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半夜街上跑的不光是马拉松选手,还有玩真人网游的宅男。
文:岑舟
编辑:刘竹溪
如果你走在CBD的高楼间,突然看见一个人喊道“妙蛙种子,就决定是你了”,然后死盯着自己的手机。这人可能不是在看动画片,而是真的在抓一只口袋妖怪。
这是LBS游戏发展的结果。
游戏和现实最大的区别,在于游戏玩家能得到更好的成就感。在现实中努力工作,未见得总能升职加薪;而在游戏中厮杀一番之后,玩家可以得到亮闪闪的新装备、新成就,至不济还有一些经验值呢。
如何把游戏里“小而高频率的成就感”复制到现实世界?不少人在想办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可以确定地理位置的设备,这就让“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简称LBS)”为“模拟游戏”提供了一种可能。
LBS技术最早带来的是类似Foursquare和街旁的签到类应用。来到某个名胜古迹、在特定的日子外出、探索城市里未知的去处都可以解锁虚拟的成就勋章,让用户在逛街时,就像在《魔兽世界》中探索一样,屏幕下方会突然跳出一个“诺森德探索者”成就来。
签到类应用不仅带来虚拟的成就感,也有一些现实利益。例如,商家会举行活动,到它的所有分店签到就能得到礼物;或者,当你在某个特定温度以下签到一家餐厅,可以得到一杯热饮。
这类应用曾经非常红火,但却无法摆脱用户粘性和盈利模式的问题,随着电商的洗牌、团购的兼并,签到类应用归于沉寂,退缩为电商、社交、地图类应用内的一个功能插件。
也曾有一些公司试图开发基于LBS技术的游戏,但一直不算特别成功。毕竟,游戏玩家普遍比较喜欢宅在家里,而LBS游戏要求必须去户外逛。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怎么让宅男们天天出门压马路呢?2011年火爆的LBS游戏大都是死在了这个环节,过于看重概念圈钱,且游戏核心全部放在了LBS系统上,对于游戏本身缺少精细的打磨,氛围的渲染与交互设计都水准平平。
但是2013年上线的《Ingress》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类游戏遇到的困境问题,吹响了复兴的号角。
《Ingress》是谷歌旗下的Niantic Labs研发的一款侵入式虚拟现实游戏,它的基础设定是,我们的世界里以一些传送门(Portal)为中心,出现了很多神秘的能量,特工们(也就是玩家)对这种能量持有接受和抗拒的不同态度,因此分为蓝军和绿军两个大阵营进行争夺。
▷《Ingress》玩家正在执行任务
在游戏中,玩家们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和对方争夺“传送门”的控制权。手段上和签到类应用类似,都是自己来到传送门在现实中的位置,用手机定位到这个位置。
如果某一方占领了两个传送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条连线。连线非常重要,如果某方占领的三个传送门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场(field)”,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没有被别的连线割断,那么这个三角形内的范围就被这一方占领了。占领方可以在地图上把这个场染成本方的颜色,得到分数奖励,以及最重要的:战胜对手的快感。
这种设定让《Ingress》拥有了很强的社交性。因为,要制造巨大的三角形场,玩家们需要成立横跨多国的指挥部,协调位于亚洲、欧洲、美洲的上百位队友,同时占据传送门,有人主攻,有人配合,还有队友专门负责“清障”,破坏掉对方用传送门连线割断本方大三角的企图。两大阵营的指挥部甚至会派出间谍混进对方的组织里,刺探对方的战术战略信息,和现实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别无二致。
玩家们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强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但它又跟传统的网游不同,因为玩家和队友是真真切切并肩而战,一起冒着北京凛冽的北风、太平洋上炽热的阳光,或者青藏高原稀薄的空气执行任务,这种友谊,已经超越了游戏内授予的虚拟奖牌。因为玩《Ingress》从线上认识进而发展为线下好友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人戏称《Ingress》是最大的宅男线下交友平台。
