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县的千古之谜---鲁班亭
标签:
千古之谜老鸦石臼鲁班亭峡口乐都县西宁文化 |
分类: 乐都历史 |
从西宁出发沿109国道向东,过乐都县城,很快就看到南北两山合拢到一起,一水穿山而过,形成了长二十公里的老鸦峡。公路桥由南向北跨过湟水河,对面一座小山,上有一寺。小山不高,大概有二三十米,依偎在北山脚下。谁也不会想到,在这座小山上还有着千古之谜,不知谁能解开?
3月15日,我们一行四人,由莲花台步行到了老鸦峡口,目的是寻访古迹,考察地形。我们沿109鲁大复线从鲁班桥下穿过,此时,矗立于湟水河中的被誉为“中流砥柱”的石矶和其上的鲁班亭立刻映入眼帘。原来宽阔的河面已经被现代构筑物挤占得所剩不多,淤泥也几乎与石矶连在了一起,几只黑老鸦时而盘旋在鲁班亭的周围,时而飞过我们头顶,幸亏它们无法知道祖先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就不会对人们产生永远的怨恨了。向西望去,那因彩陶文化而闻名于世的柳湾大地淹没于烟雾之中,想想先民们是否为了烧制彩陶也是这样的乌烟瘴气?
爬上山顶,有一小寺名叫金山寺,寺后是黄土山包,围绕山包有一些人工挖掘的山洞。我们走进了其中的一个洞,令人意外的是,洞里藏的竟是一辆手扶拖拉机。仔细观察一下,洞的深度大约有一二十米,一人多高,宽度刚好一辆手扶拖拉机进入,在靠洞口的附近侧面又有一个偏洞,三四平方米大小,只能放些东西,有些洞里侧面还有灶台。我们无法理解当初人们挖这些洞是做什么用的?不管是存放手扶拖拉机还是作为人们临时住所,似乎不用这样深,而且有近十个洞。从小山的位置来看,也绝不是防空洞,那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没有碰到当地人可以询问,只好做一个谜留下问号。这就是千古之谜?不,这些洞的出现不会超过百年,当然不是了。
小寺大门上有一对联“古佛重座峡口金山寺,祖师石缸河中鲁班亭”。传说很早以前老鸦峡口窄小,水势凶猛,水流不及,经常聚集在那里,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有一日,鲁班看到了峡口周围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就问那里的人们:“你们生活为啥这么困难?”百姓说:“我们这里三年两头闹水灾,河水经常猛涨,淹了我们的田地造成的。”鲁班听后对大伙说:“你们不用着急,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鲁班拿出板斧,使出法力,在东边的山上劈出了一条又宽又大的口子,使聚集在那里的河水迅速流走了,又使出法力搬来一大石柱钉在了河中心,在上边修建了八卦亭,镇住了河水,从此,老鸦峡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至今在老鸦峡口北山上还留有鲁班生活用过的石缸和坐过的痕迹、南山上形似鲁班妻子站在那里看鲁班建亭巨石。
我们刚上山时就看到巨石上有如同屁股坐过的痕迹,只是不知是否就是传说中鲁班坐过的那个。向南山望去,也没能找到人形似的巨石。从正面无法下山,我们从侧面的一个泄洪沟中小心翼翼的下到公路上,从公路上再向上看去,面对鲁班亭湟水河大桥的山石上清晰可见许多的石臼。我们四肢并用,再次爬上小山石坡,只见许多的石臼,它们分布不均,大小不一,深浅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壁光滑,如同人工打磨过一般。早就听说鲁班的石缸被石灰矿炸毁了,但是同行的小丁依然如猿猴般攀上爬下的在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悬崖峭壁上找到了一个石缸。我也鼓足了勇气,爬过去仔细观看。缸口直径约有一米,深二三米,内径富有变化,都呈正圆,里面没有水,显然这不是传说中鲁班用的那个水井。伸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因无法目测取景,好几张都没有成功,所幸还有一张是非常不错的。当时不顾危险去拍摄,回来后一直有些害怕,如果不是徒步鞋的防滑效果好,早掉下面公路上摔个半死不活了。
我们猜测着这些石臼石缸是如何形成的,从它们内壁的光滑程度和规整程度来看,非人力不能成。但是如果是人工形成的话,那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呢?贮水?不像。因为它们数量很多,又分布在悬崖峭壁上,大小不一,甚至有些如屁股坐过印痕,根本适合存水。从地形看,很不适合集水,另外,这里离下面的河面也只有几十米高,长年四季的流水,根本不需要再花这么大力气贮存水了。历史上鲁班并没有到过青海,再说鲁班也不会要那么多的水缸,传说毕竟是传说。那只一个可能,就是天然形成的,可又是什么力量能形成呢?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气泡还是海底水流冲刷形成的石洞?或是由海相变陆相是形成?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非要相关专家考证才能确定。
回来后我仔细的查阅《乐都县志》,其中的记载:“鲁班缸,是一个天然的石缸。在老鸦峡北岸的峭壁上,缸口直径2米,深数米,缸壁光滑如瓷器,内有积水,色如琥珀,虽盛夏而不蒸发,历千年水不减少。民间传说,此系鲁班所凿,此缸是鲁班用水之缸,底通湟水。实际系地壳变迁时自然形成的石臼,旁有类似若干小臼,内有一臼如人坐后留下的痕迹,传说系鲁班憩息处。1984年开采石灰石被炸毁。”可书中并没有交待自然是如何形成的。我又在网上寻找答案,依然无果。今天只有把它当作千古之谜向有心人征解了,路过这里的朋友如果仔细点,就可以从汽车上看到那些巨大的石臼。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83.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86.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89.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90.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91.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92.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93.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94.jpg
http://snljl2.blog.qhnews.com/attachment/pic/17295.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