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日,是雨后转晴的一天,天空格外湛蓝。博出位活动迎来了第一次更换嘉宾的经历,之前邀请的欧阳奋强老师因为档期调整无法做客博出位,而不轻易现身的作家杨葵老师的倾情救场,让博出位倍受鼓舞和感动。孟静老师的出现让所有人一改往日对娱乐记者的刻板印象,她端庄贤淑,温文尔雅,客观冷静,一直和娱乐圈保持着一个恰当距离的她,却能够看清楚其中的很多事。这一回聊起《红楼梦》,两位老师都没有摆出资深人士的姿态,他们和现场的每个红迷一样,都是这部小说的普通读者,只是更多地分享了一些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顺道闲扯着相关的八卦轶事。
杨老师和孟老师
【调侃“红学家”】
说起“红学家”,就不能不提周汝昌老先生。据杨葵老师介绍,索引派是以蔡元培为主的,胡适为主的是考据派,周汝昌把自己算做考据派里,是新中国以后大家公认的考据派里的一位大家。而另一位研究红学的作家刘心武,则曾是被大众追捧,同时又被业界被炮轰的人物。刘心武是索引派的,他认为秦可卿大概就是胡玫拍的《雍正王朝》里二皇子的女儿,80年代刘心武就写这方面的文章,文学圈子里的人知道而已,红学界也没有引起注意。但是后来,百家讲坛火了,刘心武在那里讲《红楼梦》变成了时尚的事,引发了红楼热潮,周汝昌的书再出版,刘心武的书也引来了红学界的讨伐。但是原因特别奇怪,你不是一个红学家,你为什么义正词严地来评论《红楼梦》?“这简直就是一个强盗逻辑,你们不是做出版的,为什么来书店看书?哪个红学家是天生的?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帮助刘心武老师说了几句话。”曾被定义为“伪红学家”的杨葵老师说道。孟静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都可以发表,没有什么谁是正宗的,谁是旁门外道的。”
“这叫做学术风气太差,其实现在整个学术风气都是这样,每个人都想划定自己的地盘。我有一年时间在图书馆工作,中国文学那一大库里,两种书最多,一个是关于《红楼梦》,一个是关于批判胡风,这特别穿越,特别后现代。这两类说叫汗牛充栋一点都不为过。就像孟静老师说的,当归、熟地,应该回到原来的地方,我们也觉得有点牵强。但是考据派也很吓人,80年代人民日报出了一张报纸《讽刺与幽默》,有一个漫画是一帮人逮着曹雪芹的头发,一边的字是‘数数你到底有多少根头发’,我觉得《红楼梦》研究后来走向了怪胎。”杨葵老师义正词严道。
为了缓解严肃气氛,孟静老师插播了一条八卦:“陈凯歌曾经说,他小时候就住在红学研究的院子里。他小时候就想当一名红学家,因为红学家一天什么事都不干,领着国家的工资,成天喝茶聊天。”

【追忆“老红楼”】
博出位之前在豆瓣上做了一个调查,列出了十来个版本的《红楼梦》,看的人最多的是87版,新《红楼梦》有一些们看过,还有一个80年北影版的电影,剩下的没有人看过。孟静介绍,李翰祥拍的,林青霞和张艾嘉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流传比较广,王文鹃的越剧电影也比较广。说到越剧这一版,杨葵回忆道:“王文娟到70年代末已经开始解禁了,我当时在江苏县城里,半夜3点被妈妈喊起来去看电影。我知道最多的一个人是一直在电影院里看了12遍,没有出来。那时候是一个夏天,有人在里面中暑死了,因为看《红楼梦》看死了,说起来很悲剧。还有与此类似的,80年代初在王府井书店,排出两里地的长龙买《复活》、《安娜.卡列妮娜》,这是一个社会政治高压对文艺造成了扭曲的崩溃。看电影应该是78年,重新来放,有人在里面看死的。那当时比《唐山大地震》强得多,很多人都是带毛巾进去擦泪的。”
而对于现在的一大批年轻人来说,87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他们的集体记忆,活动现场播放了一段史航当年策划的《艺术人生·红楼聚首》的片段。看过之后,孟静说:“那时候我写了一个稿子,采访了这些演员和史航。他说了一段话让我特别有感触,他发现这里主要的女演员基本上都离过婚,好沧桑啊。大家觉得87版《红楼梦》经典,是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现在播了七八百遍,现在如果重拍的,能不能也播这么多遍呢?毕竟还是一个观众的选择吧。”
