很难提高。尽管新课程的理念常常会在耳边响起,但有时候由于形势所迫,老的一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都悄然登场。如此的教学方式,如此的课程氛围,怎么会被我们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学子们所接受,于是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又都流失殆尽了。
反思:有位前辈老师曾多次提出,高一一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甚至地理知识的教学任务都可以是次要的。先贤早就提出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怎样吸引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其兴趣和爱好已成为当前地理教师最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花时间好好准备,更需要平时地细心观察和广泛积累。
例如,在上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之《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就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要使得学生能够阅读和简单地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这也是学生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在新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尝试着说一些关于“雨”的诗句、俗语,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说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接着再提问这些雨形成的原因来引出新课的内容。
在讲到锋面气旋系统时,我又给大家讲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公元208年的冬天,曹操率50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垒。曹军在北岸,联军在南岸,水战一触即发,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火攻,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设坛祭神“借东风”,结果一把火烧了曹军水寨,挽救了东吴的命运,曹操在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又遇到了一场大雨。课件展示了一张赤壁之战的军事地图,最终用一张军事地图分析完了锋面气旋系统,解释了各种天气变化现象。那阵正值《赤壁》热播,学生的反响更加热烈。
困惑二:活动多,实施难
“活动”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就必修一一册书就有70个活动,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如何处理这些活动又成了我的一大困惑,由于各种原因,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少活动都舍去了。在我舍去的活动里,可以简单归为几大类:一类是野外考察类、一类是内容宽泛类、一类是难度太大类、还有一类是难以操作类。给予学生的苹果最好是能让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的,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企及,那样的话学生够苹果的兴趣也将消失。这也类似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活动《观察月相》,活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过程繁琐,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舍去了。再比如,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得桌边,放上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在黑暗的房间中,把台灯打开,观察昼夜。这个实验如果在课堂上实施也会有不少问题产生,台灯的放射状光线有别于太阳的平行光线,地球仪上产生的昼夜现象也会与现实产生差别,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
反思: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让我们舍去了很多的活动,虽然活动本身可以舍去,但是探究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和实践的,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重新修改和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地理的演示实验,在必修一的前几章中,我就用到了多个地理演示实验:太阳日和恒心日的比较、地壳的物质循环、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等等,地理学科特别强调空间概念,而空间加上运动造成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惑,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和影像来表现地理情景及教学内容,达到了吸引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这是过去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光会看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学生能够动手参与,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地理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进行一些绘图的活动和比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水循环和洋流》这一节内容时,给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画出对应的水循环示意图。在之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基础上,尝试画出理想的洋流模式图,这样做学生既巩固了之前的旧知识,学生还参与了新知识的演绎过程,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困惑三:选修课,走班制
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在我们学校,选修课和部分走班制都已顺利开展,但就全省而言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够做到的,因为选修课的实施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教学、班级、教室、课时安排等一系列问题,有时候很难协调好。
就我们学校、我们地理学科而言,地理的选修课一般放在高二学年,选修的教材仍是湘教版的,包括《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其中《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算是选修ⅠA,放在高二上下两学期分别学完,《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算是选修ⅠB,放在每周三下午最后两节课来学,并实行走班制。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整体的感觉就是课时紧张,无法按照教材来上,尤其是选修ⅠB,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都很难客观的给予。
反思:对于目前的选修课,我们又有很多的无可奈何,我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一个尽可能充实的学习过程。对于选修ⅠA的《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我一般都在放区域地理之后来学习,通过一些案例教学的方式来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学习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对于选修ⅠB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由于实行走班制,班级较为松散,平时的管理和评价都很难做到位,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教材中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并联系一些时事热点,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更具凝聚力。
例如,在上学期《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以日本大地震为切入点,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一些震撼的新闻视频,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体会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我们又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今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干旱以及干旱后紧接着出现的洪涝现象,学生们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切实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让学生们体会到地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地理学习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生活能力,地理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这也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益。
我的地理教学就是在这样的困惑和反思中度过,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加强学习,勇于探索是我不变的追求,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