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么努力, 是为了成为什么人

标签:
杂谈 |
和菜头
成为普通人本身或许是一种解脱,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会那样做。所以,关于想成为什么人这一点上大家的方向完全一致:不想成为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6月16日早上9点52分,豆瓣网用户“我是谁家那小谁”发布了一篇日记,标题为《我们这么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48小时之后,虽然作者在文末明确表达不希望被转载,但是这篇日记还是被转到了人人网,然后是微博,最后是全网疯狂转发。
这篇日记并不长,只是简简单单谈了一个80后对生活的感慨。作者从一条留学家庭的女儿放弃高考,直接申请美国大学获得通过的新闻说起,感叹作为无权无钱无背景家庭子女的普通人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文中说道:“我们这群人,接受着最基础最基本的教育,走在最多人走的那条路上,却一直妄想着和这条路上的绝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经常走着走着就到了岔路上。只是殊途同归,所有的岔路都通向同一个出口,我们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到了最后,人生无非是“穿着西装套裙,衣冠楚楚地去挤地铁挤公交,在CBD的高楼里拥有小小的一张桌子,在远离CBD的老式居民区里拥有小小的一张床”。
尽管文章充满了消极、沉郁的气息,但是这篇日记毫无疑问击中了相当数量网民的内心。因而在短时间内就得以快速传播,并且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观察网民对文章的反馈,可以明显看到5种不同的想法。
为数最多的一类是赞同,认为作者的文字如同霰弹发射,自己浑身都被洞穿,有一种非常痛切的感同身受。其次是反证法,认为本来就没有什么选择,那么如此消极就更不可能有任何机会了。再次是维护普通人这一选项本身,认为做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丢人的地方。接下来是认为人生就是不平等,只能努力接受下来,等年纪再大一些就不会有这种痛苦了。最后一类人数最少,认为这种不求上进的说法本身就证明努力不够,因此根本无权谈什么选择。
“我是谁家那小谁”提出的论题其实是机会均等。网友给出的5种回应只有第二类和最后两类算是切题的回答。大多数人表达了感同身受,说明少有人仔细去想问题的根源。认为人生而不平等,这是全然的放弃,对现实改变不抱任何希望。直接指责为不努力,则代表了成王败寇的价值判断。而上述所有的反馈,都没有涉及最根本的平等问题。
其中,貌似偏离靶心的第三类反馈可以算得上罕见的价值重构尝试。经历了30多年的竞争,对“中国梦”的追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压力,重新找寻做普通人,尽个人本分的人生价值。只是这一选项,同样未能回答原文中的问题:为什么只是做普通人也需要异常艰辛的努力?
如此分析下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二代,所有人都把机会不均等的现实全盘接受下来,无人提出异议。成为普通人本身或许是一种解脱,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会那样做。
所以,关于想成为什么人这一点上大家的方向完全一致:不想成为自己身边的普通人。于是,这变成了一个几乎无解的谜题。
作者简介
和菜头,网络写手,性格豪爽,交友无数,开办有独立博客槽边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