对此,杨葵老师说:“现在大家讨论87版《红楼梦》,网上也有很多的讨论。这里起码有两个问题要澄清一下,一个是对电视剧本身的评价,对于艺术,比如说对于剧本的改编、演员的表演,这是一个业务层面的讨论;还有一个是一个时代对时代,现在讲,可能林道静时代也是值得回忆的,五四时代值得回忆的,唐朝也是值得回忆的,非常牛掰的一个时代。对时代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讨论。这两者之间,有好多人把这两个东西搀和到一起了,不是不值得讨论,而是你自己心里应该明白把两个东西混为一谈了。”
“前两天我在看电视,好几个台在连续放过几次。有一天我正好看到贾琏和尤二姐谈恋爱那一段,我差点没吐了。片子拍的,演员表演的哼哼唧唧都是后面配音的,太难听了,表演得太拙劣了。但他不影响我对整个87版《红楼梦》,表演上所谓的体验派的路数,大家一比,经历培训啊,花充分的时间等等。那些都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并不是说87版《红楼梦》不好,只是说我们的习惯思维是说,一说一件东西好,就好上天,找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证明他好。说一件事不好,一下说成是十八层地狱,找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说他不好,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这一版即便拍得不好,我也120分的理解。即便里面有人赞助,我也都觉得可以理解。就像我理解,这个时候可以花时间去这么看一样。这就是时代的氛围,87年现在有时间,现在哪有时间,现在每个人都忙得跟三孙子似的。在座的人今天能有半天时间来书店转转,很多人都会通过博客、微博写上‘偷得浮生半日闲’,我87年的时候正在大学三年级,我们那时代拥有最阔的就是拥有时间,可以大把地浪费时间,现在的人没有时间。87版让一个剧组能够这样做,不要过分地煽情说那个时代有多么的认真、严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和严谨,看大门的、修自行车的都非常严谨,此一时彼一时,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要求过去,也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
说到87版《红楼梦》,就免不了聊起陈晓旭,孟静回忆:“她去世的时候,我采访她的丈夫,在她在世的时候,没有接受采访。红楼剧组的演员还相当一部分沉浸在怀旧里,而陈晓旭早就往前走了。”杨老师补充道:“贾宏声大家都知道,他在心理学上这些都好解释,妄想症也好什么也好,角色体验的过分。刚才说演贾瑞的那个人,也是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贾宝玉。首先没有演成贾宝玉就是一大摧残,后来沉浸在里面,拔不出来,这是比较严重的。还有一个是吴涛,在《末代皇帝》里演少年皇帝的,被陈冲亲了无数口的那个。他第一次拍电影就和贝克卢奇这样的大导演合作的,他本来非常有潜质,但是之后他无法和其他的导演合作,他觉得他们都特别傻,这个人就毁了。”确实,《红楼梦》很多演员之后就没有演什么戏,张莉和陈晓旭演了《家春秋》,也是名著,不过她们依然被观众认定了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丫米说:“我昨天给史航留了一个言,说你这期节目策划得真牛,他回了一句‘是岁月牛逼’。”杨葵觉得,史航这是很聪明的话,也是明白的话,是岁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好,接受也好,以及对他的评判,什么方式评判,要警醒自己的内心是怎样的状态,是一种挑刺的状态,还是一种宽厚的态度,应该对自己有一点警醒。孟静觉得,可能现在大家对新版《红楼梦》的批评主要是对于87版《红楼梦》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但是作为她个人来说,她对原著的感情比任何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感情要深。她不反对重拍或者翻拍《红楼梦》,但是她希望创作者是一个喜欢并且理解《红楼梦》的人,不要觉得这是一本坏书,然后拍来挣钱,这就没意思了。

那些“红楼迷”
