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The Eagle 鹰》赏析
(2012-07-16 07:41:35)
标签:
丁尼生鹰象征型文学文学理论作业 |
分类: 【文学文字】 |
The
by
He
那铁钩般的鹰爪紧扣着峭壁
Close
寂然的领地直接璧日
Ringed
蓝天的环抱下它屹立如是
The
脚下如皱的海浪缓缓流逝
He
它于山墙上注视
And
恍若雷霆下之
初读此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只孤傲的雄鹰。诗的第一节刻画的是一幅静态的鹰之图。陡峭的山岩、广袤的蓝天、耀眼的日光无不突显出鹰的威风凛凛。诗的第二节描绘的是一幅动态的鹰之画。山脚下海浪涌动,山巅上鹰眼犀利,而诗的最后鹰之陡然降落更让人措手不及,恰烘托出鹰的速度之快,并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
再读此诗,除了形式及音乐美,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遣词上的用意之深。诗人连用"clasps""crag""crooked""close"等粗重拗口的以"c"为首音的单词,使人读诗的时候似与鹰栖居之地环境的恶劣产生共鸣。鹰虽高高在上,但它的周遭只有尖利的乱石与山崖,可为了生存它不得不以自己裸露的双爪去攀抓,挺立的背后是血和汗水的付出。但是,尽管它成功地站在了最高处,如日中天,却始终是孤独的,所谓高处不胜寒吧!一个"lands"更是将塔的孤寂无限延伸,一个"world"更显出鹰周围的空旷和它的突兀。
海本是波澜壮阔的,潮起潮落当是迅速有力的,但是诗人却说海浪因潮汐运动而耸起的脊梁如皱纹,海水的涌动也变得柔缓了,这是只有从傲立于峰顶的鹰的视角才能看到的景象,由此鹰的姿态更高、更远,高得接近太阳,远离尘嚣。这就又从侧面烘托出鹰内心的孤寂。它是那样的注视着,诗人没有用"look
诗人清晰地描绘了一副鹰的图景,也成功地创造了多重想象空间,巧妙地让读者在现实与想象中来回往复,每个人都能寻找到那只属于自己的“鹰”。
当我们走出迷惘再次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似乎又会有新的发现。诗人频频使用"hands(手而非爪)""stands(特指人的站立)""he(他而非它)"这些拟人的词语,在诗人的心中恐怕这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一只以动物形态出现的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形象。更有可能这是一名老者。为何这样说呢?诗的第一句写"crooked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希腊神话:代达罗斯与儿子伊卡洛斯用蜡和羽毛造的双翼逃离克里特岛时,伊卡洛斯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被太阳融化而跌落海中丧生。代达罗斯怀着悲痛继续飞行,他在西西里岛受到礼遇,并培养了许多有名的艺术家,成为西西里岛文化的奠基人。但由于儿子惨死海中,他多年来一直心怀内疚、闷闷不乐以致抑郁而终。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想起丁尼生的《鹰》,那只无限接近太阳却始终远离太阳的鹰。或许它预示着没有谁是能永远站在顶峰的,人切忌骄傲自满、好高骛远,不然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相反,海壮阔绮丽,但它却总以缄默来淡薄自己的美丽,却反而能源远流长,永不止息。从代达罗斯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活不是水晶楼梯,尽管我们能像鹰一样克服种种生活中的挫折,但是心灵的伤和空洞是永无弥补的,我们要活在当下,不使自己后悔!
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六句,但却意蕴无穷。在不同的心境下看此诗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以上仅是个人感受,未知作者本意如何。
PS:此为文学理论作业。原诗有多个译本,下为郭沫若之译本。
鹰
丁尼生作
扭曲的鹰爪扣紧山岩,
头接孤峰上的太阳,
身披如洗的蓝天。
脚下苍海绽微澜,
傲立峰头闲看,
划然落,却似雷霆下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