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曾与谭咏麟有过一面之缘,“校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大腕儿 ”。
凌晨两点半,他刚刚看完一封90后的来信,横格纸上写着数行:“我会一如既往支持你,希望你可以发更多的微博……如果你看了这封信,拜托和我说一句,一句就好,让我安心。祝福你,继续做爱笑的人……”
随后,他将这封信翻拍下来,传至微博。红色的信封上清楚地写着:To Alan Tam。
Alan Tam就是谭咏麟。
谭咏麟最近忙得不亦乐乎,连续几个月恨不得每天要走两个城市。这天,他专程放下所有工作,回到香港,陪母亲及家人吃饭。傍晚,看到鱼缸里几条小鱼,突然有了感慨,“人生乐清闲,消遥最自在”。
印象中,他很少说辛苦。他是“永远25岁的谭校长”,无论到哪里,都是一副标牌似粲然的笑容。他说,他要唱到80岁。
从现在算起,校长还有19年要继续他的承诺。或者,更久。
谭咏麟有首歌,叫《爱在深秋》,歌名看上去很温馨、很甜密,但歌词写的却是分手。
见到他的时候,正值北京的深秋。与这座城市,谭咏麟已经“分手”18年。
1993年,谭咏麟首次站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舞台上,举办个人演唱会。同年,谭咏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减灾扶贫”演出中压轴出场,之前的表演嘉宾是成龙、叶倩文、黎明……尽管他用粤语连唱几首歌,却丝毫没有影响掌声的热烈。
那时,他被称为“香港乐坛巨星”,演唱会刷新香港记录、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走到哪里都有无数粉丝的追捧。
18年后,他说要“再度感动”北京,举办他在北京的第二场个人演唱会,这也是他人生中第500场大型演唱会。
令他没想到的是,18年前的一位粉丝想要做他的嘉宾,并献上自己的“处女唱”。这位粉丝就是——徐静蕾。
当年19岁的徐静蕾,还是青涩的学生。在1993年谭咏麟北京演唱会中,她也是工体人山人海中的一员。当年的情景,现在想起来,徐静蕾记忆犹新,“我是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听他的歌。还特意参加过他的歌迷见面会,并与他合影”。
如今,37岁的徐静蕾早已是国内影视圈公认的才女,连谭咏麟也是她的微博粉丝,“我常常关注她啊,但是她好像没有什么回应,哈哈……”
一首歌,一个故事。这里的故事,岂止徐静蕾……
1988年,14岁的杨樾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盘磁带——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因为我只有这一盘磁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在听谭咏麟”。回首往事,已是资深媒体人的杨樾这样说:说实话我对他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在我成长过程中,也只有十三四岁的时候听了一些粤语歌,之后我就基本不再关注香港音乐了,所以我只知道《爱在深秋》的谭咏麟,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我最喜欢《幸运星》那首歌,歌词特别温馨”。
1990年,专栏作家宋石南正在读初中,“听谭咏麟的第一首歌是《水中花》,他的歌声一直伴随我到高中”。评价当年的偶像,宋石南说:“好听,深情,干净,人也长得俊,我现在发音有时还会有谭校长的痕迹。”
1991年,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曾与谭咏麟有过一面之缘,“第一次是在录音棚见到的他,校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大腕儿 ”。
1992年,上高中的吴晨光听到了谭咏麟那首《难舍难分》,“当时我很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但从未对她表达。后来考上大学,要分开了。这首歌打动了我,便从此喜欢上了他的那盘同名专辑。我唱歌的声音有点像他,于是极力模仿。后来学了他100多首歌”。今年36岁的吴晨光已在媒体圈打拼了13年,谭咏麟的音乐对他的工作也有启示:“他的歌曲风格迥异,有劲歌、慢歌,有抒情,有言志。比如《魔鬼之女》和《爱在深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完全风格不同。做新闻也是如此,应该尝试不同的风格。”
1993年,19岁的郭志凯在老家洛阳开了一家唱片店,“当年,张国荣与谭咏麟的唱片都卖得很好,谭咏麟一首《水中花》红遍大江南北”。18年后,郭志凯是业内小有名气的乐评人,也是谭咏麟2011北京演唱会的宣传总监,“他的歌迷女生居多,而这些女生梦中情人也多以谭校长这样的斯文男生为主,温文尔雅,戴金丝眼睛,这种小眼睛文化气息较重的男生非常受欢迎”。
2011年11月1日,61岁的谭咏麟坐在我面前,见我挪了挪录音笔,他又把凳子拉近,倚在茶桌上,侃侃而谈……这样近的距离,其实并不理想。因为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脖子、手上的皱纹,还有墨镜后面爬上眼角的鱼尾纹;黑色皮衣和黑色铆钉手套很是耀眼,头发高高竖起,那架势,远看有点像猫王,可是,依旧没能掩饰住他微微隆起的腹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