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出位”活动第四期精彩图文回顾

(2010-07-01 11:49:24)
标签:

教育

育儿

人生导师

价值观

徐小平

加拿大

文化

分类: 博出位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夏日周末,天气好得只适合泡一杯茶静静地坐着,看书或者回忆。这样一个下午,有400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度过,同样是回忆,不同的是聚集到一起,在北航一个相对隐蔽的报告厅里,一边跟着乐队一起唱"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一边折着纸飞机,玩着翻手绳--这些玩意儿都是他们进场的时候领到的童年小礼包里面的--相信我,如果这不是在一个阶梯式的报告厅里,肯定还会有人立刻趴在地上开始玩弹球,等到活动结束,赢了满满一口袋回家。

   “博出位”活动第四期精彩图文回顾


  对了,这次聚会我们回忆的内容是童年。由80后组成的西游乐队在《八零后的我们》这首歌里面,除了魂斗罗30条命的密码,还唱到:

  "回忆小时候彩色照片
     醒来的清晨 是蓝蓝的天 白色的床单
     画面里 我们的笑容简单
     轻轻的 牵起手那么自然
     成熟以后 我们多少会有些遗憾"

   “博出位”活动第四期精彩图文回顾

  既然带着遗憾,回忆起来就难免有审判,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审判童年",但我们把童年推上被告席的同时,也把回忆里那段纯真美好的时光刻成了盘,试图永久珍藏。

  乐队演出结束后,自称直接进入中年的徐小平老师和自称从来都不是小孩的蒋方舟老师两位嘉宾出场,开始聊他们都没有过的童年。

  既然都没有童年,所以审判起来就完全不需要留情面了,蒋方舟开场就直接否定了"童年"这个概念。在她看来,"童年"这个词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成年人"显得更高。这个下马威过后,就正式进入了审判的环节,在接下来的对谈中,两位嘉宾和主持人历数了童年的三宗罪:家长、学校和社会。
   “博出位”活动第四期精彩图文回顾

  【家长】
  从出生开始,一个人接触最多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肯定非家长莫属了。所以回忆起童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长。蒋方舟认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甚至可以说是是上帝的化身,尤其父亲的形象。父亲其实在家中扮演是一个评判、决定的角色。比如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中,最后划界出来都是一篇和父亲特别缠绵特别严厉的抗议,同时也是特别缠绵的情书。父亲的形象在家中对儿子来说是永远在评判,而对于女儿,则永远是一个性恐怖的制造者。因为在女孩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变化的阶段,接触过的唯一或者说最多的男性就是父亲,所以包括对性的畏惧也好,不信任也好,所有的来源都归结于父亲的形象。

  对此,曾经做过两年"全职父亲"的徐小平老师认为,这要归结于父亲们可耻地忘记了自己青春期的苦恼,结婚生子之后就假装自己十五六岁时没有经过青春期。他还举了个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在他儿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徐小平老师看到了他在上的网站,就晕过去了,悠悠醒转之后再一看,又晕过去了,那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如果有网,也一样会去看这些网站,这是"自然的力量",于是就释然了。

  但是毕竟有很多家长做不到像徐小平老师这样理性,报名表显示,在家长、学校、社会这"三宗罪"中,"家长"给童年带来的不快乐所占的比例是28%,"学校"占了19%,"社会"比重最大,占到了34%,这个比例分布大致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是与我们的预期不同的是,报名表还显示,42%的观众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快乐的,喜忧参半的占51%,而选择"不快乐"的仅占7%--你要知道,当我们定下"审判童年"这个主题的时候,肯定是心理阴暗地预设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苦大仇深的。对于这个现象,蒋方舟认为原因依然是家长们"好了伤疤忘了疼",大部分人成年以后就忘记了童年的恐惧和不快乐,他们把那段记忆封在罐子里,然后不假思索地贴上"快乐"这个标签,从此永远不打开。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把这段记忆当成另外一个罐子,往里加佐料,丝毫不考虑自己被粗糙地贴上快乐标签的这段记忆是什么组成的,这往往又使他们更加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苦闷。

  蒋方舟继续"审判",她认为家长们的另一项"罪行"就是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判断,给孩子设定一条"特别死特别笔直特别狭窄"的路,限制孩子的发展。对此徐小平老师深有体会--他在做咨询的时候,大部分去找他的学生都是被家长毁掉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小平老师一直在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家庭需要给孩子营造自由、独立和创新的氛围。在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和未遂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的想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徐小平老师依旧任重而道远。

