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语文教学,是这样评价贾宝玉的:
贾宝玉“是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对他的评价,尤以对《西江月》二词的评析为甚,说“《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据此教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恐怕是得面对学生“贾宝玉蔑视功名利禄,不学无术,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被赞颂,我们类似的做法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压制和批判,这到底是人们世俗呢,还是‘二重道德’?”之类的发难。
其实,从小说整体来看,作者对贾宝玉的认识、剖析未必局限于此。
纵观《红楼梦》,全书以贾府上下围绕“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这一中心矛盾冲突来展开的(前八十回尤是如此)。其他矛盾,依据陕西师大中文系王志武教授的观点,另有背景性矛盾冲突(包括嫡庶间的矛盾冲突,亲疏间的矛盾冲突,主奴间的矛盾冲突,贵族家庭和皇室间的矛盾冲突,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冲突)、从属性矛盾冲突(包括宝玉与袭人的矛盾冲突,宝玉与宝钗的矛盾冲突,宝玉与黛玉的矛盾冲突,王夫人与黛玉的矛盾冲突,宝钗与黛玉的矛盾冲突)、交叉性矛盾冲突(包括凤姐与王夫人、宝钗及宝玉、黛玉的矛盾冲突,李纨与王夫人、宝钗及宝玉、黛玉的矛盾冲突,探春与王夫人、宝钗及宝玉、黛玉的矛盾冲突)和转化性矛盾冲突(贾母开始倾向于“木石姻缘”后来又默认“金玉姻缘”而引起的矛盾冲突)等。就贾宝玉而言,他与黛玉、宝钗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与贾政、王夫人、贾母、王熙凤之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以下就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红楼梦》的核心矛盾。全书以贾府上下围绕“弃黛娶钗”还是“弃钗娶黛”为中心矛盾冲突展开的。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冲突,核心矛盾当是贾府面临的生存危机。当时,贾府貌似强大,实则已是“瘦死的骆驼”,面临着一无财源,二无“补天”之才之威胁,面对坐吃山空,寅吃卯粮的被动,中国人通常会采用开源节流之法,这就需要有一位好管家。掌握贾府家政大权的王夫人懒于应酬,疏于管理,实在需要一位得力助手帮她(更准确地说,是“代她”
)管家理财。临时代她管家理财的王熙凤是她的内侄女,虽说可以放心放手让她干,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她是贾赦那边的人,终究要过去住。真正的管家婆当是宝玉未来的媳妇。所以,在她——在这方面,贾府上下几乎是一致的——看来,给贾宝玉娶妻就是给贾府选管家。王熙凤之外的几个人选也都不尽如人意。大儿媳李纨识书达理,能写会画,但难当管家大任。探春机敏过人,手段老辣,能管家但因她是赵姨娘所生众人不服她管(其实王夫人未必肯让她管);且待字闺中,终需嫁出,只可应急,不是长久之法。如果能为宝玉娶得一门好亲,则一是名正言顺管家,二是贴心体己,三可替自己管管宝玉以省操不尽之心。不过,虽说宝玉身边那么多女孩,真要找出既有管家之才能,又懂规矩,能协调贾府上下各方面关系,东奔西走,长期操劳的人来,还真没有一个。终于盼来了黛玉和宝钗进贾府,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矛盾和痛苦。
木石姻缘。黛玉进了贾府,与宝玉朝夕相处,情趣相投。林黛玉自感在贾府寄人篱下,孤苦伶仃;而宝玉关心她,爱护她,给她带来无限温暧和慰藉。她不顾封建道德、礼法,与宝玉谈诗论画,相濡以沫。当周围的人稍有非议或者面对宝钗等人“爱情”的威胁时,她不惜以撒娇、使性,乃至刁钻等“不尽人情”之法来渲泄。岂不知越是这样,越被王夫人等不齿。尽管表面上“拴”住了宝玉,但最后连贾母这个最重要的支持和依靠也丢了。一无管家之才,二无良好的人缘关系和协调繁复纷杂的家庭矛盾的能力,况且久害痨病,不能支撑贾府繁重的家务财政,她和宝玉相知相爱的“木石姻缘”必将成为可叹的悲剧。
金玉姻缘。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从小识书达理,诸子百家,诗词曲赋,无所不通。虽然她也寄居在贾家,但并不像林黛玉吃穿用度全靠贾家;她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她从小失去父亲,母女相依为命,为母亲分忧。她能用封建伦理道德应付各种人际关系,并据此获得管家持家的实践。她深知婚姻大事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靠宝玉是靠不住的,所以常去讨好贾母、王夫人等人。甚至不惜说谎逢迎,表面上对所有人都显得很热情,显得温柔敦厚,显得很“会做人”。使得掌握实权的人不得不支持她,终于取得了与宝玉的“婚配”。但却没想到遭到爱情的主体宝玉的遗弃,终以悲剧收场。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王夫人与贾宝玉在爱情观上的冲突其实乃是生存目的与生存条件的冲突。换言之,是由于两人对现实的不同理解而导致思维角度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冲突。不懂爱情只讲实惠重生存的王夫人哪里能够理解只要爱情不顾现实的贾宝玉的心情。现实中的人们无论如何也很难超越极其落后的生存条件去追求纯粹的爱情。以贾宝玉当时的素质,很难做出明知的选择——选择林黛玉,虽赏心悦目,但无以面对父母及长辈亲朋的期待;选择薛宝钗,看来“十全十美”,内心痛苦只有他自己清楚。面对家长的压力,面对“愚顽”的自己,他哪里有力量去反抗?他出身贵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除能写诗外,几无所长,是世俗眼里的“败家子”。他只看到锦衣玉食,哪里知道大厦将倾——(在他看来,)太平盛世何需居安思危?他被宠爱得不懂得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甚至不能保护自已的心上人,孤立到了极点。所以,作者借《西江月》二词说他“天下无能第一”,“富贵不知乐业”,“潦倒不通世务”,“行为偏僻性乖张”并非是赞颂他,而是实实在在的批判。“木石姻缘”、“金玉姻缘”的双双破灭,均是铁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封建秩序不仅没有明确的目标,先进的思想武器,并据此选择一种较为现实的做法,反而以摧残乃至毁灭自己为代价,不正是“行为偏僻”,“不通世务”吗?正由于此,他的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是他不学无术,不了解社会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是封建阶级殉葬品的悲剧,也是他的性格悲剧。
我想,只有正视作者对贾宝玉的批判,《红楼梦》伟大深邃的思想才会更加绚丽夺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