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在海底插上五星红旗

(2010-09-26 09:15:47)
标签:

叶聪

中国

载人潜水器

沈潜

蛟龙号

杂谈

【编者按】:7月份,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执行下潜后成功出水。8月26日,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成为继美、日、俄、法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还有大量没有被人类探索和开采的处女地。在这片浩瀚无边的水域中,隐藏着多少人类还没有探知的秘密?神秘的海底还有多少陌生“朋友”?不入“龙宫”,又怎能窥得真颜?近日,我采访了凯旋不久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科研人员叶聪,且听他细述潜入深海探“龙宫”的奇妙经历。
    神秘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个凝聚着中国科学家心血的深潜功臣,现在静静地安放在702所里。


    “这是观测窗,这是采样篮……”,站在“蛟龙号”前,叶聪如数家珍般介绍起他的战友“蛟龙”。眼前的“蛟龙号”,就像一尾大鲨鱼,额头高高突起,额下正中是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观测窗,左右各还有一个略小的舷窗,观测窗前有两个如蟹螯般的机械手。叶聪介绍,这两只“手”,左手力量大,适合干粗重的活计,而右手则更灵巧,适合干些“细活”,这次在海底进行的插国旗和放置“龙宫”的操作就是由右面一只机械手完成的。记者很关注当时“国旗”是怎样带到海底并安插的。叶聪介绍,那面红色的国旗不是布的,而是由钛金属制成,再涂上红黄两种颜色,而“龙宫”标志物也是由钛金属制成。摆放两种标志物的过程,测试了机械臂的灵活程度。
    虽然“蛟龙号”看上去很大,但是其中真正的座舱只是一个小圆球,内径只有2.1米,包括驾驶员在内仅可乘坐3人,而且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乘员只能保持固定坐姿,想要将腿伸直都有些困难。除此之外,与平常的环境没有多大差别。叶聪说,载人舱除了采用耐压设计,还设置有生命支持系统,所以舱内始终是常压状态,人在其间就和在地面上一样。


    在“蛟龙号”上工作时间很长,吃饭都是根据各人需要携带,但是菜单都必须让叶聪过目。每次下水前,下水人员都不能吃有刺激性味道和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的食品。“其实,我们中有人就带些能量棒之类的东西。当然,一般在水下工作兴奋起来,忘记吃饭是经常的事情。”
    至于船员需要大小便时,都有特殊的设备,由于舱内都有视频监控,有的船员一开始还不习惯,后来还是慢慢适应了。“有人需要,我们就会给他腾出点空间,让其可以转身站着方便。”叶聪说。


    下潜的准备工作一般从早晨8时左右开始,工作人员先要在甲板上对潜水器的各项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在将一份长长的表格都打满勾后,用吊臂将潜水器小心地放到海上,再次进行水面测试,然后又是一份长长的检测表格。与此同时,叶聪他们要忍受船舱中的高温和海面的摇晃颠簸。
    “真正到了深海,得添一件厚点的工作服,就像平时穿的春秋衫,因为毕竟在3000米的深海,舱外海水温度只有2摄氏度,而舱内温度也就10多摄氏度。”叶聪介绍说,每次下潜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


    “就像乘电梯一样,只有深度显示表上跳动的数字告诉我们:正在下潜。”叶聪说,通过观察窗往外看,舱外面是漆黑一片,惟有水声电话的信号声,一直在“嘟嘟”作响。
    每隔20分钟,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进行一次通话,而船上的仪器更是会不时向母船发送相应数据。刚开始时,略带新鲜感的船员要么拿出数码相机互相拍照,或是再次熟悉水下作业内容,除此以外,就是默默等待。


    当然,在水下,还有一种地面上看不到的“奇观”:一般出现在300米至2000米深度之间,漆黑一片的“夜空”中会出现点点繁星,一闪一闪的,像是萤火虫在飞舞。这其实是深海中水母等生物,自身可以发光。这“星星点灯”,为水下枯燥的旅程平添了几分乐趣。
    当潜水器距海底还有一定距离时,驾驶员开始“抛载”减重,也就是将载人舱外用来调节潜水器浮力的压载铁块抛弃一部分,以使潜水器处于悬浮状态,然后靠自身动力在水下进行巡航和作业,等需要潜水器上升时,其余铁块也将被抛弃。上升过程中,由于作业都已完成,要轻松好多。这时,为了排遣寂寞,船员大都会用随身携带的MP4或是电脑放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来打发时间,而叶聪就比较喜欢听“纵贯线”或是陈奕迅的歌曲。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叶聪给自己起了个“深海的哥”的外号,因为自己的工作更像出租车司机,将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送到海底深处。其实,这只是叶聪的自谦,他不仅是一个通过论证的潜航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目前我国通过论证的潜航员只有三个,比航天员还少。
    叶聪告诉我,他这个“深海的哥”责任重大。一般潜水器入海都有三名乘客,其中一名潜航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驾驶员,另有两位科学家,负责监控仪器和进行科学实验,而从下潜开始后的绝大多数操作,包括机械手深海作业、海底巡航等都是由潜航员操作完成,不仅如此,所有海底作业的安全性全部由他来进行评估,只有他有权利对相对危险的操作进行叫停。
    1979年出生的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后,就进入702所工作,从方案论证到海上试验,他全程参与了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作为我国最年轻的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多年来叶聪始终奋战在载人深潜的第一线。2005年,中美开展联合深潜活动,叶聪利用美国的载人潜水器Alvin完成了两次2200米深度的下潜,并随之成为参与Alvin工程下潜和驾驶员培训下潜的第一个中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