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伯
http://s4/middle/5f0b15c0haee776435b83&690
这是王锡荣选编《画者鲁迅》(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8出版)中的第27页,顶上显示的是鲁迅应蔡元培之请,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下面3栏说明,依次是:“鲁迅自述”“相关链接”和“编者解说”。图片上字迹依稀可辨,不重述。
王锡荣的解说给我们理解这枚校徽,指明了大方向。限于篇幅,未能详述它最精彩最可贵之处。我以自己的理解作以下补充:
1°但凡校徽,总要突显校名,有的还配以图案。鲁迅将这二者结合,校名采用图案化篆体汉字,使其简洁、大方而又显豁。他进一步把校名从4个字(北京大学)精简为两个字(北大),在这样庄严的场合,没有开放的思想是不敢作这样变动的。
2°王文告诉我们,这个图案是由3个人构成的。不错,图案上方是两个人,取坐姿。因为,做学问首先要坐得住,经受得住坐冷板凳的考验,要有“板凳能坐10年冷”的决心,才有可能发掘些前人未能发现的东西出来。
3°这两个坐着的人,一个坐东朝西,面向西方,象征学习钻研西方文化;一个坐西朝东,面向东方,象征学习钻研东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甚至矛盾,有时还会出现冲突。但是,它们在北大这个校园里(用圆圈表示,这个圆圈就是北大),受到平等待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高低之分。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4°钻研学问、提高学术水平,是北大肩负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全部。北大还要求自己的师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承担建设民主自由的共和国的重任。这由下方的人形图案充分表现出来。我们一眼就可看出,这个图案画的是一个已经登场,正准备将杠铃举起的举重运动员的形象。这是个绝妙的比喻——每个北大师生(主体是学生),都是已经临场,正准备举起建设共和国千钧重担的举重运动员。
5°整体安排也有讲究:做学问时,要向上攀登,永无止境;做工作时,要脚踏实地,站端立直。
鲁迅对青铜器和古代石刻有着长期的研究和积累,又跟章太炎先生学过古文字学。因此,他能赋予这由汉字组成的简单图案,以最丰富的内涵。
鲁迅的设计显然得到了蔡元培的赞赏,被他选定为北大校徽。
(2011-10-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