  其实如果真的把家长们这些客观上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当作"罪行"来审判,这实在是一件残忍的事。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有一个很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对孩子的爱。蒋方舟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在送她去上大学的时候,感慨的是清华太大了,在此之前她的生活基本在父亲可以掌握或者至少可以了解的范围之内,在她跟父亲"斗争"了许多年之后,看见父亲在那一瞬间变老,所有的"苦大仇深"都一笑而过了,剩下的只是脉脉温情。

  【学校】
  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上小学了,从此"上学"这件事将会占据孩子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一直到18岁成年--并不是说18岁以后就不上学了,而是18岁以后,即使再怎么长不大的孩子,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还在"童年"了。上学覆盖了人生中最贪玩的年纪,最美好的十几年,于是学校就天然地具备了被审判的潜质。

  在别人眼中,一直很优秀的蒋方舟在学校应该过得相对很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初中时蒋方舟同学就曾经骑在4楼自己家的阳台上,威胁她的妈妈,如果不让她退学,她就要跳下去压死院子里的一群小鸡。少年蒋方舟这次举动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福利,那就是从此以后整个初中阶段再也不用写作业了。

  徐小平老师在替那些小鸡捏了一把汗之后表示,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会极大地摧残孩子的个性、才能甚至是心灵,扼杀孩子们的童年。而蒋方舟则从根本上质疑"教育"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在她看来,一个人教另一个人这种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蒋方舟提倡的是"放养"(这让徐小平老师再次想到她家楼下的小鸡),让孩子从小接触成人的社会,自然而然地吸取环境里的东西。徐小平老师不是很认同这种在他看来有些激进的观点,他认为,孩子们需要像豆芽一样被培养,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的引导,当然教育的方式需要很大的改进。

  【社会】
  有人问过徐小平老师,大学生离开校门,最大的痛苦会是什么?徐小平老师的回答是,最大的痛苦是学校里教的东西,和他们到社会里看到的真实现象完全不一样。教育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走到社会上去,适应并且改变这个社会。如果讲的东西和社会上完全不一样,那就不是教育了,而是欺骗。并且这种欺骗性的教育不在少数,这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现在正好是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徐小平老师在北航校园里看到很多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突然想起来那叫学士服。学士服是教育的标志,但是这个标志的内涵,却有很大比例是没有用的东西。徐小平老师在中国农大设有一个奖学金班,50个孩子给他寄去了成绩单申请奖学金,里面都是基础课、专业课的成绩,没有中国历史、西方历史、中国文学史、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并且从孩子们写的信来看,他们的表达能力实在是不行。学校没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会技术,学会做某件事,但不是一个社会的公民,进入社会以后,他们的人生一定会有严重的障碍和局限。学校里教的很多东西没必要教,有些应该教的东西却又没有教,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上一个话题中略有分歧的两位嘉宾,对于这个问题倒是有着一致的意见。蒋方舟同样认为,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主要的矛盾来源于接受的教育与社会情况的不一致性。童年的时候,成人告诉孩子们要保持天真,保持无知,要保持童稚的状态和某种程度的无能;于是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天真、无知,直到某一天被一脚踢上社会。突然之间成人们又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孩子们要战胜别人,要学会你死我活的决斗的技巧。

  如果要揣摩成人们教育孩子时,忽略或者甚至是刻意隐瞒社会的一些阴暗面的动机,多半应该是想要"保护孩子"。但是该阴暗的地方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一些,这种"保护"反而降低了孩子们的抵抗力。两位嘉宾接着就谈到了要在学校里教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培养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和思想的教育,比技术的教育重要得多。

  谈到这一点时,蒋方舟再次把自己拿出来当教材。以前有一段时间,蒋方舟同学对"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说法有点不屑,她认为价值观没有什么正确和不正确,只有好用和不好用,能够存活和不能存活。即使有了一个最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很明白的看待这个世界,能够判断是正义还是邪恶,这也没什么用。但是现在,若干年后的蒋方舟同学认为,"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价值观就只能适用潜规则;有了价值观,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价值观是非常了不起的东西。

  徐小平老师对这段话是如此地认同,以至于当即表示说"可以载入史册",接下来就说到了他心目中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价值观"就是人们觉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东西,  什么是不应该追求的东西。当代的一些学生没有价值观,就在前几天,复旦大学的校长说,中国大学没有价值观,灵魂空虚。这个原因要归结于社会,还是因为我们教的和社会做的不一样,产生了一个裂变。在这种情况下,"说真话"是正确的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再回到童年】
  "审判"完了童年的"三宗罪",放下了包袱,自然就会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来,接下来的活动环节就是"穿越童年":如果让你回到童年的某一个时刻,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一段话,你会说什么?

