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故土——严墓(慕)/铜罗

标签:
铜罗严墓严忌苏南酒文化馆凤仙桥 |
分类: 【文学文字】 |
http://s1/middle/5f0aab5enb80c75b43ef0&690
严忌(约前188-前105) 西汉初期辞赋家。《汉书》说为吴人,也有称为拳(今嘉兴)人。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后世遂称严忌。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以文才和善辩闻名于时。刘濞称吴王,“招致天下喜游子弟”,招收四方游士,严忌与当时名士邹阳、枚乘等应召,为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后刘濞图谋反叛,他与枚乘等上书谏阻,刘濞不听,即离开吴,投梁孝王,颇得孝王厚遇。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反叛,兵败伏诛。严忌脱离较早,未罹灾祸,可见其才识过人。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其子严助,亦名士,据传后居嘉兴,现存遗迹不少。
http://s12/middle/5f0aab5enb80c7317357b&690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澜溪巡检司署设于严墓,自成市井。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严墓称市,货物贸易兴盛。民国18年(1929)严墓设区称镇。1957年,吴江全县撤区并乡,复原名建铜罗乡。至此,严墓地名延续六百余年。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日军入侵中国,吴江沦陷,严墓成为吴江县政府、县党部的所在地。中共浙西特委、吴兴县委等地下党组织相继迁至严墓,开展党的地下抗日活动,严墓一度成为浙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初曾与太湖中的东西山,吴江南部地区同划归震泽县管辖,县治设在震泽镇。后行政区划调整重归吴江。近年区划调整,已划为吴江南部铜罗丶青云丶桃源三乡合一的桃源镇铜罗社区。
http://s10/middle/5f0aab5enb80c6bc2e0f9&690
严墓镇是在吴江西南的中间地段的二等老镇,其东北有平望丶盛泽,北有震泽,东有嘉兴王江泾,西有湖州南浔,南有桐乡乌镇,都是极其繁华的大镇。严墓镇处于这些江南水乡大镇中间,扼东西丶南北水上交通之要道叉口,因此虽不及这几个镇大,但水乡桑麻之地,民风纯朴,出产丰厚,交通便利。历史上的严墓,商业繁华,800米老街,街面宽阔,枫桥河两岸廊棚连贯,民居宅房贴水而建,明代诗人王叔承故宅、古建民居、嘉乐堂、汾阳王殿、市级文保单位“汪宅”等文物古迹遍及镇区。如今古镇以枫桥老街为中心的老镇民居大部尚存,虽已破损陈旧,但仍保持着原生态的风貌。
http://s5/middle/5f0aab5enb80c5da902e4&690
且说苏南酒文化馆,行走在镇南青石板古街上,醇醇的酒香扑鼻而来,河边酒肆林立,彩灯飘摇,古色古香的苏南酒文化馆就坐落在枫桥河南岸。酒文化馆是四合院的构造,庭院全部由鹅卵石铺成。进入大门向左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2.4米的酒爵。酒爵为战国时23种酒具之尊,爵身以云纹为底,刻有象、马面等图案,酒水从爵嘴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东面第一展厅为——酒史、酒俗、酒诗、酒画。通过酒史可知,封塘浜即为元朝时酿酒挖泥封酒坛而成。反应酒风俗的画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都有,如“正月初五迎财神酒”、“五月初五饮雄黄酒”...尤其喜欢“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这幅酒诗对联。坐南朝北的是第二展厅——酒厂、酒品。即有严慕每家酒厂的介绍和对应的招牌酒,瓶装的、壶装的、坛装的琳琅满目。西侧为第三展厅——酒具、酒王、酒星、酒坊。酒坊内置有榨床、蒸桶、饭蒸、吊酒器、冷却器等制酒设备。后花园还设有各种各样的酒,为“品酒楼”复古的酒家摆设,柜台前贴有“杜康还在”酒文化馆将严墓古老的酿酒史浓缩其中。
http://s12/middle/5f0aab5en78ce08508beb&690
http://s8/middle/5f0aab5en78ce08212867&690
再说凤仙桥,凤仙桥位于西亭村,红星酒厂东侧,初建无考,1923年重建形制为梁氏五孔石板桥,中孔跨度为6.75米,桥头有跨步平台,平台各建四柱方亭,亭檐石板绘有八仙图样。南为留仙亭,北边两根石柱朝桥的一面刻有对联“化日光天,稍安无躁;栉风沐雨,且住为佳。”留仙亭四个亭顶脊上各有一条红色的龙,龙身均刻有“万家吉利”字样,似欲跃起腾空至亭角。亭顶正中有个绿色的葫芦,葫芦下面是一个倒骑驴的老翁,那便是八仙之一——张果老,他背面手持荷花的便是何仙姑。相传八仙路过此地,时值春日,河边菜花繁盛、蜂蝶蹁跹,他们为两岸风景流连,歇于此处,临别时造起这座石梁桥。北为栖凤亭,亦刻对联:“坐而言矣,起而行矣;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亭形大致与留仙相同,只是龙身刻有“四方平安”而亭正中间则是仙鹤与韩湘子。“栖凤”与“留仙”相传为吴王二妃的名字,不知此处是否因缘巧合。“画桥引新凤,小座来散仙。”桥于1985年撞坍重建拱形水泥桥。儿时春节走亲戚时常从此桥经过,小学春游亦几次来此参观。后又被货船撞毁,虽已集资但政府却迟迟未动工,因长期不复修建,桥亦不甚落寞。自九十年代铜罗实行退耕还林计划,通往此桥的路已淹没于林海之中,现唯有水路可以近距离欣赏古桥遗迹。
http://s14/middle/5f0aab5enb80c451e2e9d&690
http://s15/middle/5f0aab5enb80c43e1907e&690
虽然也向往城市的繁华,但对于出生在水乡、酒乡的我实难割舍对严墓这片故土的眷恋。斗转星移,桑田稻田都变了树林,但那些回忆却如老酒般越发醇厚。
PS:更多古镇图片,请看相册《铜罗风味》^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