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古都人文荟萃--再谈青海乐都人

(2010-06-11 01:19:10)
标签:

乐都县

乐都人

彩陶

古都

茯茶

青稞酒

乐都

文化

分类: 乐都历史

     文化古都人文荟萃
     飘云渐逝,黄昏来临。
     在湟水河畔,柳湾先民点起堆堆篝火,载歌载舞,享受狩猎后的美味。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把一块块泥巴变成了精美的陶器,在它们上面画上神秘的符号,并一一放进火堆。第二天,他们从灰烬中拿出一件件象征财富的彩陶,部落中的人,用它来盛水,存放谷物,一个强盛的王国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时光流逝。今天,柳湾先民的后代,在这片大地上续写了这一辉煌的篇章,乐都人依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展现出了高原上特有的人文风采。

     湟水河畔的一片热土

     

    据李文实先生考证,乐都是由“洛都”“落都”等名称改译而来的,属于古羌语,意思是“沟口”。也就是说,乐都处在两条沟的出口上,是个军事要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也许,正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乐都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儿时曾在柳湾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时常在山上玩耍,会看到一个个“斑不喽”(当地人对彩陶的称呼)的碎片静静地躺在泥土中,我不以为然。但是,数量惊人的彩陶让考古学者惊叹,这样一片贫瘠的地方,竟然出土了数量惊人的彩陶,难道这里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难道这里曾经是繁荣的都城?难道这里有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存在过?所以,世界学者在这种现实下,不得不把关注的眼光重新投射到了这片土地上,乐都人的先民竟然这样让人匪夷所思!
     翻看乐都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文明开始,各朝各代的典籍中都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载,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故事。破羌古城、赵充国屯田、南凉国君王、文人骚客等众多元素,让这个地方百花齐放,它们像一个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珍珠,在乐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历史的车轮轧过岁月的风尘后,崭新的乐都摆在了世人面前。在这座现代化的城镇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关帝庙、西来寺、瞿昙寺等一个个文化遗迹,它们无不在向世人昭示它深厚的文化魅力。所以,文化大县是青海人对乐都的一个共识。

     

    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底蕴,让乐都人具备了很多的涵养。请看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在窗明几净的农家院落里,姑舅哥的媳妇忙里忙外,姑舅哥急忙接过我手中的茯茶和青稞酒,硬是把我推上了炕。正在寒暄,硕大的炕桌上已经摆上了花卷和油炸馍馍,一杯浓浓的茯茶也及时端了上来。“来,吃!”姑舅哥直爽的话语里没有任何修饰的词语。
    春节时的拜年,往往是人们对社会关系的再确认。面对一年中只见一次面的姑舅哥,我的话匣子打开了。在我们的谈话中,辣子、菜花、茄子等时令蔬菜一盘盘地被端上炕桌,每一盘中都放了肥肥的肉片。我一再要求姑舅哥不要再上菜了,可他说:“过年了,谁家去了不吃肚子哩?来,抓住了你就吃。”说着,硬把一个花卷塞到了我手中。炒菜过后,一大盘骨头又端上来了,姑舅哥说是自家的猪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多吃几块。
    等到这一切手续都完毕后,姑舅哥的孩子早已在锃亮的炉子上热好了青稞酒,把酒碟放在了父亲手上。他们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默契,仿佛提前演练过一样。姑舅哥双手端着酒碟,恭敬地送到了我的面前说:“姑舅,昨来喝个年酒。”面对这样的盛情,你纵是有千万个理由,都难以拒绝。姑舅哥的敬酒刚刚完毕,嫂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他旁边,而且身上已经不见了围裙,好像衣服也换成了新的。“你这么远着来了,没有啥好吃着,你就对凑上,担待着点。来,尕爸爸喝上个年酒。”这位农村妇女,没有直呼我的名字,或者像城里人一样叫我“小祁”,而是跟着他的孩子,叫我“尕爸爸”(在青海农村,好多地方都有这种叫法,意思是对对方的尊重)。面对她的一番言语,我依然无法拒绝,几杯醇香的青稞酒流入了我的肠胃。“尕爸爸,你几时来哩,一年一满着只有一次,我敬的年酒要喝个。”姑舅哥的孩子接过母亲手中的酒碟,把它送到了我的面前。
    这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情,也让我了解了乐都人的真诚。其实,不只是在姑舅哥家这样,乐都好多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习惯。茶水、馍馍、炒菜等一系列的程序完成后,他们才会把年酒端到你的面前,而不像城里人那样,人家来拜年了,几盘干果、一杯清茶后就是单纯的酒,哪怕是你没有吃饭也很少炒几个菜来招待你。两者对比起来,后者就显得冷淡了许多,怪不得城里人都感到年味淡了许多。

     

     乐都,湟水河畔的这片热土,被世人称为文化大县,它的称谓是有来由的
     自清雍正三年(1725)在青海设义学开始,相继设立大通三川书院、乐都凤山书院、西宁湟中书院、贵德河阴书院、湟源海峰书院、循化支龙书院、西宁五峰书院以来,至清末,其间二百余年的时间里,乐都(包括今民和)培养出来的7名文举人、39名贡生,都与全民祟尚文化有关,而这种祟尚文化的土壤和载体又与一个书院的长期延续密不可分,这个书院便是乐都的凤山书院。
    李明华这位乐都的文人,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站在凤凰山上,久久地看着满目灯火阑珊的河川,他说:“我感觉到了这里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一种震撼的力量穿越时空,抵达在我的身上,也抵达在所有乐都人的身上,我轻轻地一闻,就闻到了一种耕读文化墨香的味道。”
    毋庸置疑,这个文化古都里人文荟萃。谢佐先生说,青海大地上,乐都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