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廊嘉宾】殷智贤

标签:
时尚家居主编殷智贤世贸天街时尚廊许志强时尚 |
分类: 他们来过这里…… |

|
1993年7月 进入《时尚》杂志任记者、编辑
1995年 专题部副主任
1993年、1996年、1999年先后参与过《时尚》、《时尚先生》和《时尚家居》三本杂志的创刊,尤其在后两本刊物创刊时,更是主要负责人
1997年1月-2000年12月
《时尚先生》主编是中国第一本男性生活杂志的第一任主编,也是世界名刊《ESQUIRE》版权合作伙伴中唯一的女性主编
1998年1月-8月 兼任《时尚》杂志市场推广总监
1999年4月-8月 兼任《时尚家居》主编,主持《时尚家居》的创刊工作
2001年1月- 《时尚家居》助理出版人兼主编
2004年1月- 主持《时尚家居·置业》创办,并任助理出版人兼主编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 |
|||||||||
![]()
2005年12月18日,由《经济观察报》和泰康人寿合作举办的“品质生活——2005中产人群在中国”巡演沙龙北京站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新浪财经对本次活动进行独家网络支持。图为《时尚家居》主编殷智贤女士发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05年12月18日,由《经济观察报》和泰康人寿合作举办的“品质生活——2005中产人群在中国”巡演沙龙北京站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新浪财经对本次活动进行独家网络支持。以下为《时尚家居》主编殷智贤女士的发言: 何力:下面是《时尚家居》的主编殷智贤女士发言。当我们决定搞沙龙的时候,我最先到书店去买殷智贤女士写的《混搭中产家》这本书,我进行了学习,从中有很多收获,下
殷智贤:谢谢何总那么认真地读我写的书,它是谈中国中产阶级的书。开篇我说了四句话,叫“文化混血,目标混杂,趣味混乱,风格混搭”。当中产迎来身份的时候,他们不仅在物质上没有准备好,更严重的是他们在心理上和文化上都没有准备好,基本上是在一种眩晕的状态下卷入大潮,扮演的内涵是什么,身段怎么样不知道,扮相怎么样也不知道。基本上是在一种眩晕的状态下持续发展。所以今天《经济观察报》提出这个“品质生活”的主题,非常巧合,《时尚家居》的年度论坛也是“品质生活”这个主题,这是现在乃至一段时期内中产关心的话题。 “品质生活”为什么会进入中产的视野,这个词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就我的观察来讲,中产对于潮流相当敏感,他们愿意打探各国的流行资讯,而且愿意用最快的速度去模仿,不管模仿得像不像,最重要的是模仿本身。到今天之所以会关注到“品质”这个概念,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汉字的智慧,“品”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众”,“质”就是“品质”的概念,“品”和“质”加在一起,如果用它形容生活,就意味着你生活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不是单一元素就能决定你具备有品质的生活。 中产发展了,中国的中产阶层浮出水面,其实我个人认为连十年都不到。我第一部写中产的书是在1999年,那时候我已观察了四、五年,这个阶层真正在中国社会中浮现连十年都不到。 今年三月份我去法国的时候,参观了法国奢侈品的工厂,包括他们的店铺,跟他们的工艺师,包括总经理等都聊,我回来以后非常感慨的一点是,中国人老说,我们好像不能享用奢侈品,大家认为享用奢侈品是富人的事情,是西方人的事情。其实奢侈品的概念不是昂贵的概念,要经过时间的考验,除了工艺还有审美,还有生活态度。如果你买的东西,今年可以用,明年不能用,这东西就经不起审美考验。在过去十几、二十年的生活中,我们生活中包含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缺乏体会时间的概念,没有时间绝对没有品质。我们可以做一个游戏,要一口一口再一口才能称为“品”,没有这三口根本没有品可言,可我们恨不得把整碗饭吞下去,所以不知道“品”是何味,自然我们对生活的品位就很粗糙。 我自己做杂志十多年,中国的读者还是喜欢铜版纸,因为它有光。现在在整个欧美世界,即使是时尚类杂志,也没有人用铜版纸,而是用亚光纸,这就是审美,这就是心情。我们的《时尚家居》改用青铜纸,我们对销量不抱任何期待,我们民众心理不选择这个。 我们怎么样建设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消费物质产品,能不能让它有经久的生命力?洪晃女士和张教授都谈到文化底蕴的问题。 品质,我认为“品”代表的是时间的概念,“质”是代表空间的概念,时空的完整性是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被认为代表中国未来、主流人群的中产阶层应该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现在中产阶层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太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而忽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这个国家会不会为中产提供空间,像歌词里面说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要享有品质生活,还是要回到自身的努力上。 何力:谢谢,我有两个朋友他们住在北京郊区的北面,一位住在海德堡花园,一位住在香榭丽舍,他们每天书信往来,一个是几月几日于海德堡,一个是几月几日于香榭丽舍,旁边人看了就以为是两个法国人在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