  事先录制好的一段视频或许是勾起了两位嘉宾和很多观众的回忆,徐小平老师率先穿越了:

  "如果让我回到某个时刻,我刚才突然想起一个时刻,我想起幼儿园小班或者中班的时候,我戴上了一个墨镜,突然世界就变了。我突然感到极端的欢乐,是全新的世界观,我在学校里狂奔很久很久。突然之间,发现生命不同的感知。当然一本好书,一段好音乐都是带来心灵的震撼。所以我想所谓的回到童年虽然不可能,但是我们都可以抓住或者拿回某种东西,这就是纯真,童真,童稚的东西。"

  徐小平老师放弃了"对当时的自己说一段话"的机会,但是蒋方舟老师舍不得浪费掉,一口气穿越了三次。第一次是回到十三四岁时,告诉自己不要再多吃了,否则会长胖;第二次是回到七八岁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为了虚荣而过早地去读一些好书,那样就浪费了,要留到长大一点有审美能力再读;第三次要回到幼儿园时代,面对喜欢的小男孩不喜欢自己,要鼓励自己勇敢一点。
     
  轮到场下的观众穿越的时候,第一位站起来的观众迫不及待地开始向嘉宾提问,主持人试图把话题拉回来但是抵挡不住大家对提问的热情,"穿越童年"可以随时进行但以后再想向两位嘉宾提问可就不那么方便了,于是穿越环节宣告中止,提前启动提问环节。

  【金钱只是成就感的一部分】
  被问及工作相关的问题,蒋方舟说出了一段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的话。年轻人刚刚工作的时候要明白,追求金钱只是成就感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地方得到更大的成就感。"科研的意义我无法体会,我写一篇文章写好了,也有成就感。什么工作是适合我们的?你的动力是成就感,而不是饥饿感和焦虑的时候,那时候那个工作是真的适合你的。"

  【尽量出去走一走】
  谁的人生没有困惑?那么应该怎么走出来呢?徐小平老师显然肩负着人生导师的使命,用自己的经历做出了回答。他年轻的时候,老想做一点事让父母高兴,老想出名,要让母亲高兴,于是形成了一个极其强烈的挣扎。有一天他在加拿大的寒冬腊月里,心情到极低点的时候,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长远计划。母亲的期待是孩子幸福,而不是孩子做什么事情让她高兴。"就在那一瞬间,我真的获得了解放。从此我做人没有下个月,明年,而是我的一生。我的一生是什么?就是要走过去。我为自己的走投无路找到了我自己,大家都要为自己而活,当你活得精彩自由的时候,你父母一定是幸福的。既然是来到北航,我要对北航所有同学说一句话,尽量出去走一走,读硕士、博士,哪怕到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呼吸一下钱学森呼吸的空气,你就知道什么什么叫不同,什么叫转变。"

  【人生导师的另一面】
  超出预定时间近一个小时之后,活动看起来就要结束了,但是如果就这样收尾,显然是不符合"童年"这个调性的。徐小平老师虽然主要被大家当成人生导师,但也不能放过他中央音乐学院的出身,先是跟大家一起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现场观众还是不过瘾,于是又唱了一首在加拿大一边洗碗一边写的歌。大部分观众可能没有体会过歌里面描写的留学生的辛酸苦辣,但是同样是离家在外求学的年轻人,在徐小平老师的激情感染下,情绪顿时激昂了起来。到这里,活动才算是圆满结束了。

   “博出位”活动第四期精彩图文回顾


  【为了怀念的审判】
  这是一场没有判决的审判,这是一场没有终止的怀念,活动结束了,好多人扔出了刚刚折出来的纸飞机,这时候的报告厅里,应该响起《稻香》的一小段:
  "笑一个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
  让自己快乐快乐这才叫做意义
  童年的纸飞机
  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