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城市的一半以90度对折,地面上的另一半将被覆盖住……看到这样的预告片,我立刻发现又一部影像杰作诞生了。
当然也有一些影评人对它愤愤不平,批评导演过于忙碌地建筑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花费大量晦涩台词解读自己的逻辑。其实,倒不如说这是导演诺兰所秉承的神秘主义,他常常拿来当作电影宣传的诱饵,让无数观众在掏腰包时犯了贱。这就是诺兰团队天大的造梦本事,既折磨你的脑神经,还得让你向其他平庸之作说永别。
它的开头像《黑客帝国》,随后你还能从中感受到很多大片的影子,如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或许,自他开始,将引发更多的跟风之作。
诺兰之所以选择“盗梦”这个题材,其实源于他16岁就开始的思考:“人们可不可能分享私人的梦境空间?有没有机会进入他人的潜意识?如果找到方法,会不会被滥用?”现代医学背景下,心理学家将梦作用各种疗法,梦是物质与意识间的一个通路,是现实的反面。而对于诺兰这样的电影人,现实也许只是梦想的一场游戏,他努力说服我们——梦境所主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现实。
意识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这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别以为其他好莱坞导演就没有想到,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把它拼接成一部电影。需要注意的是,以目前影迷的疯狂程度来看,多数人早已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影片。
《盗梦空间》的故事并不稀奇。一个商业情报间谍,通过进入被调查者的梦境来完成任务。只是,这条主线在电影中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莱昂纳多扮演的男主角与盗梦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显得扑朔迷离,而渡边谦扮演的雇佣方和墨菲之间的关系也是全片的最大谜团。当然,以梦境为依托的“意识”,作为电影的另一大主角,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假如果真如此,那也只能多看几遍了。
明眼人都知道,时下的好莱坞已经让3D技术泛滥成灾,但凡一个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片子,无论导演是人是鬼都会用3D噱头招揽顾客,所以才出现了诸如《诸神之战》《死神来了4》之类“2D”贴片式的“糙3D”电影,不仅没能提升视觉体验,反而贻笑大方。而诺兰的视觉技术,专注于IMAX(最大影像)银幕——早在《黑暗骑士》拍摄时,他就首次把IMAX专业摄象机运用在电影的拍摄中。这一次,诺兰又狠狠地向世人昭告了一件事:哗众取宠的3D模式,并非立体数码时代商业巨片的首选,影像的逼真感才是王道。
影片耗资两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据说大部分美元都流向了特效制作和宣传费用。暂且不论影片中彻底摆脱地心引力的巨型水柱和人体、可以90度折叠的城市地皮,单是莱维特形同仓鼠滑轮艰难穿梭的镜头,就足够让人眩晕。
《盗梦空间》能被我们期待到如此捶胸顿足的地步,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绝对信任诺兰的个人能力,而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又是诺兰在短短12年内,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的——尤其是前年的《黑暗骑士》,让我们震惊于一个导演,能在《蝙蝠侠4》已经沦落到“金酸莓”地步之后,让前传杀到IMDB(全球互联网中最大的电影资料库)的第一名,他对电影方向的把握,对特效的理解、对人物的走向、对电影气质的掌控,堪称同龄导演之最。
虽然现在就用“大师”来形容金色卷发、总是一脸无辜的诺兰未免有点过分,但“天才”这个词还是足以用在这个70后的金童身上。
文/Dr.Young wonderC Faye 出处<--请猛击这里
登载于《博客天下》总46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