这个游戏的性质决定了玩家不参与线下聚会就注定了不可能玩到游戏中最核心、最精髓、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但如果玩家确实要一意孤行,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比如周游世界,探索某个城市的全部传送门,完成相关的成就和奖牌。或者仅仅是累计2500公里的室外活动里程,也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成就。这恰恰说明了游戏的多样性:它是强社交,但不是唯社交。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Ingress》解决了玩家们不愿意出门的巨大难题,也因此使得这款游戏具有了锻炼身体的作用,这可比现在那些跑步类型的APP应用有用得多,使得参与者有了目的性和强大的动机。一位北京《Ingress》玩家原本是个“死宅”,但自从玩上了这个游戏,经常在周末出任务走上10公里,累计步行里程已经到了6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步行到了郑州。
当然《Ingress》也并不是没有缺点,这款游戏的画面比较简陋,需要玩家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考虑到这是一款需要很多人同时在线参与的游戏,并且每个玩家的手机配置都各不相同,因此画面做出牺牲也情有可原。
另外游戏的玩法也过于复杂,对于初学者而言门槛过高,尤其是对于大量轻度玩家而言要弄懂游戏的规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况现在有大量手游可以选择,所以更多的玩家听说过这款游戏大名但是没有亲自尝试过。大量喜爱这款游戏的玩家都是喜欢钻研IT和物理等事物的资深理科宅男们。
不过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新游戏的出现而改变。现在,游戏界很多评论人士认为《口袋妖怪:GO》会给LBS游戏领域带来突破性的变革。这款游戏由《Ingress》的研发方Niantic Labs和口袋妖怪系列版权所有者任天堂合作开发。实际上,在2014年它曾经作为谷歌地图的一个彩蛋出现:当你行走在外,可能突然感觉到手机一震,打开地图便会发现附近出现了一只小火龙或者可达鸭,走到对应的位置就可以收集口袋妖怪。只是当时尚不具备对战和社交的功能。
游戏的最大突破意义在于:这将是玩家第一次在现实世界中“捉到”口袋妖怪,它们可能现身于你身边的任何地方,比如说购物中心、公园、或者是路边的小树林。杰尼龟可能趴在广场上的喷泉里,妙蛙种子可能在则可能在街心公园,甚至,还可能捉到皮卡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还会分布不同类型的妖怪。在捉到口袋妖怪以后,玩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对战,和其他玩家交换等等活动。
已经有玩家迫不及待的想象北京这个雾霾众多的地方会出现瓦斯弹、鬼斯通、臭泥(以上均为口袋妖怪系列中著名的可以释放毒气的精灵),也有玩家想象出未来在某个森林里面守到半夜只为了等待一只稀有精灵出现的情景。这款游戏可以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口袋妖怪系列之所以成为任天堂的支柱系列之一,关键在于收集、养成、交换这三大法宝,直到今天,无数卡牌手游的成功也依然是建立在这三大要素的基础之上,因此结合了口袋妖怪系列特征和《Ingress》特色的《口袋妖怪:GO》势必会更加大众化和亲民,也极有可能拉拢到大量轻度玩家和儿童玩家,市场前景难以估量。
除此之外,当下大热门的虚拟现实技术如果可以和此类LBS游戏结合,在将来则会带来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虚拟现实技术要成熟还有待时日。
围绕LBS 虚拟现实,手游研发商可以设计出很多有特色的玩法,比如,地图寻宝、城市巡回、城市PK、班级对战、蓝牙PK、热点地理位置争夺等等。
也许再过多年,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人头戴巨大的虚拟现实眼镜在路上挥舞手臂打虚拟僵尸的情景,比如看见人潮人海的国贸站换乘口,玩家就会变身乔峰,面临着聚贤庄群豪的合围。
其实在没有智能设备之前,LBS也有用纸来玩的,比如马三立相声里的马大哈,提笔给业务员写下的那个任务:
“现派你到东北买猴五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