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尚廊听林怀民讲座
羽舒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9d600100quel.html
这个周末,我听了三场精彩的讲座:周五,台湾编舞大师,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推介新书《高处眼明》分享其四十年舞蹈生涯;周六下午,熊培云、刘瑜主讲《你即你自由,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好吗?》;周六晚上,奥斯卡纪录片奖获得者Bill
Guttentag携获奖影片《南京》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活动一个接一个,我几乎来不及写下当时最直接的第一感受。今天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喝茶聊天,激扬文字,积蓄了新的生活能量和精神动力。
自上周放映会结束后,我一直忙碌于手头堆积的工作,紧张的状态终于在周五得到释放。来到时尚廊讲座现场,早已是人山人海。看过云门舞集的现场演出,曾被这种富有禅意的东方现代舞语汇深深打动,却对林怀民本人了解甚少。这是一位编舞大师,不过那天的话题却并非围绕舞蹈,而是聚焦于人生、选择、精神的力量和对生命的领悟。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一般的演讲让人近距离的感受着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一份淡泊与从容自他瘦小却精干的身体中散发出来,全场屏气凝神。间或,林怀民手捧自己的新书,阅读其中的部分章节,讲述他自26岁选择创办云门舞集以来的奋斗故事。“舞者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在用身体来创作。”林的父亲提醒当年的林怀民,“这是一个乞丐的行业。”而林不仅选择了这个行业,还坚持了四十年,并让“云门”享誉国际。
一个用实践夯实出来的品质人生最能叩响人们内心那扇装有梦想的门,不论它是否尘封,是否在迷惘的风中吱嘎作响,都将被这样的人生悟道激发起勇气。“不要在行动之前就放弃,不行动怎么知道不可以?”“变化不会马上发生,但是一定会发生......”说这句话时,林怀民用着一贯的平缓柔和的语调,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染力。有人问他怎么熬过这么多的苦。林说“求鱼得鱼,不觉得苦。”
“求鱼得鱼”,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可以消解多少不必要的患得患失。做出了人生选择,便无悔于这样的选择。至于林为何选择这条清苦的创作之路,他只说,“我们都说五千年中华文化,可我却一点儿也不感到骄傲,因为我没有为它流过一滴汗水。因此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用现代的文化语汇为传承古老华夏文明做些事儿。”也许这也是林怀民新书为什么取名叫《高处眼明》的原因吧。林说“年轻人应该时不时让自己出走,再回来”,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走远一些,站高一些,便能看得更清楚。
现场的年轻人的确很多,还有一个男孩儿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男孩儿来自广西,他一上来便掷地有声的说,“林老师,我是学计算机的,但是我想跳舞!现在我们有一个民间舞社,我们五个男孩儿跳了十年了,可是十年了,还是很难......”说到此,男孩儿声音哽咽了。林怀民对晚辈十分爱惜,鼓励他道:“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想中国很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五人民间舞蹈团体来对抗春晚。”男孩儿破涕为笑,观众也报以一片热烈的掌声与欢笑。
加载中,请稍候......