【调戏“新红楼”】
人们都认为新版红楼很雷人,孟静说:“谈不上被雷到,我听看过的记者讲,最大的问题是,李少红不分主次,把所有能搬上的都搬上去了。像贾雨村的小妾娇杏拍了很长一段,很郑重,后来说可能娇杏可能带着投资,给钱了。有一部分演员是带着投资来的。演小时候的香菱的女孩,她爸爸是个煤老板,出了2000万。并且,那个贾母有很大的问题,说她很多的动作是‘Oh My God’,她不是混血,是周信芳的后代。之前的贾母是慈眉善目的,她有点狰狞,之前演邦女郎了,年轻的时候是性感出名的,你想像不到贾母和性感有关。据说她在美国的时候,照顾了李少红的孩子。”
杨葵老师揭露了当年新红楼海选时的一些情况:“当时我做评委,我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去做评委,可能需要的量比较大,上百人的评委团队,初评海选。我和一个老演员,我看到那个老头,我觉得他好像应该是《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里的男一号、男二号之类的。还有一个女演员,60开外了。看到海选来的人的表演,要求是一分钟,但是经常二三分钟、三五分钟,男的一般是诗朗诵,一般是《沁园春.雪》,唱歌反正都是特老派的歌曲,以至于有一天一个人唱了周杰伦的,虽然特别差,我们也期望他唱完。女孩是跳舞,真的是跳得不如芙蓉姐姐好。”
说到为什么新版《红楼梦》还没有出来很多人还没有看到的情况下就骂声一片,杨老师继续解释:“现在很多事都是这样,我看了很多电影,很多我也不喜欢,但是也不值得拿来暴骂,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风气,除了韩寒以外,其他都要骂。演员也是,大家树立一两个被夸的对象,其他的一概讨伐。而且经常劈头盖脸,也不讲道理。这就是一个风气,而且一传十十传百,我觉得很有点像瘟疫。我相信每个这样骂的人,在骂出这句话的时候或者这一段话的时候,以至于一整篇文章的时候,其实都没有过脑子,脑子都在前一句话怎么接下一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在滚动,没有自己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这个社会、看看这个人生,让人很无奈。做什么事,写什么东西,以前有一句话,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不能因为发表的便捷就对不起自己。这个同学骂我,我也不觉得对我有什么影响,我照样吃香喝辣的,但是他自己生了半天气,何苦。”
孟静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是:“四大名著不仅仅是《红楼梦》被拿出来翻拍,为什么《红楼梦》引起这么多关注,还是群体基础比较多。看过《红楼梦》的人很多都是有话语权的人,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比很多群众在私下聊天辐射面要大得多,就形成了新版《红楼梦》被集中攻击的开始。”

不只是“红楼梦”
【《红楼梦》到底算不算必读书?】
孟静老师说:“没有什么必读不必读的。我们最近这一期封面要做《红楼梦》,我的同事苗炜很费劲地在看,有点看不下去。可能对现代人来说,《红楼梦》的节奏有点慢。你要喜欢就看,满不下去也不要勉强自己,不能非做什么事,也不能非不做什么事情。希望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有谈资,看个电视剧,知道大概的内容就可以,足矣了。”
杨葵老师认为:“如果不读《红楼梦》,你失去的可能是一棵巨大的树,但可能得到整个森林,也没有问题。没关系,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也会有人指责你,连这样的书都不看,有无数的污言秽语就扑向你。也有人会像我一样,觉得不看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广大“红楼迷”来说,《红楼梦》的确是一部千载难逢的奇书,其中的玄妙值得反复玩味,但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文本,毕竟更多的玄机还藏在真实的生活里,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