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站在哪里望天门山?(引)

(2017-09-02 20:44:10)
标签:

文化

李白

望天门山

理解

分类: 教学研究

李白站在哪里望天门山?(引)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这首诗,描写今天安徽当涂县天门山一带的山水形胜,不啻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大致诗意不难理解。但是,若想把它清楚、准确地表述出来,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之一是至此回怎么讲。

至此回,日本影印静嘉堂宋刊本和清缪曰芑刊本作直北回。后人一般采纳清代学者毛奇龄的意见,既东又北,既北又回,已乖句调,兼失义理,即认为直北回文理不通。直北回大概是后人篡改而来的版本,但是这个篡改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天门山,又叫蛾眉山,实际上是江东岸当涂的东梁山(博望山)和西岸和县的西梁山相对,远远望去像一道门,因而得名。楚江即长江,在天门山一带,的确是由南向北(略偏东)流淌的。 

但是,李白是诗人,是一个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诗人,他不见得有传播正确地理知识的意识,当时他也未必在意长江流淌方向的问题。况且,按照地理知识认真计较起来,碧水东流四个字也讲不通,因为楚江在进天门山之前已经是向北流淌,并非到了天门山才突然转折,向北流淌。更重要的论据,是毛奇龄所说的,文理的问题。一会儿东流,一会儿直接向北,一会儿又回流,太绕了,也太拗口了。

如果是碧水东流直北回回(迴)字当作转折讲,九十度角转折。但是,这里的字显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打漩涡的意思。长江在进入天门山之前,江面宽阔,因为二山夹江,河道突然变窄,水流受到阻挡,形成漩涡;出了天门山,江面突然变宽,水流也会形成漩涡。诗句作至此回,意思是在这里形成漩涡,文理通顺。但也有一个问题,碧水东流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碧水北流。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李白搞错了,误以为长江是一直向东流淌的;二是李白把碧水东流当作习惯用语,取其江河流淌的意思,不去计较它的具体流向。

相比之下,至此回直北回好。

问题之二是诗人李白当时站在哪里望天门山?

李白站在哪里望天门山,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岸上,一种是站在船上。

大概是多数读者都会不假思索地理解为诗人是站在岸边某处,因而有些文学史家不惜笔墨,洋洋洒洒论证其不妥。

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相关条目就有如下论述: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一片孤帆’……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刘学锴撰)

再如,《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诗后按语:细玩诗意,既云两岸青山相对出,显系作者在江上舟中所见,且舟行甚速,则顺流而下可知。

论证有逻辑,合情理。但是,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倘若坚持认为,《望天门山》只能理解为李白站在顺流而下的船上所看到的景色、景象,我认为也难免有胶柱鼓瑟之嫌。

其实,理解为李白站在船上所见景物,问题也不少。

首先,诗的后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句,不能同框,无法构成一幅画面。两岸青山相对出固然可以是诗人所见的景物,但孤帆一片日边来却是诗人头脑中的认识、感觉,是想象之景,并非他眼中所见实景。舟中人眼里是看不到完整的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没有距离,也难以产生美感。

其次,站在岸边和舟中的不同,可以表述为静态站位和动态站位的不同。李白以字命题的诗歌,静态站位和动态站位都有。凑巧的是,开元十三年(725),也就是写《望天门山》这一年,李白还有四首(组)诗歌是以字命题的:《望庐山瀑布二首》、《望庐山五老峰》、《金陵望汉江》、《荆门浮舟望蜀江》。从这里可以看到,李白命题颇为讲究。一般性的静态站位遥望,字前不加修饰限定语;特指的静态站位和动态站位,他都会加上修饰限定语,金陵荆门浮舟。就是说,如果是站在帆船上看到的天门山景象,李白很可能会以舟中望天门山浮舟望天门山之类词语命题。

再次,李白写景,善用蒙太奇手法。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凤凰台上凤凰游,这是幻想之景,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眼前之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是时空穿越之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是现实之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是心造、象征之景。虚、实,今、昔,(心)内、外,切换自如,没有一个固定的站位。《望天门山》一诗完全可以这样解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诗人站在岸边某处所见静态之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所见加上一点想象的动态之景。(相对)立(相对)出,二字的不同,不一定是诗人站位所致,完全可能是诗人推敲用字的结果。谁规定了站在岸边某处,就不能说两岸青山相对出而只能说两岸青山相对立的?!

我反而觉得,理解为诗人站在岸边某处,比理解为站在舟中更好。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画面完整。

问题之三是日边来是什么意思?

主张诗人站位在船上的学者中,有认为日边指旭日的。

对此,我持不同意见。我认为,日边来是典型的李白语言,类似天上来,极言来处遥远,气势不凡。当时所见,可能有日光照射的真景。如今懂摄影的朋友,都知道电筒光耶稣光之类日光的构图审美价值,李白时代摄影机械还没有发明出来,但道理一定知道。孤帆一片日边来,完全可以理解为:远处的一艘帆船,在日光的照射、映衬下,由远而近,向我这边驶来。

字说成旭日,是挺美的,谁都喜欢看日出嘛,尤其是朝霞,色彩艳丽,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但是,这跟诗人站在船上的说法相矛盾。旭日远看才美,诗人身在船上,离旭日而行,这是代表太阳神给人间大地送光明、送温暖的画面,不是浪漫主义诗人的眼中景象。

再说,倘若日边旭日,那么站在岸边某处就更加合乎情理了。诗人当然是站在天门山的下游方向——也就是北边——向南眺望,旭日正好可以出现在诗人的左前上方,正好可以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景象,一片孤帆浴火驶来,看起来也挺美。——不客气地说,孤帆可能是李白信手添加上去的,就像摄影师选取镜头或后期制作的结果。他当时看到的真实景象是:江面上有多艘帆船,或者一艘也没有。

我没有到安徽当涂、和县实地考察过,按照字面、情理推测,无论是否旭日,只要是上午,岸边某处都以长江西岸为宜。也就是说,李白当年正是站在天门山北边、长江西岸某处,眺望天门中断楚江开胜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篇名作。

我的意见,日边是指太阳光芒照射下的景象,不一定非得是旭日。这跟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中的白云边不必是五彩祥云一样,只是表示白云漂浮在酒家附近天空中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