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第97期——专题
本刊特约撰稿 孙贺圆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仅凭声音被人评判。”一位身材微胖、奇貌不扬的红发美国女孩说。
她参加的“以声取人”节目名叫“The
Voice”,来自荷兰。2011年1月21号在荷兰首播时,当即吸引三百人万人观看。3个月后,NBC电视台将其引入美国,迄今已经播出了两季。连续两季的《美国之声》受到观众热捧,以2012年初卷土重来的第二季为例,首播时观众人数便高达3761万,直接叫板新晋选秀节目《X元素》。
英国引进The
Voice后也已经播出第一季。一个细节折射出其受欢迎程度:首季《英国之声》在BBC播出之时,后半段节目与《英国达人》第六季重叠了20分钟,重叠时段内前者的收视率始终稍高于后者。
这档甫一播出便跻身“一线”的节目,制胜法宝之一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导师。英版和美版的八位导师都是当今欧美乐坛的中流砥柱——三夺格莱美奖的魔力红乐队主唱Adam
Levine,十一次博得格莱美奖提名并五次获奖天后Christina
Aguilera,有“冠军单曲制造机”之称的黑眼豆豆制作人will.i.am以及飙高音毫无压力的英国实力新人Jessie
J……可以说,许多观众未必是冲着节目本身,而是奔着星光璀璨的导师去看节目。
英版和美版的The
Voice在赛制上大同小异,都分为三个环节:Blind
Audition(盲选),导师背朝选手,仅通过声音评判其歌唱素质,转动转椅将看中的选手招致麾下;Battle(对决环节),导师将选手两两配对,二人一起演绎同一首歌,导师必须淘汰其中一人;Live
Show(现场表演),胜出的选手进行数轮当面PK,观众投票和导师抉择共同决定其去留。
收视率最高的环节,当属“盲选”,这也是质量最高的一环。背对选手的椅子“转还是不转”为观众增添了刺激感。之后的“对决环节”继续让观众揪心,自己喜爱的选手随时可能被淘汰,而导师们的抉择也面临观众的质疑。到了最后的“现场表演”,部分选手的唱功缺陷也开始凸显,明显可见许多人是被评委“保”进下一轮,而不是靠观众投票。因此,也有一些欧美网友吐槽,称“The
Voice只要看看盲选和一些对决就够了,后面不用看。”值得一提的是,美版第二季的冠军Jermaine就属于爆冷夺冠,之前被人普遍看好的夺冠大热门摇滚女生Juliet屈居第二,这也让许多网友不满,进而质疑决赛的投票机制以及Jermaine背后的拉票嫌疑——Jermaine曾经为美国一线R&B歌手Alicia
Keys做过伴唱。
能工摹其形,巧匠摄其魂。《中国好声音》赛程设置的四个环节,自然是脱胎自The
Voice——“导师盲选”类似欧美的“盲选”,“导师抉择”应该与欧美的对战和现场表演环节大同小异。“导师对战”和“年度盛典”则应该等同于欧美版本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四个导师的队伍只剩下一人,最后决出冠军。
值得玩味的是,细观《中国好声音》第一集中评委和学员的表现,可以发现其中许多与欧美的一些桥段神似。例如,首个登台的女孩“黄大嗓”黄鹤脱鞋开唱,在她之前也有英国选手赤脚歌唱,而当一曲Rolling
In The
Deep唱毕后,那英上台与黄鹤合唱,这个桥段让人想起在《美国之声》第二季第五集,Christina也这样做过。在该集,Christina的队伍还缺最后一名选手。当优质黑人女声Sera
Hill上场献唱R&B名作《I’m Going
Down》时,Christina立即拍下了转椅的按钮,并上台与选手合唱这首歌。
中国评委之间互相拌嘴挑拨,每个评委都有自己固定的独门招式,也是有英版和美版评委“抢选手”的影子。比如,美国版Adam就惯于拿自己是上届冠军导师来说事,一句“But
I win last
year(但我去年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英国版中爵爷导师Tom喜欢凭借自己丰富经历抢选手,他经常提及自己与猫王、迈克尔?杰克逊等国际巨星的合作经历。而在《中国好声音》中,评委杨坤也会屡屡提及自己“今年有三十二场演唱会”。而在评委的性别结构也是效仿欧美版本的三男一女(越南版是两男两女)。
有些人认为这些做法是“粗劣的模仿”,但实际上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国音乐节目正试着和国际接轨。另外,看得出这些导师和学员也并非一味模仿,而是真性情的表现,只是在剪辑和制作方面参照了欧美的模式,或者说导师和学员们的姿态更加国际化。与其说这是复制国外的模式,不如说是中国音乐节目水平一个提升的见证。
对于几乎所有参赛者来说,《美国之声》极富诱惑的一个条件是:冠军选手将获得环球唱片的一纸合约。但是显然,这尚且不足以让那些走下舞台、远离镁光灯的选手继续保持“人前显贵”的状态,甚至可以说,他们发展略显惨淡。美版第一季冠军Javier
Colon在2012年6月爆出已被环球唱片解约,其个人单曲排行榜上前五名都是曾在电视节目中唱过的歌。
而轻松驾驭摇滚、乡村、R&B等多种音乐风格的第二季冠军Jermaine也不容乐观,其歌曲下载量在夺冠首周一举冲在前面,之后很快掉出四五十名。轻松飚上High
G高音的英版冠军Leanne,虽然拿到了比赛前承诺的唱片合约,境遇也和上述两人相差不远。
选秀节目的本质是商业运作,The
Voice在这方面明显考虑不足。相比《美国偶像》这样考量包含声音、个人魅力和舞台素质在内综合因素的节目,The
Voice摒弃外形,让声音成为评判的唯一指标,一时洗脱同类节目“颜控”、“外貌党”嫌疑的同时,也埋下了商业运作后劲不足的伏笔。2005年度超女评委科尔沁夫曾说过“选秀节目出身的歌手,其粉丝归根结底是电视节目的追捧者,而不是好音乐的忠实追求者。”
况且,在标榜声音至上The
Voice里,也难免会有“外貌党”的借尸还魂。《美国之声》第二季评委Christina的队伍里,42岁的超强实力歌手Jesse
Campbell就被直接淘汰,留下一对长相稍占上风的“金童玉女”。
参考欧美选手的渺茫的市场前景,再联想起中国正版音乐的弱势,人们有理由担心中国选手会重复同样的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也意味着机遇。《中国好声音》的选手能否利用从电视中获得的影响力,达到市场和个人双赢?另外,《中国好声音》的赛制是否会与国外有所区别,这种差异能否考虑选手们除却生意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具号召力的新人?这些都是要节目组和制作方费心思量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