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故乡》的结尾——读书卡(五)

(2011-03-08 15:11:52)
标签:

文化沙龙

分类: 作品赏析

                          鲁迅《故乡》的结尾——读书卡(五)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摘——试析】《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

                 “我”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看到故乡破败的景象,禁不住“悲凉”起来。他回忆少年时美丽的故乡,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但这一切都被残酷的现实破灭了。闰土的命运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他和闰土之间已筑起了一层“厚障壁”。他感到“气闷”,感到“悲哀 ”。他对自己的故乡再没有什么“留恋”。他否定了自己“辛苦辗转”的生活,他否定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否定了统治阶级“辛苦恣睢”的生活。他希望人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他对新的希望充满信心,认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要为实现新的生活而奋斗。“我”面对破败的农村现实,看到悲惨的农民境遇,胸中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感情波涛,这正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感受和情绪。

    鲁迅在《故乡》中,以闰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对农民的痛苦生活表示了深切关怀,对旧生活作了坚决否定,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尽管那时鲁迅对新的生活还有些感到“朦胧”和“茫远”,还没有从闰土这个农民身上看到反抗的精神和革命的力量,但他相信,只要人们努力去实践,就能走出新的“路”来。《故乡》是一篇战斗的号召,它号召人们从没有路的地方他出一条路来,给了人们为实现新生活而斗争以巨大的鼓舞力量。(摘自《鲁迅作品选讲》-上-第56——57页·河北大学中文系  编。1970年12月印·内部教材。)

   【偶想】这册教材是1970年12月编写的。我很想拜访当年编写此教材的老师与同事,向他们请教与他们探讨当时编写此一课文的背景与我心中的问题。然而30年过去了,我当年的这些老师与同事,有的已离开了人间,有的重病在身,心里感到一种难言的寂寞。只好将心曲诉诸网友。

    其一,我以为,此文的“主人公”并非是“闰土”,而是“我”。全文是以“我”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贯穿起来的。

    其二,这“路”,当是奔向“希望”之路。“我”的“希望”是什么?这不仅要了解作家,作家的作品发表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原文。从作品的原文看,在结尾开端有两句话不可忽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滩,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情景,作品中曾经有过,那是前文“母亲”在提到“闰土”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之心中,所闪现出的儿时与“闰土”相聚时光。作家说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在《故乡》中,作家鲁迅对这段美好的时光用了浓重的笔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随后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这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呢?人与人之间,是那样亲切、热情、诚挚、歆羡;每个人的心灵是那样清纯、美丽、风发、甜蜜;生活是那样灿烂、和谐、恬愉、神妙。这种人生,不就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吗?这,似乎就是当时鲁迅所“希望”的人类社会生活。这样的“希望”能够实现么?太渺茫了吧?不,不。会有的。人们只要都向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这样的世界就会到来!

   以上两点,仅供网友参考,同时,希望得到教正。

           http://t2.baidu.com/it/u=1717699696,83878089&fm=0&gp=0.jpg

      鲁迅照片 (引自“百度”)                                                      2011年3月8日于津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